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16篇 |
免费 | 102篇 |
国内免费 | 3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7篇 |
儿科学 | 10篇 |
妇产科学 | 18篇 |
基础医学 | 72篇 |
口腔科学 | 78篇 |
临床医学 | 619篇 |
内科学 | 109篇 |
皮肤病学 | 58篇 |
神经病学 | 56篇 |
特种医学 | 34篇 |
外科学 | 260篇 |
综合类 | 1069篇 |
预防医学 | 236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183篇 |
中国医学 | 140篇 |
肿瘤学 | 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55篇 |
2020年 | 46篇 |
2019年 | 45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45篇 |
2016年 | 69篇 |
2015年 | 59篇 |
2014年 | 123篇 |
2013年 | 165篇 |
2012年 | 229篇 |
2011年 | 217篇 |
2010年 | 304篇 |
2009年 | 285篇 |
2008年 | 233篇 |
2007年 | 213篇 |
2006年 | 269篇 |
2005年 | 237篇 |
2004年 | 202篇 |
2003年 | 109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目的:探讨Pipelle子宫内膜采集器在子宫内膜病变检查中患者耐受性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科门诊行子宫组织活检的女性,分别采用Pipelle子宫内膜采集器与B超引导下分段诊刮术收集子宫内膜组织,记录患者主观疼痛指数及病理诊断结果。以B超引导下分段诊刮术为参照,分析Pipelle子宫内膜采集器对病人的耐受性及诊断准确性。结果共92例女性入组,Pipelle子宫内膜采集器采集取材满意度为83.7%(77/92),子宫内膜采集器与分段诊刮病理结果总符合率为84.4%(65/77),对诊断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3.6%和63.3%、40%和98.6%、68.8%和100%、88.9%和100%。结论 Pipelle子宫内膜采集器具有与B超引导下分段诊刮在诊断子宫内膜病变具有同样的临床诊断价值,具有更好的耐受性,但对于局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不及B超引导下分段诊刮术。 相似文献
52.
尽管许多心理学家、科学家及医生反复研究了几个世纪,“意识”总被认为是迷惑或是不可思议的。时至今日,意识的准确定义、内容以及基本形态仍不清楚。意识障碍(DOC)患者的诊疗依旧是临床及伦理研究中最为困难棘手的问题之一。意识是由觉醒及知觉两个主要部分构成[1]。人们能睁开自己的眼睛并且对一定程度的刺激有反应,称为觉醒。而拥有感觉、思想、情感的人群,被称为有知觉[2]。现今,临床将DOC患者分为昏迷(Coma)、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最小意识状态(Minimal Conscious State, MCS)及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 LIS)四个意识级别[3]。昏迷患者完全丧失了被唤醒及运动的功能,即无觉醒能力及知觉[4]。“持续性植物状态”是Jennett和Plum两位学者于1972年提出的[5]。最近,为了避免将“持续性”理解为“永久性”,“植物状态”这个术语取代了“持续性植物状态”,被更多学者推荐使用[6]。植物状态患者处于觉醒但无知觉反应的状态,拥有睡眠-觉醒的周期,但是对于自身及周围环境是无知觉的。最小意识状态,是Giacino及其研究团队于2002年提出并用于描述DOC患者的[7]。最小意识状态的患者是拥有意识并且觉醒的,相较于植物状态患者,最小意识状态患者表现出不稳定但是可被察觉的知觉反应[2]。闭锁综合征用于描述四肢瘫痪并且无法说话的患者,该类患者拥有瞬目反射并且眼球可以垂直运动。该类患者的意识状态非常接近于健康人,因此他们可以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但缺少与其互动的能力[8]。造成DOC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缺氧、缺血性脑卒中或者严重脑外伤。随着此类患者的增多,近年来,研究及理解残余脑功能方面有了许多重大发现和突破。本综述的目的在于回顾近年有关使用神经功能成像对于不同意识级别DOC患者的研究应用文献,并且简要的总结这些研究所面临的研究难点、局限性及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阴道分娩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剖宫产后足月阴道试产( VBAC组)的资料,105例成功,35例失败转急诊剖宫产(转剖宫产组),并抽取同期110例选择性重复剖宫产为对照组。比较母儿的一般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 VBAC组阴道分娩史42例(40%)、子宫下段全层的厚度(3.20±0.28)mm、宫颈成熟105例(100%)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脏器损伤、产褥病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时出血量(175.48±65.51)mL、新生儿体重(2.87±1.21)kg、子宫收缩乏力3例(2.9%)、输血2例(1.9%)、切口愈合不良1例(0.95%)VBAC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转剖宫产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及母儿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史、子宫下段全层厚度、宫颈成熟及新生儿体重均与剖宫产后阴道分娩成功率密切相关。剖宫产后阴道分娩有效降低产时出血量、子宫收缩乏力、输血率及切口愈合不良,试产失败转急诊剖宫产未增加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54.
