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32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衰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衰老是生命的自然过程 ,主要指生物体细胞、组织、器官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来的种种退化 ,这一过程有时进展较快 ,有时进展较慢。对个别生物体也不尽相同 ,受多种因素影响 ,有关衰老的研究较多 ,但也只限于一些实验及学说。现就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1 遗传基因与衰老现已明确与遗传有关的衰老病有华纳氏综合病 ,此种患者较正常人提前数十年出现衰老症状。1996年发现该病的WRN基因[1] ,这是最早被认为是与衰老有关的基因 ,至此以后陆续出现了与老年性疾病的有关基因 ,如冠心病 ,糖尿病及老年性痴呆症等老年性疾病均与遗传基因有…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加用小剂量地塞米松辅助治疗对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变化的影响.方法:将61例MPP伴CK-MB升高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32例).两组均给予红霉素抗感染以及营养心肌等治疗.一经确诊为MPP,治疗组即加用小剂量地塞米松静滴,每次0.2 mg/kg,1次/d,连用3 d.两组均在静滴红霉素第7 d末,复查血CK-MB等,同时记录患儿MPP症状、体征等的演变情况.结果:(1)CK-MB恢复正常例数:对照组11例,治疗组21例,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 = 4.678,P < 0.05);(2)MPP症状、体征消失例数:对照组10例,治疗组22例,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 = 4.620,P < 0.05);(3)CK-MB恢复滞后现象:对照组6例,治疗组3例,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 = 5.991,P < 0.05);(4)未发现地塞米松不良反应.结论:对于MPP伴CK-MB升高患儿,加用小剂量地塞米松辅助治疗能显著减少CK-MB恢复滞后现象的发生,可为肺炎支原体致心肌损害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3.
陈群  赵艳芳  刘平  徐建新  宫剑滨 《医学综述》2011,17(24):3806-380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脉压(PP)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住院治疗的老年ISH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40例,口服氨氯地平5 mg;治疗组(B组)40例,口服氨氯地平5 mg,阿托伐他汀钙10 mg。观察20周,每2周记录1次血压。结果治疗20周后,两组收缩压(SBP)均已达标,B组SBP和PP较A组降低更显著,B组优于A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平均SBP、舒张压、PP均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24 h平均SBP、PP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有助于改善老年ISH患者的PP,可能进一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74.
孙雨  HU Qing-hua  胡青华 《医学综述》2011,17(19):2971-2973
婴幼儿暂时性高磷酸酶血症(THI)通常在健康或患轻微疾病的儿童中偶然被发现。THI患儿的显著特征是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异常升高,且ALP活性一般在数月内可自行恢复至正常水平。THI并不威胁患者的生命,是一种良性现象,其预后良好。现对THI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诊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加深对THI的认识,从而避免对其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75.
目的明确国产替诺福韦酯治疗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采取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对照的研究设计,选择阿德福韦酯为对照。研究的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48周HBV DNA< 20 IU/ml患者比率;另外,评价患者治疗48周HBV DNA下降水平、ALT复常率、HBsAg阴转及血清学转换率以及HBeAg阳性患者HBeAg阴转及血清学转换率。并评价替诺福韦酯与阿德福韦酯治疗组患者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等情况。 结果共入组患者267例,其中替诺福韦酯治疗组(TDF组)141例,阿德福韦酯治疗组(ADV组)139例。两组患者基线人口学指标与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HBeAg阳性患者中,TDF组患者HBV DNA < 20 IU/ml患者比率显著高于ADV组患者(55.3% vs. 20.0%;χ2= 20.750,P < 0.001);同样在HBeAg阳性患者中,TDF组患者HBV DNA < 20 IU/ml患者比率显著高于ADV组患者(86.2%% vs. 62.7%%;χ2= 20.750,P = 0.003)。ALT复常率在HBeAg阳性(84.5% vs. 80.5%;χ2= 0.406,P = 0.524)与阴性CHB患者(84.2% vs. 80.7%;χ2= 0.243,P = 0.622)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组患者TDF组与ADV组的HBeAg阴转率(5.6% vs. 12.8%;χ2= 2.335,P = 0.126)和HBsAg阴转率(1.4% vs. 3.8%;χ2= 0.182,P = 0.67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组患者无HBsAg阴转病例。TDF组与ADV组患者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 结论国产TDF制剂治疗中国HBeAg阳性和阴性的CHB患者抑制HBV效果优于ADV且安全耐受性良好,可作为我国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首选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76.
