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2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84篇
预防医学   34篇
药学   58篇
中国医学   51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A(CyclinA),p21WAF1和C-myc在病理性皮肤瘢痕和瘢痕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正常皮肤、皮肤瘢痕和瘢痕癌中CyclinA,p21WAF1和C-myc蛋白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CyclinA mRNA,p21WAF1 mRNA的表达,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yclinA,p21WAF1及其mRNA在瘢痕癌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与正常皮肤组及皮肤瘢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其在正常皮肤组与瘢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yc蛋白在正常皮肤、皮肤瘢痕和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弱阳性、阳性和强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瘢痕癌中CyclinA与CyclinA mRNA;Cy-clinA与p21WAF1,C-myc;CyclinA mRNA与p21WAF1 mRNA的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 CyclinA,C-myc的高表达与皮肤瘢痕癌的发生有相关性,这两种因子在瘢痕癌的发生中发挥协同作用;C-myc蛋白的表达可作为皮肤瘢痕癌变早期诊断的一个指标。p21WAF1在瘢痕癌中高表达的意义尚有待于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72.
目的 了解患者对珠海市医院在实施人文关怀方面满意程度,为珠海市医院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参考意见.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珠海市三所三级甲等医院、两所二级甲等医院及六所社区医院的住院患者或家属进行无记名现场调查.结果 患者对珠海市医护人员医德医风方面满意度最高(87.00%),而服务流程(76.11%)和医院环境设施(79.20%)方面满意度较低.结论 珠海市医院在实施人文关怀方面总体满意度较高,但仍存在很多不足需改进.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皮肤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发生发展及其特殊生物学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35例皮肤BCC、10例正常皮肤和18例皮肤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cinoma,SCC)组织中Cx43、Kai1、PTEN蛋白的表达;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法检测Cx43 mRNA的表达。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别检测各组中各种检测指标的阳性面积和表达强度; 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Cx43蛋白、Cx43 mRNA在皮肤表皮中的表达呈强阳性,在BCC组呈阳性或弱阳性,在SCC组呈阴性或弱阳性。Cx43及其 mRNA在BCC组的表达与正常皮肤组及SC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Kai1、PTEN蛋白在皮肤表皮中的表达呈强阳性,在BCC组呈阳性或弱阳性,在SCC组呈阴性或弱阳性。Kai1、PTEN蛋白在BCC组的表达与正常皮肤组及SC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分析显示,BCC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与Kai1蛋白呈正相关(r=0.629,P<0.01),与Cx43蛋白(r=0.519,P<0.01)也呈正相关;Cx43蛋白的表达与Cx43 mRNA呈正相关(r=0.732,P<0.01)。结论 (1)与正常皮肤组织比较,BCC中Cx43、Kai1、PTEN蛋白和Cx43mRNA低表达,可能在BCC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与SCC组织相比较,BCC中Cx43、Kai1、PTEN蛋白和Cx43mRNA高表达,可能与BCC生长缓慢及极少转移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74.
李纳  郭瑞珍 《肿瘤防治研究》2011,38(12):1393-1396
目的探讨Cx26基因表达及突变在皮肤瘢痕及瘢痕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瘢痕鳞癌)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5例皮肤瘢痕和22例瘢痕鳞癌中Cx26蛋白及mRNA的表达。分别从14例皮肤瘢痕和瘢痕鳞癌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DNA,运用PCR扩增及测序的方法进行突变筛查。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采集、分析图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 Cx26蛋白、Cx26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中阳性,在皮肤瘢痕上皮呈强阳性表达,在瘢痕鳞癌组织中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正常皮肤组、皮肤瘢痕组及瘢痕鳞癌组两两比较,其表达(阳性面积和平均吸光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测序后未发现瘢痕鳞癌中有Cx26基因突变。结论Cx26蛋白及其mRNA的高表达,对瘢痕上皮增生具有促进作用;其表达下降与瘢痕鳞癌的发生有关;基因突变位点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建立L1椎体爆裂骨折的有限元模型,分析比较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和经椎管椎体内植骨的应力分布。 方法 通过CT扫描、Mimics三维重建、ANSYS前处理等方法建立胸腰段T12~L2有限元模型,据此建立L1椎体爆裂骨折后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和经椎管椎体内植骨加椎弓根钉棒后路固定模型。并对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下加载350N/8Nm,观察分析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 正常胸腰段、L1椎体爆裂骨折、经椎弓根植骨和经椎管植骨模型的等效应力峰值如下,前屈:6.89、54.10、8.03、5.92 MPa;后伸:56.70、109.00、12.50、8.61 MPa;侧弯:6.83、47.50、11.30、3.60 MPa;旋转:23.80、112.00、13.10、7.65 MPa。