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4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病儿,男,9岁。8d前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波动在38.5~39.2℃,用退热药后可暂时下降,发热时无畏寒、乏力。在外院予红霉素、头孢拉定、阿奇霉素等治疗8d,体温仍不退。1d前家长无意中发现患儿颈部有一肿块,无疼痛感。发病以来无咳嗽、腹泻,无皮疹、关节肿痛,食欲欠佳。个人史、家族史、预防接种史无特殊。入院查体:体温37.3℃,心率100次/min,体质量44kg,血压110/70mmHg(1mmHg=0.1333kg),营养发育好,步入病房。  相似文献   
82.
我们把1994年8月~9月门诊就诊的100例上感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南昌济生制药厂生产的安贝特口服液,治疗3天后随访,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00例患儿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诊断为上感。治疗组50例中男27例,女23例;<1岁7例,~4岁20例,~9岁18例,~12岁5例;体  相似文献   
83.
白血病前期(以下称白前),已被国内学者们重视和研究。目前多认为白前成人比儿童多见,急非淋白血病比急淋白血病多见。上海报道56例(1),只4例急淋,福建省报道23例,8例为急淋,都是儿童。现将我科收治一例L,型急淋白血病,有一段白前表现,报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患儿 ,男 ,8岁 ,其母乙肝三抗 (HbsAg、HbeAg、HbeAb)阳性史十余年。患儿生后不久发现右耳前有一瘘管 ,平均约 2~ 3个月即有发热、扁桃体炎及反复右耳中耳炎及瘘管发炎流脓 ,曾先后因菌血症、急性支气管炎、单纯性扁桃体炎及渗出性扁桃体炎 6次住我科治疗 ,均予抗生素治疗 ,痊愈 ,平均住院 14d,住院期间各项检查结果 见表 1。胸片检查见图 1~ 4。  图 1 胸部正位片 ( 1996-5 -30 ) :右侧中纵隔处可见增大之胸腺影 ,心肺及膈未见异常。  图 2 胸部正位片 ( 1996-8-16) :右侧肺门上见类圆形致密阴影 ,边缘光滑 ,直径…  相似文献   
85.
流式细胞术动态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儿在活动期和非活动期外周血细胞免疫及免疫球蛋白的变化。方法 检测 2 3例SLE患儿活动期和非活动期及 2 0例正常儿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 (Ig)的表达 ,淋巴细胞亚群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结果 与非活动期及对照组比较 ,活动期SLE患儿CD+ 19、活化CD+ 3 、CD+ 8、IgG、IgM的表达明显增高 ,CD+ 3 、CD+ 4 、CD+ ( 16+ 56) 表达明显减少 ,CD+ 4 /CD+ 8明显倒置 (P <0 .0 5或P<0 .0 1)。与对照组比较 ,非活动期SLE患儿CD+ 3 表达明显减少、CD+ 4 /CD+ 8明显倒置 (P <0 .0 5 )。相关分析显示 ,SLE组IgG与CD+ 19呈正相关 (r =0 .39 P <0 .0 5 )。结论 SLE患儿存在淋巴细胞亚群紊乱和体液免疫功能亢进 ,以流式细胞术动态观察SLE患儿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有助于判断SLE的免疫状态 ,对SLE的诊治和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6.
人体肠道组织结构复杂,体外模拟肠道结构和功能是研究肠道疾病的重要方法。新型体外三维培养肠类器官可以成功模拟肠道的复杂结构和功能,为肠道的发育和疾病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此文就类器官培养技术在肠道研究方面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7.
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化疗期间尤其是大剂量甲氨喋呤 (HD -MTX)治疗时引起的严重毒副作用之一是消化道粘膜炎 ,影响了化疗计划的按期执行 ,间接影响化疗的疗效。自 1998年以来我们对此类病人采用消化道粘膜保护剂思密达局部留置湿敷及口服 ,并完善综合性防治措施 ,取得良好效果。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观察组为 1998年以来经住院确诊的血液肿瘤病人 2 0例 ,男 12例 ,女 8例 ,年龄 2~ 14岁。急淋 (ALL) 13例 ,急非淋 2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5例。其中 1例并淋巴瘤白血病 ,2例淋巴瘤细胞中枢浸润。化疗方案分别采用CODP …  相似文献   
88.
目的 研究完全及部分去窦弓神经大鼠术后体内血管收缩 /舒张功能的改变。方法 用Sprague Dawley大鼠分别去除颈动脉窦神经 (SD)或主动脉神经支配 (AD) ,以及完全去除窦 弓神经支配 (SAD)。术后急性期 (1wk)、慢性期(18wk)在清醒、自由活动状态下分别测定动脉血压、心率及血压波动性、心率波动性。并分别测定上述大鼠ABR功能(ABR HP和ABR BP)。对术后 18wk的完全及部分去窦弓神经大鼠 ,通过静脉累积注射去氧肾上腺素以及硝普钠分别测定体内动脉收缩 /舒张功能。结果 术后 1wk ,SAD及AD大鼠动脉血压显著升高 ;术后 18wk ,SAD大鼠 2 4h血压平均值与对照假手术大鼠相比无差异 ,而AD大鼠血压仍较对照组明显升高。SD大鼠的血压、心率在术后 1wk及术后 18wk均无升高。术后 18wk ,SAD及AD大鼠 2 4h血压波动性较对照组大鼠升高。术后 1wk及 18wk的SAD大鼠ABR功能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AD大鼠ABR功能也低于对照组 ,而SD大鼠ABR功能与假手术大鼠间无差异性。术后 18wkSAD、AD和SD大鼠SBPmax(注射去氧肾上腺素后 )及DBPmin(注射硝普钠后 )较对照组大鼠均明显上升。完全及部分去窦弓神经大鼠的SBPmax和DBPmin分别与ABR功能呈负相关 ;SAD、AD及SD大鼠的ABR功能与血压波动性呈密切负相关。结论 去窦弓神经术后慢性期大  相似文献   
89.
柯萨奇B组病毒 (CVB)感染在小儿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阳性率达 30 % [1] ,在病毒性心肌炎为 5 0 %左右[2 ] 。对CVB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免疫学特征 ,尤其是在不同感染状态时 ,疾病的特点如何等尚少有资料分析。我们对心肌炎和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不同CVB感染状态时血清干扰素γ(IFN γ)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以了解IFN γ的变化规律 ,为临床CVB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对象1999年 10月至 2 0 0 0年 12月 ,我科住院患儿共 75例 ,均无原发免疫功能缺陷及肝肾脏器疾病。CVB心肌炎组 (A组 ) :共 38例 ,男 14例 ,女 2…  相似文献   
90.
不同临床分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舌下络脉特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舌下络脉特征.方法:应用舌诊综合信息分析系统对不同临床分期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舌下络脉的形态、颜色及舌图像分析模块的红绿蓝值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舌下络脉脉形宽粗迂曲、颜色青紫或紫黑,且随病情演变而加重;临床Ⅲ期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舌下络脉的异常程度较Ⅰ期和Ⅱ期高(P<0.05).结论:不同临床分期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舌下络脉的形态、颜色及异常程度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