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29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2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82篇
内科学   60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87篇
综合类   122篇
预防医学   62篇
眼科学   24篇
药学   125篇
  2篇
中国医学   50篇
肿瘤学   2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102.
新训学员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新训学员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事件对新训学员心理卫生状况的影响程度。方法对2002级500名学员进行测定,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自编军校学员生活事件问卷施测.应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6.98%的学员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新训学员心理卫生水平要优于军校学员常模。新训学员主要生活事件为:军人角色的适应问题。心理健康阳性分数者和阴性分数者在某些生活事件上有显著差异。结论应有针对性地做好新训学员的管理教育和心理健康工作。  相似文献   
103.
王晋瑛  张祺  鲁铭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8):1550-1551
目的:观察两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使用羊膜和丝裂霉素C对泪膜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36例44眼青光眼患者分为HAM组和MMC组,各22眼,分别施行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及可调节缝线术、小梁切除联合术中使用丝裂霉素及可调节缝线术。分别于术前1d、术后1,3mo行角膜荧光染色(fluorescence integral,FI)、泪膜破裂时间(tear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检查。结果:在术后1mo,两种手术方式均可引起泪膜功能的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术后3mo,使用羊膜组的泪膜功能基本恢复。使用丝裂霉素C组泪膜的损害程度明显高于使用羊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行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及可调节缝线术式比施行小梁切除联合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的术式对术后的泪膜功能的影响更小,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4.
卢远航  易晔  龙利  马琼英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19):1469-1474
 目的 探讨苦参碱对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狼疮样小鼠肾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核因子B表达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6周龄Balb/c (B/C, H-2d) 雌性小鼠与C57BL/6 (B6, H-2b ) 雄性小鼠自行交配,获得杂交第一代雌性小鼠[(B/C ×B6) F1 (H-2d/b)]。无菌取出Balb/c雌性小鼠的胸腺、淋巴结和脾脏,分离淋巴细胞,按每只鼠5×107个活细胞,分别于实验的第1、4、7、10天免疫F1小鼠,末次免疫后,F1的小鼠被随机分为模型组、苦参碱组各23只,苦参碱组每天按30 mg·kg-1·d-1腹腔注射苦参碱生理盐水,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分别于实验的第8、16周末,随机取3组的小鼠各8只,收集24 h尿量,采血取肾,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和血肌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测定小鼠血清抗双链DNA(anti-dsDNA)抗体、抗核抗体(ANA)、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用PAS染色、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中的MCP-1、核因子(NF)-κB蛋白的表达和分布,采用HPIAS-1000型全自动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信号进行扫描,半定量分析各组阳性表达的光密度值。结果 治疗组小鼠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与同期病理组比较,有明显的改善(P<0.05);anti-dsDNA、ANA、IL-6、TNF-α显著低于同期病理组(P<0.01);肾组织MCP-1、NF-κB表达较正常肾组织显著增高,但较同期病理组弱(P<0.05);肾小球硬化指数和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低于病理组。结论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模型,具有狼疮性肾炎的典型特征,苦参碱可降低血清anti-dsDNA、ANA、IL-6、TNF-α的水平,对杂交F1代小鼠自身免疫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抑制NF-κB的活化,下调IL-6、TNF-α、MCP-1的表达,延缓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制备日本血吸虫病免疫检测试剂IgG抗体质量控制品。 方法 收集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粪检筛查血吸虫感染病人血清和无疫水接触史、无血吸虫感染史且粪检阴性人群血清,用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检测试剂进行检测,制成冻干质量控制品。 结果 共筛选出12份阳性质控品、1份灵敏度质控品、1份精密度质控品和10份阴性质控品;阳性质控品根据ELISA法检测血清效价不同,分为强、中、弱阳性质控品。经12个月实际储存条件及破坏稳定性实验,该质控品稳定性可达1年。 结论 所制备的冻干质控品使用方便,结果稳定,可以满足日本血吸虫病诊断试剂实验室质量控制需求。  相似文献   
106.
杜治国  何龙  黄进  邹琴 《医学信息》2019,(10):64-66
目的 分析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及血小板(PLT)检测在下肢创伤骨折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骨创伤患者84例,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确诊VT患者作为VTE组(40例),排除VTE患者作为非VTE组(44例),另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40例)。比较三组血浆D-二聚体、CRP及PLT水平,并对有差异的检测项目与VTE之间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各项目对VTE的诊断效率。结果 VTE组和非VTE组D-二聚体阳性率、CRP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且VTE组CRP阳性率高于非VT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TE组与非VTE组间D-二聚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创伤骨折患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20 mg/L、D-二聚体≥5 mg/L和3 mg/L<D-二聚体<5 mg/L为VTE发生的危险因素,且其水平越高危险性越大。D-二聚体联合CRP诊断VTE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7,高于单独D-二聚体和CRP诊断的0.815和0.702。结论 下肢骨创伤患者D-二聚体、CRP水平升高为VTE发生的危险因素,且其水平越高危险性越大。D-二聚体和CRP水平联合检测应用于筛选和预测下肢骨创伤后VTE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而PLT水平检测对于下肢骨创伤后VTE诊断无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7.
108.
目的探讨流感嗜血菌(HIN)的耐药现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临床分离的94株HIN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并用Nitrocefin纸片检测β-内酰胺酶;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HIN耐药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耐药性居前两位的依次是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氨苄西林;儿童组与成人组除喹诺酮类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抗菌药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内酰胺酶阳性氨苄西林耐药(BLPAR)HIN占全部HIN的34.0%;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BLNAR)HIN有8株。结论 HIN的耐药性主要集中在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氨苄西林、氯霉素等上,且多药耐药菌株较多,应加强耐药HIN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式选择策略及功能保护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病例,其中传统骨瓣开颅31例;直切口小骨窗开颅19例;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25例。结果血肿完全清除18例,近全清除57例,术后1个月以内死亡5例(6.7%)。71例随访6~30个月,按ADL分级Ⅰ级15例(21.1%),Ⅱ级20例(28.2%),Ⅲ级21例(29.6%),Ⅳ级10例(14.1%),Ⅴ级5例(7.0%)。结论应根据术前病情分级、血肿CT分型、患者年龄等因素合理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显微镜下微侵袭操作,三种手术方法均创伤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且快。  相似文献   
110.
背景:脂肪栓塞在下肢骨折中较为常见,其主要的预防与治疗措施为糖皮质激素,但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目的: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甲强龙在预防下肢长骨骨折后脂肪栓塞综合征中的作用进行定量评价.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ENTRAL(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等,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甲强龙预防下肢长骨骨折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治疗.以相对危险度及相应的95%置信区间作为效应指标对结局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6 篇文章,共410 例患者,甲强龙组患者184 例,安慰剂组206 例.合并分析的结果显示接受甲强龙治疗的患者发生脂肪栓塞综征的相对危险度为0.20 (RR=0.20,95%CI=0.09~0.43,Z=4.07,P=0.000).证实应用甲强龙可以显著降低下肢长骨骨折患者发生脂肪栓塞综合征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