患者,男,42岁,因发现腹部包块2周于2013年8月11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周自己触及下腹部一包块,无腹痛,无腹胀,无恶心,无呕吐,无黑便等症状。体格检查:触及左下腹部一包块,包块下极伸入盆前,无法触及,触及上极,呈球形,直径约15 cm,表面光滑,可推动,无压痛。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术前增强CT发现肠系膜肿物,诊断为:肠系膜间质瘤。术前肿瘤标志物等检查正常。检查及术前准备完善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小肠中段肿物,与盆腔腹膜及膀胱浆膜粘连,游离后见肿物呈橄榄型(图1),约20 cm ×12 cm ×12 cm,表面光滑,术中探查未发现其他病变,距肿瘤两端各3 cm切除肿物及小肠,小肠予切割闭合器行逆蠕动侧侧吻合。术后予抗炎及营养支持治疗,恢复顺利。术后病理为小肠平滑肌肿瘤,细胞核无明显异性性,核分裂像罕见,1个/50HPF,未见凝固性坏死。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为:CD117(-), CD34(-),Dog(-),Ki-67约10%;desmin (+),h-caldesmon(+);S-100(-)。术后定期复查,第1次为术后半年,其后为每年1次,行腹部增强CT等检查,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并总结Castleman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6月病理证实为Castleman病的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回顾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特征。6例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行CT平扫,1例行MRI平扫。结果 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23-56岁,中位年龄31.5岁。8例病理类型均为透明血管型,均为单中心型。位于纵膈4例,右前胸壁1例,腹膜后1例,盆腔2例CT平扫均表现为单个类圆形或椭圆形的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2例有散在斑点状钙化,1例有点状钙化,1例有囊变坏死等特征;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并持续至静脉期和延迟期,其中1例肿块周围或内部可见增粗的血管影;MRI平扫T1WI为等信号,T2WI为明显高信号。结论 Castleman病较少见且易误诊,常表现为良性肿块特征,部分病灶伴有钙化,了解其临床及影像特征有助于检出本病。 相似文献
56.
目的:评估透明质酸钠与曲安奈德对兔膝骨性关节炎中关节滑膜及软骨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兔制造骨关节炎模型后按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透明质酸钠(SH)组、曲安奈德(TA)组,每组各8只,分别进行关节腔注射生理盐水0.4 mL、SH 0.4 mL、TA 0.4 mL,每周一次,每组6次。6周后观察每组兔膝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切片、血管滑膜SP法染色、软骨AB-PAS染色及MMP-1免疫组化。结果滑膜病理切片显示,SH组滑膜增生最少, TA组滑膜增生较少,对照组滑膜增生明显;滑膜SP法染色显示SH组、TA组VEGF阳性细胞百分数较对照组减少[(42.50±5.29)%、(50.80±5.24)%vs (53.38±4.75)%,P<0.05],SH组、TA组平均光密度值较对照组减少[(0.32±0.02)、(0.43±0.04) vs (0.48±0.05),P<0.05],TA组较SH组和对照组内软骨细胞减少,软骨基质成分减少,SH组、TA组较对照组软骨表层破坏减少。SH组、TA组软骨MMP-1细胞百分数评分优于对照组[(61.25±4.06)%、(76.27±4.68)%vs (87.13±3.64)%,P<0.05];SH组、TA组软骨Mankins评分优于对照组[(6.88±1.25)分、(7.27±0.68)分vs (8.13±0.83)分, P<0.05]。结论透明质酸钠和曲安奈德均能抑制滑膜炎增生,减少兔膝关节腔内的炎性细胞因子,减少了软骨基质的破坏,且透明质酸钠要优于曲安奈德。 相似文献
57.
