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2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84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56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52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19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1.
背景 全球人群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截至2019年全球高血压患者已达12.8亿,心房颤动患者约5 970万例。高血压极大增加了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将高于60%。同时心房颤动增加了缺血性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慢性肾脏病及痴呆的发病风险。对于庞大的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否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目前研究尚少,且其风险是否与年龄存在交互作用,目前尚不明确。 目的 分析高血压人群中罹患心房颤动是否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 方法 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开滦集团职工于唐山市工人医院和开滦总医院健康查体人群中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定期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20-12-31,终点事件为患者新发心肌梗死。最终42 833例患者纳入研究,依据患者基线心电资料是否诊断为心房颤动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n=270)和非心房颤动组(n=42 563)。用寿命表法计算患者心肌梗死事件的累积发病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心肌梗死累积发病率的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新发心肌梗死累积发病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究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对新发心肌梗死的影响。 结果 心房颤动组患者年龄高于非心房颤动组,舒张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非心房颤动组(P<0.05);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所有患者按年龄进行分层,≤60岁患者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心肌梗死发病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患者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心肌梗死发病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校正后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HR=2.89,95%CI(1.74,4.82),P<0.01〕,≤60岁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HR=4.72,95%CI(2.11,10.56),P<0.01〕。 结论 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对于年龄≤60岁高血压人群,积极控制血压、治疗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重要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12.
金亚军  王明君  张青松  郑景珍 《安徽医药》2023,27(12):2429-2433
目的 探讨五行音乐联合正念减压法对急腹症急性应激性障碍病人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唐山市第三医院普外科急腹症急性应激性障碍病人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五行音乐联合正念减压训练法。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的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评分、自尊水平、正念水平、焦虑评分、生命质量评分和干预前、干预1周、干预结束时的疼痛评分,以及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 干预后两组病人SASRQ评分以及焦虑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试验组[(29.13±13.62)分、(6.52±3.17)分]低于对照组[(47.83±17.04)分、(8.33±3.11)分](P<0.05);干预后两组病人自尊水平、正念水平及各维度生命质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试验组[(31.62±2.33)分、(68.67±9.66)分]高于对照组[(28.55±2.11)分、(58.26±10.24)分](P<0.05);两组病人干预1周、干预结束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  相似文献   
413.
糖尿病是人类最常见的代谢疾病之一,目前尚缺乏根治的药物。肉桂醛是从肉桂、决明子树皮中提取的醛类化合物。肉桂醛能够通过调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蛋白激酶B2(Akt2)信号通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通过激活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调节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抗氧化反应,促进胰岛素分泌,减轻胰岛素抵抗,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肠道菌群多种途径发挥防治糖尿病的作用。探讨了肉桂醛防治糖尿病的作用机制,为肉桂醛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14.
415.
First reported in 2011, the spiked helmet sign (SHS) is an electrocardiographic pattern of ST-segment elevation anecdotally associated with poor prognosis. This study aims 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electrocardi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presentations, and outcomes of all cases of SH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PubMed, Scopus, Web of Science, and EMBASE were searched electronically from their inception until November 2022. The Joanna Briggs Institute Critical Appraisal Checklist for Case Reports was used to critically appraise included studies. Studies written in English describing at least one patient with SHS were included. Altogether, 26 case reports or series describing 39 patients with SHS were included. All included studies were rated of acceptable quality. Associated conditions were heterogeneous, with intracranial hemorrhagic complications being the most common (9 patients), followed by pneumothorax (6 patients) or severe pneumonia (4 patients), bowel ischemia or obstruction (6 patients), and autonomic dysfunction (3 patients with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and 3 patients with spinal injury, cocaine overuse, and stellate gangliectomy). Two patients had multiple complications and 12 other patients suffered from sepsis, myocardial infarction, etc. Clinical outcomes were reported for 32 patients, of whom 19 (59%) died during hospitalization (6 patients with pneumothorax or pneumonia, 4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hemorrhagic complications, 2 patients with bowel ischemia or obstruction, and 7 patients due to other reasons). SH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poor prognosis, necessitating its prompt recognition by clinicians and swift evaluation for underlying causes. Larg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elucidate its prevalence, clinical implications, and precipitating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416.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益气祛浊法治疗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对照组口服缬沙坦胶囊,80 mg/次,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口服.疗程8周,治疗前后进行疗效性观察指标、肾功能损害相关指标、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17.
