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2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3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8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17篇
内科学   91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95篇
综合类   125篇
预防医学   51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73篇
  3篇
中国医学   42篇
肿瘤学   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王颖  袁昕  朱晓宇 《胃肠病学》2014,(6):365-367
背景:胃癌常见远处转移部位为肝脏、肺、骨等,眼部转移相对罕见。目的:分析胃癌眼部转移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这一罕见转移的认识。方法:纳入2例在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手术确诊为胃癌眼部转移的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为老年男性,单眼患病,原发肿瘤均为胃腺癌。2例患者均表现为右眼疼痛和视力障碍,CT检查发现右眼占位,眼底检查1例发现眼底窥不清,1例发现颞下方视网膜青灰色隆起。1例患者未行胃癌根治术,转移时间为胃癌确诊后2个月,另一例转移时间为胃癌根治术后10个月。2例患者均行眼部手术,术后病理为转移性腺癌,未行放化疗,于术后1年内死亡。结论:胃癌眼部转移中右侧转移较少见。本组2例患者出现眼部转移症状至死亡均不足一年,提示转移癌恶性程度高。其治疗宜采取眼部局部治疗联合全身化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线圈联合体部阵列线圈使用SPACE-STIR序列对臂丛神经显示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颈椎MRI检查的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5-54岁,平均年龄33岁;无臂丛神经病史和相关临床症状。5例外伤后临床怀疑臂丛神经受累的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17-54岁,中位年龄41岁。使用3.0TMRI对患者行MRI检查。采用横断位快速自旋回波T1WI、T2WI及冠状位SPACE-STIR序列,观察各序列中臂丛神经图像显示的情况及其病变的MRI影像学特征。检查中对同一被检者仅使用颈椎线圈和使用颈椎线圈联合体部相控阵线圈各检查1次,检验两种方法臂丛神经远端清晰显示率。结果30例颈椎检查者共60侧臂丛神经.使用颈椎线圈T1WI上臂丛神经显示优良率为50%,T2WI为52%,SPACE-STIR为70%;颈椎联合体部阵列线圈T1WI上臂丛神经显示优良率为67%,T2WI为77%,SPACE-STIR为97%。SPACE~STIR序列优于快速自旋回波T1WI、T2WI。使用颈椎线圈联合体部阵列线圈臂丛神经远端清晰显示率为93%,而单独使用颈椎线圈清晰显示率为52%;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12,P〈0.05)。5例臂丛神经损伤诊断结果MRI示神经连续性中断。结论联合线圈成像结果对臂丛神经显示较单个线圈全面、清晰,且对准确判断病变累及范围特别是远端更有优势。联合常规T1WI、T2WI序列更能有效、全面地显示臂丛神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纳米增韧HA-ZrO2生物陶瓷植入体与骨断面的结合情况。方法:12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骨制备洞穿性骨缺损,一侧植入纳米增韧HA-ZrO2生物陶瓷,对侧植入HA(羟基磷灰石)材料,4、8、12周时取材,进行X线摄片观察、材料顶出实验、硬组织切片,比较观察2组骨与材料界面结合情况。结果:X线片和硬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显示4、8周时HA-ZrO2、HA和骨断面结合不良,12周时发现两种材料均和骨断面结合良好,少部分区域有纤维组织包绕。4、8、12周纳米增韧HA-ZrO2组抗剪切强度分别为(2.36±1.04)、(10.65±1.48)和(30.95±3.67)MPa,不同时间段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12周HA组抗剪切强度分别为(2.27±1.12)、(12.33±1.57)和(31.05±3.44)MPa,不同时间段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同时间段的结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认为纳米增韧HA-ZrO2生物陶瓷和骨断面,可以取得与HA类似的较好结合,但是如何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使其与骨断面完全结合,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选择性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神经损害的疗效。方法对18例脊柱结核伴神经症状患者术前均行≥3周抗结核治疗,手术行前路、后路或肾切口入路等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及选择性内固定。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年。结果患者神经损害症状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恢复。1例胸腰段(T12~L1)结核患者切口延迟愈合,经清创及调整药物结合换药愈合。患者植骨均融合。复查X线片未发现脊柱失稳现象,内固定物无断裂。随访期内未见结核复发及脊柱畸形发生。结论在有效抗结核药物基础上一期病灶清除、植骨、选择性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神经损害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颧骨颧弓缩小联合下颌角截骨术前、术后颞颌关节和咬肌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颧骨颧弓及下颌角肥大者80例,于术前、术后10天分别做三维CT检查,并对颜面部进行三维测量,采用自身对照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结果:颧骨颧弓及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0°指标及60°指标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0°指标及180°指标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咬肌宽度及厚度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颧骨颧弓及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短期内颞颌关节上间隙及关节后间隙发生了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差值较小,颞颌关节的改变仍在其代偿范围内;由于术中部分骨质的去除及咬肌被剥离附着位置发生改变再加上手术操作对咬肌的损伤,咬肌的形态随之改变,短期内咬肌宽厚度较术前增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下颌角截骨术对患者咀嚼效率的影响。方法选择15例拟行下颌角截骨术(下颌角下颌缘切除合并下颌体部外侧骨皮质劈除术)患者,排除牙周疾病、颞下颌关节疼痛及偏颌等疾病,采用杏仁、小枣过筛称重法,分别测量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咀嚼效率。结果患者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咀嚼效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与术后1个月相比,咀嚼效率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颌角截骨术对患者的咀嚼效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隧道悬吊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间27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男19例,女8例,年龄平均(28±8)岁,排除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骨折按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9例,Ⅲ型14例,Ⅳ型4例。本组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单隧道缝线环绕固定方法治疗。定期复查X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Lysholm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疼痛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进行评定;主观因素包括肿胀、关节稳定性及参加工作满意度;记录并发症。术前术后评分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8±6)个月。骨折均在3个月内愈合,无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27例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26例患者末次随访Lachman试验及前抽屉试验均阴性,1例患者随访体检时膝关节Ⅱ°松弛,自诉无腿软不稳现象。视觉模拟VAS评分平均为(1.0±0.6)分。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42±9),末次随访膝关节Lysholm评分(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365,P <0.01)。主观评价所有患者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 结论关节镜下单隧道悬吊固定缝线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手术操作创伤小,简单方便,骨折复位固定牢靠,术后功能恢复快,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