目的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PEg-IFNα-2b)治疗低水平HBsAg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就诊,HBsAg<500 IU/mL且开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析在治疗第24周、第48周HBsAg清除率及相关疗效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88例患者,在0~48周达到HBsAg清除有45例,其中应答组与未应答组性别、HBsAg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HBsAg清除的45例中,24例使用PEg-IFNα-2a治疗,21例使用PEg-IFNα-2b治疗,两组HBsAg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治疗第24周时新增HBsAg清除患者25例,经多因素分析,基线HBsA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991,95%CI=0.983~1.000,P=0.042);治疗第48周时新增HBsAg清除患者10例,经多因素分析,第24周HBsAg下降率有统计学意义(OR=1.063,95%CI=1.077~1.123,P=0.027)。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sAg<500 IU/mL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sAg 清除率明显高于基线水平高者;PEg-IFNα-2a、PEg-IFNα-2b疗效无差异。治疗过程中第24周HBsAg下降幅度可预测治疗48周时HBsAg清除率。 相似文献
58.
目的寻找能够判断TURP术中出血量的最具有诊断效能的测定方法。方法将50例行TURP手术患者均采用休克指数法、测HB含量计算法及血红蛋白浓度测定法三种检测术中出血量的方法,并与术后医生根据患者术后表现及相应临床症状对患者作出的出血所达到的是否休克情况这一标准作比对,来判断这三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我们得出休克指数法的诊断效能相对较差(P>0.05,ROC:0.675),测HB法(P<0.05,ROC:0.738)及测血红蛋白法(P<0.05,ROC:0.813)的诊断效能更高,但是将三者联合应用(P<0.001,ROC:0.910)后的诊断效能是最高的。结论术中使用血红蛋白浓度测定法以及测HB含量计算法,并且积极监测患者休克指数,对患者术后出血情况的评估能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门静脉解剖分型及腹水、肝性脑病、Child-Pugh分级等肝硬化并发症与侧枝血管开放数量的关系。方法选取肝炎性肝硬化95例,行门静脉系统主要属支及侧枝血管MIP、MPR及VR重建,测量各血管直径并观察侧枝循环开放的情况。依据Child-Pugh分级及腹水严重程度,将95例患者分别分为Child-Pugh A、B和C级三组及无腹水、轻度腹水、中-重度腹水三组。对门静脉属支解剖变异进行统计分型,并将结果与侧枝血管、肝硬化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硬化6种类型间比较,侧枝血管开放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ChildPugh A、B、C三级间比较,侧枝血管开放数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无腹水、轻度、中-重度腹水三组间比较,侧枝血管开放的数量在无腹水组与中-重度腹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门静脉成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门静脉解剖变异的显示很有价值。侧枝循环的建立特点与门静脉解剖变异无明显相关性。LGV管径及侧枝血管开放的数量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肝炎后肝实质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60.
正动静脉瘘是动脉与静脉直接沟通的一类血管疾病,动静脉之间无毛细血管连接,也无畸形血管团,是动脉与静脉之间直接相通。发生于颅内与椎管内的动静脉瘘又可称脑与脊髓动静脉瘘。有些瘘较常见,有些瘘少见,有些瘘罕见。其发生原因多为先天性脑、脊髓血管发育异常,也有外伤性、医源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