[目的]探讨血小板来源的细胞外微囊泡(PEV)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栓性事件的关联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2年4月于开滦总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SLE患者144例。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数据以及血栓性事件资料,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PEV。比较合并和未合并血栓性事件的SLE患者之间血浆PEV水平,并进一步将144例SLE患者分为高水平PEV组(PEV≥300.48个/μL)和低水平PEV组(PEV<300.48个/μL),比较不同PEV水平组间血栓性事件发生情况和凝血指标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浆PEV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PEV与血栓性事件的关联性。[结果]合并血栓性事件的SLE患者血浆PEV水平高于无血栓性事件的SLE患者[306.65(150.98,342.75)个/μL比227.04(178.23,281.36)个/μL,P<0.01]。与低水平PEV组比较,高水平PEV组血栓性事件发生率更高(38.29%比20.61%,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  相似文献   
418.
目的 系统评价兰索拉唑临床应用中的药物不良反应(ADR)。方法 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 2022年 9月 1日,收集兰索拉唑在临床应用中 ADR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 RevMan 5.4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3项 RCTs,共计10 980 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ADR 总体发生情况[OR=0.79,95%CI(0.69,0.90),P=0.000 4]和胃肠道系统损害[OR=0.44,95%CI(0.32,0.62),P<0.000 01]中,试验组ADR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OR=0.80,95%CI(0.54,1.18),P=0.27]、呼吸系统损害[OR=1.67,95%CI(0.67,4.15),P=0.27]、皮肤及其附件损害[OR=1.24,95%CI(0.33,4.69),P=0.75]中,试验组ADR发生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 mg·d-1亚组的ADR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0.66,95%CI(0.44,0.99),P=0.04],30 mg·d-1 亚组[OR=0.89,95%CI(0.76,1.05),P=0.16]和60 mg·d-1 亚组 [OR=0.76,95%CI(0.37,1.56),P=0.46]的 ADR 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程≤30 d亚组[OR=0.60,95%CI(0.46,0.77),P<0.000 1]ADR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疗程>30 d亚组[OR=0.87,95%CI(0.75,1.01),P=0.07]ADR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化性溃疡亚组[OR=0.71,95%CI(0.56,0.92),P=0.008]ADR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胃食管返流病亚组[OR=0.93,95%CI(0.78,1.10),P=0.39]ADR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兰索拉唑安全性良好,患者的给药剂量为30 mg·d-1和60 mg·d-1、疗程>30 d、临床诊断为胃食管返流病,其ADR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19.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与动脉硬化的关联。方法对6143例完成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体检并且完成2010-2011年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检测的观察对象进行分析,平均年龄为49.68岁。其中,男性4230例(68.9%);依据BMI轨迹将总人群分为四组:低稳定组、中低稳定组、中高稳定组和高稳定组。对BMI轨迹与动脉硬化进行χ~2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BMI轨迹对动脉硬化的影响。结果随着BMI轨迹的增高,动脉硬化的检出率逐渐增加,各BMI轨迹组动脉硬化的检出率分别为52.4%、63.3%、67.9%、70.1%;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校正了年龄、性别等各种混杂因素后,与低稳定组相比,其余三组踝臂指数(ABI)0.9的OR值(95%CI)分别为1.34(1.08~1.66)、1.57(1.16~2.13)、1.77(1.13~2.79)。结论高的BMI轨迹是动脉硬化前期的危险因素且独立于其他引起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20.
目的研究一般人群中尿蛋白水平对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入选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人群中资料完整者共87292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1.12±12.29岁。采用尿常规试纸法检测晨尿,以尿蛋白水平分为3组:尿蛋白阴性组(-)、微量尿蛋白组(±/+)、大量尿蛋白组(≥2+)。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尿蛋白与MACCE及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平均随访6.90±0.72年,随访期间共发生MACCE 3091例,累积发病率为5.25/千人年;全因死亡事件4087例,累积发病率为6.84/千人年。3组MACCE累积发病率分别为4.84/千人年、7.34/千人年、12.06/千人年;全因死亡率分别为6.10/千人年、10.28/千人年、19.30/千人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校正其他传统危险因素后,与尿蛋白阴性组相比,微量尿蛋白组、大量尿蛋白组发生MACCE的RR值分别为1.24(95%CI 1.10~1.40)、1.58(95%CI 1.38~1.81),全因死亡的RR值分别为1.41(95%CI 1.27~1.56)、2.15(95%CI 1.93~2.39)。结论尿常规显示的尿蛋白是一般人群MACCE及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