未植骨时应力主要集中于螺钉的尾部和连接棒,植骨后应力明显降低,并向螺钉中部分散分布。 结论 两种植骨方式的模型均重建了伤椎的强度,增加即时稳定性,但经椎管椎体内植骨更充分、更有效减小内固定应力,增加其力学安全性,从生物力学角度是一种植得推广的术式。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Ras/Raf/MAPK信号通路及其通路下游靶基因CyclinD1与病理性瘢痕癌变的相关性。方法 (1)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对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组织进行K-ras、H-ras、N-ras免疫荧光双标记。(2)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正常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三组组织中MAPK、Cy-clinD1蛋白的表达。(3)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三组组织中MAPK mRNA、CyclinD1 mRNA的表达。(4)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病理性瘢痕上皮中K-ras、H-ras、N-ras第12、13位密码子突变。结果 (1)免疫荧光双标记:K-ras、H-ras、N-ras在病理性瘢痕上皮中呈现较弱荧光,为弱阳性表达;在瘢痕癌组织中呈现较强荧光,为强阳性表达。(2)MAPK及其mRNA和CyclinD1及其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均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在皮肤病理性瘢痕上皮中呈弱阳性表达,在瘢痕癌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瘢痕癌组表达水平(阳性面积)、表达强度(平均吸光度)与正常皮肤、病理性瘢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正常皮肤组与病理性瘢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病理性瘢痕中未发现K-ras、H-ras、N-ras第12、13位密码子突变。结论 (1)Ras、MAPK、CyclinD1蛋白及其MAPK mR-NA、CyclinD1 mRNA不是瘢痕上皮癌变的早期信号。(2)K-ras、H-ras、N-ras第12、13位密码子突变与病理性瘢痕上皮癌变无关。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坏死相关因素.方法 将124例NHL分成有坏死组和无坏死组两组;分成NK/T、TCL、BcL三种类型,用IHC(SP法)标记CD95(Fas)、CD95L(FasL)、bcl-2、TNF-α;ISH技术检测EB病毒编码的小核苷酸RNA(EBER1/2);病例随访.结果 坏死组Fas、FasL、EBER1/2的表达率依次为81.5%(22/27)、74.1%(20/27)、82.5%(23/27),无坏死组依次为68.1%(66/97)、59.8%(58/97)、12.4%(12/97),与无坏死组比较P<0.005,bcl-2表达正好相反,与坏死组比较P<0.005.Fas、FasL、EBER1/2表达主要集中在NK/T和TCL,与BC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bcl-2表达主要集中在BCL,与TCL及NK/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坏死组、无坏死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7.4月、24.2月,两组比较P<0.005.结论 Fas、FasL、bcl-2的异常表迭和EBV感染,在NHL的坏死中可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NHL中组织坏死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组织坏死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78.
目的分析中老年农民群体的脂肪肝患病情况,探讨其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参加健康体检的1700名农民,测量体重、身高及血压,测血脂、血糖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等,进行腹部B超、心电图和胸透等检查,比较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的差异。结果脂肪肝患病率为16.35%,女性略多于男性(P〈0.01);老年组脂肪肝的患病率与中年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0);脂肪肝组中并存肥胖症、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P〈0.01)。脂肪肝组的血脂异常主要为甘油三酯(TG)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与非脂肪肝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脂肪肝的发病可能与性别、嗜酒、肥胖、高血压病、糖尿病、高TG血症和低HDL—c血症有关。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总结与妊娠期肥胖管理有关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6S"金字塔证据模型,检索有关妊娠期肥胖管理的所有证据资源类型,包括临床指南、临床决策、专家共识、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试验等.由2名循证护理研究员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独立评价并进行证据的归纳总结.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其中7篇指南、1篇系统评价、3篇随机对照试验;汇总了20条有关妊娠期肥胖管理的最佳证据,包括体质量管理、母体筛查与评估、胎儿监测和围生期保健及干预4个方面.结论 总结的妊娠期肥胖管理最佳证据,可为临床相关人员管理肥胖孕妇提供参考和借鉴,以降低母亲及其后代长期不良健康结局的风险,提高妊娠结局质量.  相似文献   
80.
目的:明确中药远志的抗惊厥活性部位,为阐明其抗惊厥物质基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0%乙醇做提取溶剂,采用索氏提取器提取后,依次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与甲醇萃取,得到不同极性萃取物。建立最大电休克模型(MES)及皮下戊四唑(PTZ)致小鼠惊厥模型,腹腔注射给予各萃取物,初筛抗惊厥活性部位。采用MES、PTZ、3-巯基丙酸(3-MP)致惊厥模型及旋转棒法对活性部位进行定量活性评价。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石油醚和二氯甲烷萃取物无抗惊厥活性,乙酸乙酯和甲醇萃取物对MES和PTZ致小鼠惊厥模型具有保护作用。其中,甲醇萃取物的抗惊厥活性较好。定量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其抗MES、PTZ、3-MP的半数有效量(ED_(50))分别为143.3、517.1、469.9 mg·kg~(-1);旋转棒法结果显示其半数中毒量(TD_(50))为890.5 mg·kg~(-1),神经毒性远低于阳性药卡马西平。结论:甲醇萃取物为远志抗惊厥的主要活性部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