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8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肿瘤体外药敏试验及其与临床用药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肿瘤体外药敏试验(MTT法)与临床用药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10例5种肿瘤标本(85例卵巢癌、30例宫颈癌、26例胃癌、41例结直肠癌、28例乳腺癌)的体外药敏试验(MTT法)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同一药品对同一种肿瘤标本不同病例的抑制率差异,计算每一种肿瘤标本相对于每一种药物的抑制率的平均值,筛选出平均抑制率较大的药物,与临床上常用于该肿瘤的药物进行比较。结果:肿瘤体外药敏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其抑制率差异可达0~60%以上,而其平均抑制率结果与临床用药经验比较符合,体外试验较敏感同时临床较常用的药物主要有卵巢癌:用紫杉醇(Taxol)、顺铂(DDP)等;宫颈癌:用DDP、表柔比星(e-ADM)、丝裂霉素(MMC)等;胃癌:用DDP、氟尿嘧啶(5-FU)、博来霉素(BLM)、MMC等;结直肠癌:用DDP、MMC、BLM、5-FU等;乳腺癌:用e—ADM、多柔比星(ADM)、长春瑞滨(NVB)等。结论:肿瘤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可以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利用PDCA循环法优化全自动配液机器人APOTECAchemo(以下简称"机器人")冲配细胞毒性药物的工作模式,增加机器人工作效率,减轻冲配人员工作压力。方法:2020年1~9月利用PDCA循环优化机器人工作模式。汇总分析2019年9~12月影响机器人冲配细胞毒性药物工作效率的因素,制定改进措施及计划。比较2020年1月与2020年9月机器人每月冲配量及占总冲配量的比例;计算机器人的全时当量(FTE),比较1月与9月的工作效率。结果:2020年1月机器人冲配268袋(占比6.7%),9月冲配1 925袋(占比19.9%),冲配量增加620%,绝对占比增加13.2%;2020年1~9月机器人冲配量及占比呈逐渐增长趋势。相比2020年1月,9月操作人员工作效率上升至2 213袋/FTE,工作效率提升123%。结论:应用PDCA循环模式后全自动配液机器人冲配细胞毒性药物工作量显著提高,减轻了冲配人员的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汇总分析我院奥沙利铂不良反应报告,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奥沙利铂不良反应报告33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疾病及不良反应信息。结果所收集的奥沙利铂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神经毒性和骨髓抑制为主,经处理后转归良好。不良反应报告率7.58%。结论奥沙利铂不良反应种类较多,需要临床及时监测和规范处理。  相似文献   
4.
阿片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是癌痛治疗合理用药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8—2011年用于癌痛治疗的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以了解阿片类药物的使用趋势,为阿片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癌痛病人获得允分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肠癌患者使用奥沙利铂期间外周神经毒性症状特性、变化趋势及非药物影响因素。方法对113例使用奥沙利铂肠癌患者,采用神经毒性患者自述问卷(PNQ)于累积剂量达200mg/m2、540mg/m2、850mg/m2时进行随访调查,评估外周神经毒性症状的严重度;Podo触觉测量笔及温度觉测量笔分别检测患者触觉及温度觉有无异常。结果首次使用奥沙利铂后88.5%患者出现肢体感觉异常,首发表现以手部麻木为主,其次为刺痛。不同累积剂量时外周神经毒性严重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当累积剂量达200mg/m2、540mg/m2时,不同给药方式的患者外周神经毒性严重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例患者触觉减弱。结论肠癌患者使用奥沙利铂期间感觉神经损伤发生率高于运动神经损伤,且程度较重;随着剂量的累积,外周神经毒性症状越严重。健康教育时应提供针对性指导,鼓励患者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给药,可有效避免化疗前期肢体感觉异常,延缓外周神经毒性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6.
