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23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33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29篇
  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 Colon cancer is one of most common cancers. The progression of various cancers is driven by miRNA-570. The role of miRNA-570 in the progression of colon cancer...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病人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术 (TUVP)的麻醉方法。方法  1 0 2例老年病人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尿道前列腺汽化术 ,观察了麻醉手术效果、生命体征的变化、手术操作条件及术中术后的麻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 0 2例病人均痊愈出院。麻醉效果优良率 94%。Bromage <2的例数占 84%。术中出现血压下降等麻醉手术并发症较少且都得到及时纠正。结论 低浓度局麻药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病人TUVP手术对病人干扰少、经济、安全实用 ,可以作为首选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CT三维重建在上颌骨正畸埋伏牙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常规口腔全景片和咬合片不能清楚判断的47例上颌骨内埋伏牙患者行螺旋CT扫描和图像三维重建,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三维牙体表面成像(SSD)及上颌骨和牙体容积成像(VR)显示埋伏牙的形态、位置及与邻牙的关系。结果47例均清楚显示了埋伏牙的形态、唇腭向位置、萌出方向及与邻牙的关系,MPR可测出埋伏牙的高度,SSD能清晰地显示骨内埋伏牙的形态、在牙列唇侧或腭侧的位置及与牙列牙根的关系,VR可展现埋伏牙的萌出方向及与邻牙的空间关系。结论SSD和VR成像对上颌骨埋伏牙可互为补充,立体直观地、完整地显示其病理解剖关系,是一种准确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KMG及微导管在部分性脾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KMG和微导管系统在部分性脾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海藻酸钠微球(KMG)和微导管系统对常规导管不能超选择的18例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性脾栓塞术。结果18例脾功能亢进病人均收到良好的疗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KMG配合微导管系统操作简单、方便、超选择成功率高、疗效好、副反应少,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灰关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医学综合评价性的问题和诊断性的问题。定义了诊断值,诊断灰度和信息覆盖率等医学新概念,实例应用说明,这种分析研究和于临床诊断时,诊断符合率高,误诊率低,而且克服了一般医学诊断模式只能定性分析,不能作定量分析的缺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以及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其表达的影响。 方法 采用升高眼内压的方法,制作实验性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3只)和手术组(21只)。其中手术组大鼠左眼为缺血再灌注组,右眼为bFGF治疗组(玻璃体腔内注射bFGF 2肛g),手术组根据再灌注后不同时间分为。、4、8、12、24、48、72 h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视网膜内层组织中HsP70的表达及玻璃体腔内注射外源性bFGF对其表达的影响。 结果 对照组无阳性细胞表达。缺血再灌注组中,缺血再灌注O h后即可见HsP70的表达[(20.8±4.5)个/mm。],并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至24 h达到高峰[(111.2±4.4)个/mm z],随后阳性细胞递减,72 h时偶见阳性细胞。bFGF治疗组HsP70的表达变化规律与缺血组基本一致,但在8、12、24、48、72 h时均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增高(P<0.05).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血清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性Fas配体(sFasL)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头颅CT改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HIE新生儿48例,按临床分度及头颅CT分度分为轻、中、重度3组。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血清sFas、sFasL含量。结果1.HIE患儿急性期、恢复早期血清sFas、sFas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二者急性期均显著高于恢复早期(P均<0.01)。2.轻、中、重度HIE患儿急性期血清sFas与sFas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3.HIE患儿急性期血清sFas与sFasL水平呈密切正相关(r=0.51 P<0.01)。结论HIE患儿血清sFass、FasL水平增高与其病程和病情密切相关,血清sFasL和sFas水平可作为判断HIE病情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危重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的监测与治疗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刘兰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4):910-911,918
目的探讨监测危重新生儿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D-二聚体等凝血及纤溶因子水平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pre-DIC)的诊断及治疗意义。方法对NICU收治的96例危重症及36例正常新生儿检测F1+2、TAT及D-二聚体水平,对30例诊断pre-DIC的患儿予抗凝治疗,并监测治疗后F1+2、TAT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危重症组与对照组相比,F1+2、TAT、D-二聚体水平均增高,差异有极显著性(P均〈0.01)。TAT对pre-DIC诊断的敏感性较高,F1+2特异性强;三者在抗凝治疗后均明显下降。F1+2与TAT、D-二聚体三者之间均呈直线正相关,F1+2与TAT、D-二聚体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70P〈0.01;r=0.42 P〈005;TAT与D-二聚体呈正相关(r=0.35 P〈0.05);F1+2、TAT、D-二聚体与危重评分呈直线负相关(r=-0.68、-072、-054P均〈0.01)。结论检测TAT、F1+2、D-二聚体水平监测危重新生儿的血液高凝状态,有助于pre—DIC的诊断,并可协助判断抗凝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4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应用冷循环电极射频消融治疗42例肝脏肿瘤60个结节。37例在局麻超声引导下、2例在腹腔镜辅助下和3例在开腹术中行射频消融,射频消融治疗75点次。治疗后通过CT和MR随访,随访时间2~14个月,肿瘤完全低密度灶者占70%(42/60),增强扫描局部病灶有强化(残留或复发)8.3%(5/60)。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BackgroundUnilateral lesions of vestibular nucleus can cause lateral medullary syndrome. Little is known about injury of medial and lateral vestibulospinal tract (VST) after dorsolateral medullary infarct. We investigated injury of the lateral VST in patients with typical central vestibular disorder using 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DTT).MethodsSeven patients with lateral medullary syndrome and ten control subjects were recruited. For the medial VST, we determined seed region of interest (ROI) as medial vestibular nuclei of pons and target ROI on posteromedial medulla. For the lateral VST, the seed ROI was placed on lateral vestibular nuclei of pons, and the target ROI on posterolateral medulla. Fractional anisotropy (FA), mean diffusivity (MD), and tract volume were measured.ResultReconstructed lateral VST on both sides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FA values in patients than controls (p<0.05). Tract volume of lateral VST in affected sid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unaffected side and control group (p<0.05). However, no DTI parameters of the medial VST differed between patients and controls (p>0.05).ConclusionInjury of the lateral VST was demonstrated in patients with lateral vestibular syndrome following dorsolateral medullary infarct. Analysis of the lateral VST using DTT would be helpful in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lateral medullary syndr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