正冻伤(frostbite congelation)是东北寒冷环境中官兵日常训练的常见疾病~([1]),表现为身体浅部的软组织凝冻,局部缺少血液供给而发生红斑以至坏疽性损伤。笔者曾收治1例多处Ⅱ度局部冻伤的战士,经救护后痊愈,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18岁,列兵,因"发现左耳及右手起水疱10分钟"就诊。患者10分钟前参加新兵训练队列阅兵后,四肢寒冷,左耳及右手中指、食指、无名指  相似文献   
77.
抗真菌药物联合结膜瓣覆盖治疗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抗真菌药物联合结膜瓣覆盖治疗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19例19眼进行抗真菌药物联合结膜瓣覆盖治疗,其中使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氟康唑、大蒜素、那他霉素眼液、斯皮仁诺等,观察治疗前后角膜刺激症状、视力、角膜溃疡愈合等变化。结果:术后角膜刺激症状明显减轻,治疗1mo后17眼结膜伤口愈合,视力:光感~0.3。另2眼复发加重,其中1例放弃治疗,因穿孔发生眼内炎,选择眼球摘除1例。术后1a,6例患者打开结膜瓣,角膜上皮平复,角膜白斑4例和斑翳2例。结论:抗真菌药物联合结膜瓣覆盖是一种有效的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8.
腹部Castleman病(附16例国内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部Castleman病(CD)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光盘1995-2003,对8篇文献中共16例腹部CD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局灶性CD(LCD)9例,腹块、腹痛为主要表现,少有或仅有轻度系统症状;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4例,混合型3例,浆细胞型2例;局部手术切除预后良好.多中心CD(MCD)7例,腹痛为最常见症状(66.7%),85.7%有系统症状,易误诊为淋巴瘤和腹腔淋巴结核;病理分型浆细胞型4例,混合型2例,透明血管型1例;广泛手术切除仍易复发.结论腹部CD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剖腹探查是明确诊断的主要手段.MCD可予化疗和/或放疗.密切随访可早期发现复发和继发的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79.
105例药源性肝损害调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我院近 4年来收治的药源性肝损害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来源 我院收治确诊为药源性肝损害病例 10 5例。女45例、男 6 0例 ,年龄最小 14岁 ,最大 77岁 ,平均年龄 43.7岁。1.2 病例入选标准 入选病例均为已被确诊为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诊断标准依据陈灏珠主编的《实用内科学》[1] 。1.3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查阅了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史记录。2 结果2 .1 药源性肝损害在原发疾患中的分布、涉及的药物品种、临床分型、肝功能分布情况统计见表 1~ 4。表 1  10 5例药源性肝损害原发疾病统计…  相似文献   
80.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 ,6 0岁 ,曾因右眼下睑颞侧反复发作新生物切除术后 3a再次发作 ,于 1997年就诊我院。体检 :右眼下睑可见一约 1.5cm× 0 .8cm× 0 .5cm大小硬性肿块 ,活动度可 ,无压痛 ,与皮肤粘连。实验室、胸片及B超检查均正常。行右下睑肿块切除联合耳后皮瓣移植术。术后病理显示 :在皮下结缔组织及基层内见实性癌巢及腺管状癌细胞 ,腺管内外及癌巢周围有大量粘液 ,结合临床分析肿瘤来自汗腺。 2 0 0 0年 10月左眼下睑颞侧发现无痛性肿块 ,症状与 1997年右眼睑病症相似 ,来我院行左下眼睑包块扩大切除术 ,术后病理示 :少量粘液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