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0篇
  免费   334篇
  国内免费   518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83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276篇
内科学   7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1049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652篇
预防医学   289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539篇
中国医学   1624篇
肿瘤学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232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328篇
  2007年   374篇
  2006年   396篇
  2005年   418篇
  2004年   272篇
  2003年   266篇
  2002年   286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195篇
  1999年   186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突发性聋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浆一氧化氮 (NO)和内皮素 (ET)水平在突发性聋 (突聋 )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32例突聋患者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NO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结果 :突聋组血浆NO显著降低 ,ET显著升高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 ,突聋组血浆NO显著降低 (P <0 .0 1) ,ET显著升高 (P <0 .0 1) ;突聋治疗前与治疗后血浆NO、ET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治疗有效者与无效者血清NO、ET水平的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在突聋发作过程中 ,血浆NO和ET的含量显著变化 ,可能促进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2.
麻黄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的出口量和使用量在逐年增加,麻黄碱的提取一直以野生资源为原料,使麻黄野生资源将近枯竭,土地沙化日趋严重,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为了保护野生资源,国务院颁发了有关禁止滥挖干草和麻黄的通知,鼓励人工种植麻黄,从根本上解决麻黄资源紧缺的问题。目前人工种植麻黄的种源主要依靠采集野生种子育苗,由于野生麻黄的种源是一混杂的群体,因此栽培的麻黄在形态、生长发育及其有效成分上都存在差异,影响麻黄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制约了我国麻黄企业的发展。因此利用生物技术进行麻黄快速繁殖及种质保存、细胞离体培养产生代谢药用产物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麻黄组织培养、细胞悬浮培养等研究状况,为麻黄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3.
目的 观察博宁霉素霜剂对牛乳头瘤病毒所致奶牛乳头瘤的疗效。方法 将临床患病牛随机分为2组每次将药物和基质分别涂于试验牛及对照牛乳头皮肤的肿瘤上,每日3次,连续进行10d。结果 试验组2例指状乳头状瘤分别于第6天和第9天完全脱落;4例扁平瘤虽未脱落,但瘤体表面均发生明显的剥蚀;对照组均未发生此类现象。结论 博宁霉索霜剂对奶牛乳头的皮肤无损害作用,但可选择性地使指状乳头瘤脱落,扁平瘤剥蚀、脱皮,呈现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4.
Alport综合征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测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遗传性血尿肾病耳聋综合征(Alport syndrome,As)病人的听功能改变特点,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s)测试的意义。方法 对10例As病人进行了纯音测听、声导抗、DPOAEs和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结果 As病人全部DPOAEs反应缺失或高频、中频振幅下降,声导抗测试10例病人鼓室压图均为A型曲线,除2例重度感音性耳聋病人声反射阈与听阈之差<60dB,提示Metz重振试验阳性外,其余病人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10例As病人DPOAEs均不正常,声导抗、ABR均能引出,验证了As病人耳部病变定位为耳蜗基底膜,与肾脏基底膜病变为共同靶器官,DPOAEs能反映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微病理改变,对As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对遗传咨询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5.
中药现代化的战略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培根  刘勇 《药学学报》2003,38(7):485-486
  相似文献   
86.
圆滑番荔枝种子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圆滑番荔枝(Annona glabra)种子的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利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 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己烷提取物鉴定18个化合物,其中14个为番荔素:glabrencin A (1), bullatencin (2), glabrencin B (3), uvariamicin-I (4), uvariamicin-II (5), uvariamicin-III (6), reticulatain-1 (7), desacetyluvaricin (8), 4-deoxyasimicin (9), asimicin (10), bullatacin (11), squamocin (12), motrilin (13), cherimolin-2 (14);豆甾醇(stigmasterol,15)及脂肪酸酰胺混合物:棕榈酸酰胺(palmitic amide,16),硬脂酸酰胺(stearic amide,17)和花生酸酰胺(arachidic amide,18).结论 glabrencin A (1),glabrencin B (3)为新番荔素;2,4~7,9,11,13,16~18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7.