顺铂长循环纳米脂质体的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顺铂长循环纳米脂质体(LDDP)的体外及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LDDP,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脂质原料、普通顺铂(CDDP)和LDDP对肺癌A549细胞株的毒性。以近交系C57BL/6N小鼠为受试动物,接种Lewis肺癌细胞株2 wk后,尾静脉分别注射CDDP和LDDP,剂量均为6 mg·kg~(-1);每周3次测量肿瘤体积,直到小鼠死亡或者满60 d,观察肿瘤生长为治疗前体积5倍的时间(t_(5v))和肿瘤生长延迟(TGD)时间以及生存时间。结果脂质原料体外无细胞毒性;LDDP对A549细胞株毒性大于CDDP(P<0.01),其IC_(50)为1.72 mg·L~(-1),约为CDDP(3.25 mg·L~(-1))的1/2;LDDP能显著抑制Lewis肺癌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其TGD时间明显长于CDDP组[(12.79±3.8)d vs (3.84±1.97)d,P<0.01];同时,LDDP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1.5 d,显著长于CDDP组(25 d),P<0.01。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脂质无细胞毒性,用其制备的LDDP对肿瘤细胞的毒性高于CDDP,并可延缓Lewis肺癌荷瘤鼠的肿瘤生长,延长小鼠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119例口服卡培他滨片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进一步研究卡培他滨片的腹泻、手足综合征(Hand-foot syndrome,HFS)、恶心、呕吐、口腔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同时探寻卡培他滨片致不同程度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以期全面评估卡培他滨片的安全性.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收集10家医院共119例患者口服卡培他滨片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按治疗方案归为化疗组(85例)和放化疗组(34倒,并口服VitB6片,60mg,tid).采用X^2检验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程度的影响.结果:卡培他滨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手足综合征、恶心、呕吐、腹泻、口腔炎,程度主要为l级;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化疗组为18.82%,放化疗组为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4);恶心的发生率化疗组为31.76%,放化疗组为61.76%,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呕吐的发生率化疗组为0.放化疗组为14.7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9);腹泻的发生率化疗组为9.41%,放化疗组为20.59%,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炎的发生率化疗组为5.88ck,放化疗组为2.94%,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口服卡培他滨片发生不良反应的程度总体较轻;联合应用大剂量维生素眈片能够预防口服卡培他滨片导致的手足综合征;口服卡培他滨片联合放疗的患者更需要考虑预防恶心与呕吐反应.  相似文献   
8.
顺铂纳米脂质体的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顺铂是临床常见的具有放疗增敏作用的抗肿瘤药物,但由于其进入体内迅速与血浆蛋白结合而限制了放疗增敏作用的发挥,顺铂的缓释制剂有望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增加疗效,并降低毒性,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长循环纳米脂质体包裹的顺铂在小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方法:选用C57BL/6N近交系Lewis肺癌荷瘤小鼠80只(肿瘤生长5~7d),分成两组,普通顺铂组(CDDP)和顺铂脂质体组(LDDP),尾静脉分别注射顺铂注射液和顺铂长循环纳米脂质体,剂量均为6mg/kg,于注射后不同的时间取血并处死动物,取肿瘤、肾、肝和肺组织,每个时间点各5只小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游离铂的含量。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分析。结果:CDDP组小鼠在注射后游离铂立即达到最高血药浓度3.24μg/ml,并迅速降低,2h后在血液中已经无法检测出游离铂。LDDP组小鼠注射后1h,血浆游离铂达峰浓度13.79μg/ml,是CDDP组峰浓度的4倍多。72h后血药浓度为1.04μg/ml,血中顺铂浓度呈明显的两相性变化过程,初始相顺铂浓度快速下降,半衰期为1.27h,其后第二相顺铂浓度缓慢下降,半衰期为19.47h。结论:顺铂纳米脂质体新配方,使游离铂的血药浓度长时间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初步达到了长循环,缓释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盐酸伊立替康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是喜树碱的半合成衍生物,是选择性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本品及其体内代谢物SN-38可诱导单链DNA损伤,从而阻断DNA复制,产生细胞毒作用。CPT-11于1998年获FDA批准用于标准化疗方案治疗后转移性结肠直肠癌复发和恶化的二线治疗;于2000年3月获FDA批准联合氟尿嘧啶(5-FU)和亚叶酸钙(CF)用于转移性结肠直肠癌的一线治疗。本品单药有效率在18%左右,联合5-FU和CF的有效率约为50%。CPT-11主要不良反应有迟发性腹泻、恶心、呕吐、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急性胆碱能综合征等,现就其不良反应的表现类型及预防处理方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0.
贝伐单抗及其联用化疗方案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是一种重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是首个批准上市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通过抑制能够刺激新血管形成的VEGF,使肿瘤组织无法获得所需的血液、氧和其他养分而最终″饿死″,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功效。于2004年2月26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贝伐单抗联合5-Fu化疗方案用于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药物,贝伐单抗单药治疗的有效率为15%-20%,与化疗联合应用的有效率为30%-50%。贝伐单抗及与化疗方案联用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出血、血栓形成、蛋白尿、心脏毒性等,严重罕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穿孔、伤口愈合并发症等。贝伐单抗单药使用的不良反应程度轻微,联用后贝伐单抗并不增加化疗方案的毒副作用,多数患者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