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8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常见的气道疾病,困扰着很多老年人。该病主要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气喘等,还可能影响患者的运动耐量甚至生活质量。慢阻肺治疗最重要的药物是吸入药物,如布地奈德、沙丁胺醇、福莫特罗、瘗托渎鞍等,需长期使用。有些患者用了一段时间觉得好转就停药了,下文中的老蒋就是一位慢阻肺患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吧。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小毛病在所难免,需要服用药物的情况也不少,那么大家知道药物吃进去之后,在人体内的“旅程”是什么样子吗?今天就来聊一聊口服药物在人体内的奇妙“旅程”。口服药物在人体内主要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稳定的测定人血浆中伏立康唑及其代谢物浓度的方法,用于伏立康唑临床治疗药物监测。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UV)检测法,以罂粟碱为内标,乙腈蛋白沉淀法处理血浆样品。色谱柱为ACE5C18-AR (150 mm×4.6 mm),流动相为0.025 mol/L磷酸二氢钠(含三乙胺400 μl/L,用0.25 mol/L的氢氧化钠调至pH=7.0)-乙腈(67:33),流速为l ml/min,柱温为40℃,检测波长为255、276 nm (双波长检测),进样量为20 μl。结果 伏立康唑氮氧化物、伏立康唑和罂粟碱的保留时间分别为4.5、11.3、13.7 min;血浆中伏立康唑、伏立康唑氮氧化物线性范围均为0.5~20.0 μg/ml (r=0.999 5),定量下限均为0.5 μg/ml,批内、批间RSD均<11%,定量下限、低、中、高梯度浓度提取回收率在90.3%~109.9%之间。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适用于伏立康唑的临床治疗药物监测和对其主要代谢物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测定头孢拉定微透析体外回收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微透析浓度差法(减量法、增量法)和液质联用技术(LC-MS/MS)测定头孢拉定的体外回收率,并考察流速、浓度对回收率的影响,以探讨微透析技术用于头孢拉定体内药动学研究的可行性。结果 所建立的方法在要求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灵敏可靠。增、减量法测得的回收率无显著性差异。相同条件下,探针体外回收率随流速增大而减小,不受探针周围药物浓度的影响。结论 微透析技术可用于头孢拉定药动学研究,减量法可用于头孢拉定微透析体内回收率和药动学参数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根据近期揭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病理改变,基于国家医保政策及中药专业实践,建议临床救治中尽早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以保护呼吸膜及呼吸道,使用以百令片(胶囊)为代表的虫草菌发酵制剂来抑制细胞因子风暴,以减轻肺纤维化及肾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肿瘤细胞的同源把向性,拟构建一种脑股质瘤U251细胞膜包覆介孔二氧化娃纳米粒(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的仿生递药系统(U251/MSN),以化疗药物多柔比星(doxorubicin,D0X)为模型药物,初步评价其在胶质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可能。方法使用共挤出法制备U251/MSN-DOX。对纳米粒的粒径、电位、形态进行表征;测定其载药量与包封率;考察纳米粒的细胞毒性、比较包膜前后纳米粒以及不同细胞膜仿生纳米粒在胶质瘤细胞U251中的摄取差异;并通过构建体外血脑屏障(brain-blood barrier,BBB)模型考察仿生纳米粒的跨膜转运效率。结果仿生纳米粒U251/MSN呈球形,可观察到明显的“核壳”结构,粒径为(1:35.70±3.85)nm,载药量为(18.57±2.17)%,包封率为(64.99±2.52)%,细胞实验表明,U251/MSN-DOX细胞毒性低,且较MSN-D0X以及非同源细胞膜纳米粒具备更强的靶向性和跨BBB效率。结论胶质瘤细胞膜可通过共挤出法有效包覆在MSN表面,制备的仿生纳米粒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和跨BBB能力,显示出在肿瘤靶向,特别是脑部肿瘤靶向递药领域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吸入装置通过不同的气溶胶发生原理,结合相应的药物形态形成了现有的药械组合式吸入制剂,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吸入治疗领域。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患者使用压力定量吸入气雾剂(pressurized metered-dose inhaler,pMDI)时协调性不够,使用干粉吸入剂(dry powder inhaler,DPI)时吸力不足,患者使用依从性差等。新型吸入装置致力于通过装置性能的改善弥补吸入装置目前存在的缺点,并结合智能化和云端管理扩展功能等,提高患者的使用依从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负载二氧化锰(MnO2)纳米颗粒的可得然(Cur)复合水凝胶MnO2@Cur(简称MGel),研究其对黑色素瘤B16-F10 细胞的杀伤效果。方法:采用热诱导法制备Cur 水凝胶(Gel),物理负载MnO2构建MGel,表征其宏观和微观形貌,检测其机械性能、降解性能以及光热转换性能等理化性能,并研究其联合PTT 对小鼠皮肤黑色素瘤B16-F10 细胞的光热杀伤效果。结果:MGel 具有优异的机械和可降解性能,抗拉伸强度达(127.97±3.60)kPa、抗压缩强度达(151.44±5.23)kPa,28 d 降解率约58.17%。MGel 负载MnO2纳米片(粒径约 180 nm)获得优异的光热转换性能,负载1.0 mg/mL MnO2的MGel 在1.0 W/cm2的808 nm NIR光照4 min 后到达最高温度50 ℃。细胞毒性实验和Calcein-AM/PI 荧光双染色实验表明,MGel 联合PTT有效杀伤B16-F10 黑色素瘤细胞,NIR 光照使得MGel 组细胞存活率降低至(4.68±0.66)%(P<0.000 1)。结论:MGel 复合水凝胶具备优异的机械性能、可降解性能以及光热转换性能,其联合PTT能有效杀伤肿瘤细胞,可能成为一种有效治疗黑色素瘤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人们对肿瘤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肿瘤的免疫治疗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极大促进了一系列新免疫治疗肿瘤药物的发展。肿瘤免疫治疗是指重新启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消除肿瘤细胞。然而,免疫调节化合物系统传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限制了肿瘤免疫疗法的推广与应用。纳米技术由于其独特的优点,如靶向性好、不良反应少、稳定性好,各种具有不同理化特性的纳米靶向递送体系被开发出来,以刺激免疫系统实现抗肿瘤治疗。本文就近年来纳米技术联合免疫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