丙泊酚对N-甲基-D-天冬氨酸所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静脉麻醉药丙泊酚 (PPF)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乳酸脱氢酶 (LDH)法及MTT比色法判断细胞损伤程度及细胞存活率 ,Fura 2 /AM荧光标记法测定细胞内Ca2 + 浓度 ( [Ca2 + ]i)的变化 ,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结果 N 甲基 D 天冬氨酸 (NMDA) 3 0 0 μmol·L-1处理4h可明显导致PC1 2细胞的损伤 ,表现为LDH释放量明显增加 ,吸光度值A570nm明显降低 ,细胞存活率降低 ,同时 [Ca2 + ]i 和NOS活性则明显增加。PPF6.2 5 ,2 5 ,1 0 0 ,40 0 μmol·L-1与NMDA同时处理PC1 2细胞则使LDH释放量显著降低 ,细胞存活率增加。PPF 1 2 .5和 1 2 5 μmol·L-1可显著降低NMDA诱导的[Ca2 + ]i 水平及NOS活性的提高。结论 PPF对NMDA所致的PC1 2细胞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NMDA受体的功能 ,降低 [Ca2 + ]i,减弱Ca2 + 超载 ,并降低NMDA诱导的NOS活性增加有关。提示PPF可能是通过抑制NMDA受体 Ca2 + NOS通路的功能而产生细胞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88.
目的 研究 2 5mmol·L- 1一氧化碳小鼠吸入染毒 72h后 ,对小鼠大脑和小脑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6 0只成年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染毒组 ,30只 /组。采用上海博星基因芯片有限公司提供的MGEC 4 0S表达谱芯片检测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与对照组比 ,染毒组表达差异在 2倍以上的基因大脑和小脑共 12 7个 ,大脑为 4 8条 ,小脑为 79条。其中 ,大脑差异表达下调的有 13条 ,表达上调的有 35条 ,分别占 2 7%和 73% ;小脑差异表达下调的有 4 3条 ,表达上调的有 36条 ,分别占 5 4%和4 6 %。大脑和小脑共同表达的基因有 31条 ,其中 ,1条为表达下调 ,30条为表达上调 ,分别占到了 3%和97%。结论 一氧化碳可以影响到小鼠脑中多种基因的表达 ,主要影响的基因类别包括蛋白质翻译合成基因、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细胞生长基因、免疫调节类基因等  相似文献   
89.
升麻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升麻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开发中药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的地上部分资源,从中寻找新的天然活性成分。方法 利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并辅以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升麻地上部分8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分得5个9,19-环菠萝蜜烷型三萜皂苷和1个甾醇苷。分别鉴定为:西麻苷I(1),西麻苷II(2),升麻醇半乳糖苷(3),12β-羟基升麻醇木糖苷(4),12β-羟基升麻醇阿拉伯糖苷(5),胡萝卜苷(6)。结论 1和2为新化合物,4及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90.
黄连花中两个新的三萜皂苷黄连花中两个新的三萜皂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黄连花(Lysimachia davurica Ledeb.)全草的三萜皂苷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通过大孔树脂纯化,硅胶和反相硅胶色谱分离正丁醇萃取物物中的三萜皂苷;利用多种波谱技术并结合酸水解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2个三萜皂苷,其结构分别为3β,16α,29-三羟基-13,28-环氧-齐墩果烷-3-O-β-D-吡喃葡糖基-(1→2)-β-D-吡喃葡糖酸甲酯苷(I),3β,16α,28-三羟基-齐墩果-12-烯-3-O-{β-D-吡喃葡糖基(1→2)-β-D-吡喃葡糖醛酸}-28-O-β-D-吡喃葡糖苷(II)。结论化合物I和II为新的三萜皂苷,分别命名为黄连花皂苷D和J。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