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91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260篇
预防医学   85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692篇
中国医学   6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与胰激肽原酶联合应用对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科共收治50例糖尿病导致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两组患者的血糖均使用胰岛素控制稳定,并给予高血压、高血脂的对症治疗,保持稳定状态,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单纯缬沙坦,给予观察组缬沙坦、胰激肽原酶联合治疗,并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以及各组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为52.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χ^2=4.367,P=0.037〈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9,P=0.663〉0.05)。结论缬沙坦与胰激肽原酶联合应用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疗效值得肯定,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SVE)患儿的预后因素,为改善患儿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淮南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 SVE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将1~4级患儿作为预后不良组,将第5级患儿作为预后良好组。记录所有患儿入院时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SVE患儿临床常表现出意识障碍、惊厥持续状态、呕吐、头痛、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预后良好组的GOS评分、发热、脑电图、头颅MRI、脑损伤部位、呼吸衰竭惊厥持续状态、合并脏器功能损伤及应激性高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病毒感染、低钠血症和低钾血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GOS评分[OlR?=1.071(95% CI:1.001,1.245)]、是否存在惊厥持续状态[OlR?=1.010(95% CI:1.008,2.341)]、合并脏器功能损伤[OlR?=2.348(95% CI:1.024,4.357)]及应激性高血糖[OlR?=1.101(95% CI: 1.028,3.647)]是SVE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GOS评分、惊厥持续状态、呼吸衰竭、合并脏器功能损伤及应激性高血糖是影响SVE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上对出现上述症状的SVE患儿应积极采取相应对症治疗,从而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54.
急性心肌梗死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抬高,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二者治疗方案及预后不同[1].为了探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特征的区别,本文就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表现为持续心前区疼痛或胸骨后不适感,肌钙蛋白-Ⅰ及心肌酶学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55.
目的总结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PPH)治疗重度混合痔的临床效果及关键环节的操作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PPH治疗的183例重度混合痔或环形内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8.5±3.1)min。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完成手术。平均住院时间5.2 d,无一例患者术后出现大出血、大便失禁、感染等情况。随访1个月~3年,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均无复发及再出血、肛门狭窄、大便失禁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PPH作为一种微创精细手术,其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应该掌握好,才能更有效地提高重度混合痔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6.
背景:RockwoodⅢ~Ⅵ型肩锁关节脱位常采用手术治疗,既往多为切开复位及刚性固定,后期逐渐出现并发症及相关功能障碍。如今微创及弹性固定是肩锁关节脱位手术治疗的新趋势。目的:研究关节镜下带袢双钛板TightRope置入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治疗的32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均随访超过2年,男19例,女13例,年龄21~67岁,平均(35.9±5.7)岁,Rockwood分型Ⅲ型16例,Ⅳ型16例,其中20例采用关节镜辅助带袢双钛板TightRope置入内固定治疗,设为观察组,12例采用切开复位锁骨钩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设为对照组。记录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术后7 d、1个月及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肩关节系统评分(UCLA),末次随访根据X线片、关节活动度等评价手术综合疗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 d、1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均低于术前,UCLA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7 d、1个月、末次随访UCL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观察组优良率为95.0%,对照组为91.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低于对照组的25.0%(P<0.05)。结论:关节镜下带袢双钛板TightRope置入治疗肩锁关节脱位能有效固定脱位肩锁关节,改善肩关节功能及疼痛症状,还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57.
洪德瑞 《中国基层医药》2014,(14):2107-2109
目的探讨快速测定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急诊老年呼吸困难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以呼吸困难为主诉急诊入院的146例患者(年龄≥60岁),2012年度患者为常规治疗组;2013年度患者为NT-proBNP测定结果指导下治疗组;按照NT-proBNP临床参考标准和测定结果来评价呼吸困难的性质从而指导抢救,对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012年度抢救67例(显效15例、有效37例、无效11例、死亡4例),2013年度抢救79例(显效27例、有效44例、无效6例、死亡2例)。2013年度以NT-proBNP水平指导下抢救的呼吸困难老年患者的抢救成功率(89.87%)明显高于2012年度常规治疗组(77.61%)(x^2=4.11,P〈0.05)。结论急诊快速测定NT—proBNP水平指导抢救老年呼吸困难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19例成年腹股沟疝患者行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资料,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患者术后第1天均能起床活动,切口疼痛多在1~2 d内消失,术后阴囊血肿3例,术后无切口感染、排斥反应,术后随访578例病例3个月至4年,无一复发,失访41例,随访率93.38%。结论采取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及低复发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59.
汤红艳  刘琳 《中国基层医药》2014,(11):1743-1745
随着近年围产新生儿医学的发展进步,危重新生儿包括早产儿和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研究表明,这些早产低体质量儿的继生存之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育障碍、注意缺陷、多动等行为问题.早产作为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的重要高危因素已被国际公认.据国外报道,10%~15%极早出生儿发展为脑性瘫痪,其中30%~60%有认知障碍.因此如何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是近年来国内外早期干预研究中最为关注的问题.现将早产儿的早期干预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快速测定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水平对临床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择56例符合诊断的AMI患者,人院早期快速测定血浆NT—proBNP的水平,根据血浆NT-proBNP的水平分成三组:A组〈500ng/L,B组500—2000ng/L,C组〉2000ng/L,观察三组在住院期间、30d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情况(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结果三组住院期间、30d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情况(A组1例、0例,B组3例、1例,c组8例、6例)明显不同(χ2=6.705,P=0.035;χ2=7.957,P=0.008)。三组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呈递增趋势,分别为6.6%.18.18%,73.69%。结论AMI患者早期快速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对评估A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