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32篇
  免费   751篇
  国内免费   241篇
耳鼻咽喉   9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87篇
临床医学   1949篇
内科学   180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科学   132篇
综合类   2549篇
预防医学   13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708篇
  8篇
中国医学   2661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281篇
  2023年   819篇
  2022年   541篇
  2021年   762篇
  2020年   528篇
  2019年   911篇
  2018年   885篇
  2017年   716篇
  2016年   624篇
  2015年   831篇
  2014年   1123篇
  2013年   50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1.
四渎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人体前臂肘尖下5寸,桡、尺骨中间。现代研究发现,针刺四渎穴可以通筋活络,疏散气血,还可调节全身水液代谢、气机运行。除此之外,曾国藩曾在《兵鉴》中提出四渎一词与人体五官相对应,故临床中针刺四渎穴还可以疏通、调节人体五官之气,治疗眼、耳、口、鼻经气闭阻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甘草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涉及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甘草入药的主流基原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初以甘肃、陕西所产为最优,唐宋时期扩展至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产地;明清时期核心产区移至内蒙,近现代以来逐步形成内蒙古、甘肃、宁夏三大主产区。历代甘草的主要炮制方法为炙法,唐代之前未提及辅料,唐代出现蜜作为辅料的相关记载,宋代出现蜜炙法,明清时期蜜炙的相关记载进一步增多,并延续至今,形成"炙甘草"的炮制规范。故建议包含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原方标注为"炙"的,唐代之前可按清炒法进行炮制;唐代及以后处方中标注为"炙"的甘草药材建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炙甘草"的规定进行炮制;标注为"生"或未标注者,当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13.
肺癌多是邪祟之物郁结留滞致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周晋华主任认为肺癌的发生与正虚邪害密不可分,而晚期肿瘤患者虚多实少,全身为虚,当以脾虚为主,“得脾胃者得中央,得中央者得天下”,局部为实,故当以缓治,固脾胃之本培人体之元,周晋华主任运用低剂量规律口服环磷酰胺联合中药紫杉片解毒散结配伍,佐以益气健脾之法治疗晚期肺癌患者,发现对身体基础状况较差的老年肿瘤患者有良好的效果,此法是从姑息性治疗角度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将静脉化疗药环磷酰胺改为口服,在提高老年患者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减轻化疗副作用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为临床治疗晚期肺癌提供一种新思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消瘀接骨散联合常规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生活质量及核因子κB(NF-κB)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研究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消瘀接骨散外敷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关节症状(关节疼痛、肿胀、压痛和晨僵)、生活质量评分(生理、心理、社会和健康功能)、实验室指标[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12、IL-17、NF-κB]、NF-κB通路相关指标[NF-κB激活剂1(Act1)、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NF-κB]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显效率[60.00%(18/30)]明显高于对照组[33.33%(10/30),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研究组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生理、社会功能评分降低,且NF-κB、Act1 mRNA表达降低(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关节肿胀、晨僵评分、NF-κB表达降低(P0.05)。结论消瘀接骨散通过抑制NF-κB通路过度活化,下调炎性细胞因子IL-17表达,改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莪术、郁金、姜黄、片姜黄4种药材功效相近,基原有交叉,药材名与植物名又有所重叠,因此关系比较混乱。现从释名、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对以上4味药材进行本草考证,为含这类药材的不同历史时期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经考证可知姜黄、郁金、莪术均从唐代开始入药,唐宋时期同时以原植物性状和药材颜色两种标准划分姜黄属药材,以致明末以前一直以Curcuma longa的根茎为郁金,C.wenyujin或C.aromatica的根茎夹杂老姜Zingiber officinale为药材姜黄,药材莪术主流基原则为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温郁金C.wenyujin的根茎。明清两代转用药材产地及性状来鉴别药材,又因战乱等因素导致交通不便,姜黄和郁金的基原及药用部位发生改变。药材郁金自清起基原转为蓬莪术C.phaeocaulis、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温郁金C.wenyujin和姜黄C.longa的块根。药材姜黄清代以后基原转为姜黄C.longa根茎。片姜黄或称片子姜黄,始载于《本草纲目》,基原为温郁金C.wenyujin等的根茎纵切片。药材郁金历代以川产为道地,清代扩大药源更改后逐步发展成川、广(桂)、温三大道地产区;姜黄主生江南,广南诸州及西番亦有,清代基原改变后,也以川产为佳;莪术在两广、江南、蜀川均有分布,历代温州为主流,后发展成著名的道地药材温莪术。经考证得知,民国以前本草郁金、姜黄两味药材未提及过需要蒸煮至透心,仅药材莪术需蒸熟使呈色黑而入血分。但解放后的著作及文献却明确指出3种姜黄属药材均需蒸煮,可能是为了便于干燥,以及经过高温蒸煮后不易蛀虫出发,然与古代有所出入。四味药材多生用,郁金、莪术可醋制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16.
17.
颈痛在临床上常由颈椎退行性疾病引起,易对患者颈部功能及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为提供最佳、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案,2019年美国国家健康科学大学发表了《最佳实践建议:颈痛患者的整脊治疗管理》。课题组在充分研读最新版指南诊治内容的基础上,从诊断、治疗、注意事项3个方面进行解读,同时检索相关文献,纵向对比多个高质量颈痛相关指南,从生物力学及神经生物学方面分析手法治疗颈痛的科学性,并结合中国诊疗现状分析认为其推荐的手法治疗及诊疗流程在中国具有可行性,基于此认为将国内外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中国传统医学能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术后营养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安徽省芜湖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胃肠外科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拟行造口术的患者188例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入院24 h内完成营养风险筛查、血常规化验等,采用NRS 2002营养风险筛查量表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营养指标检查结果。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术后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条件的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共188例,其中营养状况良好者106例(56.4%),存在营养不良者82例(43.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BMI、有无腹部大手术史、造口持续时间、造口类型、原发疾病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Barthe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入院时TP、ALB、HB、RBC、LYM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出院时TP、HB、RBC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胰腺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瘤(osteoclast-like giant cells of tumor,OGC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胰腺OGC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OGCT患者CT示胰体尾部囊实性包块,伴广泛出血坏死,由多种形态的单核细胞和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构成。免疫表型:瘤细胞vimentin、CD68均阳性,CKpan、CEA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5%~10%。结论 OGCT属于胰腺罕见肿瘤,病理形态类似骨的巨细胞瘤;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有助于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一提到肩痛、颈肩不适,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肩周炎引起的。其实,肩袖损伤也会引起肩痛、颈肩不适。什么是肩袖损伤?肩袖损伤又称肩袖创伤性肌腱炎。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四块肌肉共同组成肩袖,它们的肌腱止于肱骨大、小结节,把肩胛骨与肱骨相互连接,形状似袖口,把肱骨头固定在关节盂窝,故名“肩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