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2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72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117篇
口腔科学   102篇
临床医学   1011篇
内科学   270篇
皮肤病学   24篇
神经病学   129篇
特种医学   69篇
外科学   301篇
综合类   878篇
预防医学   249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466篇
  12篇
中国医学   183篇
肿瘤学   129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177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140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185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46篇
  2016年   173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286篇
  2013年   278篇
  2012年   276篇
  2011年   298篇
  2010年   310篇
  2009年   244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240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究体位训练和改进标本采集术在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BUS-TBN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8月在本院拟行EBUS-TBNA的10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1例,分别采取常规护理方案和改进后的护理方案(进行体位训练)进行护理治疗。且对照组患者标本采集采用传统方法,实验组采用改进后的标本采集方法。观察2组患者护理成效状况、心理状态改善情况以及标本采集得到的病理阳性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成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得到的病理阳性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位训练和标本采集术在EBUS-TBNA的应用,提高了穿刺的准确率及病理诊断的阳性率,减少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至今仍为医学界的难题.黄体酮作为神经类固醇激素已经证实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保护作用,且已经应用于Ⅱ期临床试验.该文综述黄体酮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43.
苏敏 《黑龙江医药》2014,(4):1006-1007
目的:观察探讨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从医行为及血压变化的影响,总结相关的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住院的108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对患者实施全程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结果:高血压患者干预后行为明显提高,血压明显下降,两组高血压患者的从医行为及血压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的护理干预,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行为,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对高血压病的防治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7):1570-1574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联合骶管麻醉在经皮腰椎内窥镜手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本院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5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局麻组采用局部浸润麻醉;联合组为在局麻组的基础上术前10 min行骶管麻醉。记录导针刺破皮肤软组织扩开期(T1)、椎间孔成形期(T2)、纤维环及后纵韧带操作期(T3)、神经根松解髓核取出期(T4)各时段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情况,采用Likert五分量表法评价患者对术中疼痛的体验。[结果]局麻组有2例术中在椎间孔成形时因疼痛临时增加静脉强化麻醉完成手术。联合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增加镇痛药物,术后有1例出现尿潴留,经导尿治疗24 h后恢复。两组患者T1期VAS、MAP及H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T2、T3和T4期VAS、MAP及HR评分均低于局麻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各时点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组的局麻体验评价选择好和很好的仅占36.00%,而联合组占8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麻醉联合骶管麻醉方案在不增加手术风险的前提下可显著改善腰椎内镜椎管内操作的疼痛控制。  相似文献   
45.
46.
目的观察庆大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灌注对非肿瘤性乳头溢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0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收治的非肿瘤性乳头溢液患者139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三组:A组48例患者,给予地塞米松灌注治疗;B组45例患者,给予庆大霉素灌注治疗;C组46例患者,给予庆大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灌注治疗。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天数、满意度以及治疗前后乳头溢液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结果 C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 <0.05)。治疗后,三组患者乳头溢液中IL-6、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 <0.05),C组患者乳头溢液中IL-6、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和B组(均P <0.05),治疗天数显著少于A组和B组(P <0.05),满意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 <0.05)。三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庆大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灌注治疗非肿瘤性乳头溢液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乳头溢液中IL-6、TNF-α水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胎膜早破产妇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6例胎膜早破的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特殊护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产妇的剖宫产率、感染率、新生儿窒息率均明显降低,孕妇的产后出血量也明显减少,新生儿平均体重显著增加。两组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胎膜早破产妇的总体母婴健康水平,改善母婴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8.
正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特点,其5年生存率仅约50%[1]。如何有效的防治HF,已成为21世纪心血管领域的两大挑战之一。HF病因较多,发病机制复杂。防治HF,在疾病初期即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从细胞水平机制入手,可能有望逆转HF的进展,降低病死率。细胞凋亡是指细胞程序化的主动死亡,这一过程由多基因控制,它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多项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广泛存在于各种HF病因病程中,并导致了  相似文献   
49.
新生儿急性肾损伤(AKI)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时间内受到损害,新生儿呈现血容量减少性休克、缺氧、低体温等多种病理状态,血清肌酐水平急性和可逆性增高,伴或不伴尿量减少,水和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和代谢废物堆积。AKI表现隐匿,该病新生儿易被临床漏诊。由于AKI新生儿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使其与成年人AKI患者差异较大,目前临床不断改进的成年人AKI诊断标准,并不适用于临床诊断新生儿AKI。因此,临床需要新型肾损伤生物标志物,对新生儿AKI进行早期预测和诊断。目前可反映肾小管及肾小球损伤,有助于新生儿AKI诊断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包括:胱抑素C(Cys-C)、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肾脏损伤分子(KIM)-1、β2微球蛋白(β2-MG)、α1微球蛋白(α1-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神经轴突导向因子(Netrin)-1、表皮生长因子(EGF)、白细胞介素(IL)-18、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及β-微量蛋白(BTP)等。在众多预测新生儿AKI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中,应用相对较多及预测效果较佳的生物标志物是尿、血清Cys-C,尿、血清NGAL和尿KIM-1等,在对AKI新生儿进行早期预测、辅助诊断等方面,均优于血清肌酐及尿量检测。但是,上述新型生病标志物的“正常值”大多受新生儿出生胎龄、体重及其检测时日龄与是否合并全身感染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均可降低其预测新生儿AK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联合检测多种生物标志物预测新生儿AKI,虽然降低了预测特异度,但是可以提高预测敏感度。  相似文献   
50.
徐维  李茂芹 《河北医药》2016,(9):1351-1353
目的:探究感染性休克患者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皮质醇水平与组织能量代谢失衡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20例,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甲状腺素、ACTH、皮质醇水平和组织能量代谢水平进行统计,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素、ACTH、皮质醇水平和组织能量代谢失衡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患者的甲状腺素显著偏低,而ACTH和皮质醇水平显著增高。患者血液中ADP水平明显增高,组织能量代谢严重失衡(P<0.05)。治疗后,患者的甲状腺素、ACTH和皮质醇水平恢复正常,组织能量代谢水平也恢复正常( P >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甲状腺素水平与组织能量代谢水平呈负相关,患者的ACTH和皮质醇水平与组织能量代谢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