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7篇
  免费   528篇
  国内免费   192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205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270篇
内科学   130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41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332篇
综合类   1412篇
预防医学   171篇
眼科学   19篇
药学   398篇
  5篇
中国医学   2294篇
肿瘤学   5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205篇
  2021年   230篇
  2020年   283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283篇
  2013年   337篇
  2012年   635篇
  2011年   557篇
  2010年   443篇
  2009年   340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326篇
  2006年   316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70 毫秒
91.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的静息态脑区功能局部一致性(Reho),探讨针刺穴位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20~34岁,中位年龄23岁。利用GESigna HDxt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针刺前(对照组)、针刺足三里后分别进行静息态扫描,运用统计参数图(SPM8)软件,采用Reho的数据后处理方法,分析2组被试不同脑区Reho值的差异.并运用错误发现校正(FDR-corrected),得到有统计学差异的脑区。结果针刺足三里组与针刺前相比,Reho值增高的脑区有右侧前扣带回(8.17)、左侧额中回(4.84);Reho值减低的脑区有左侧小脑半球(-7.75)、右侧后扣带回(-6.66)、左侧豆状核(-6.87)、右侧岛叶皮层(-7.57)、左侧胼胝体(-5.71)、左侧楔前叶(-4.68)、右侧额叶内侧回(-8.59)。结论针刺足三里后造成局部脑组织血氧水平信号同步性改变,提示针刺足三里不仅有特异的脑功能激活区.而且引起的脑功能活动存在Reho差异。  相似文献   
92.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分析各中医妇科流派对崩漏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各妇科流派治疗崩漏的处方,采用频数分析挖掘核心药物,统计药物归经情况,采用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对核心药物使用规律进行挖掘。结果 收集处方27个,涉及中药110味。核心药物23味,前5位为白芍、地黄、当归、熟地黄、阿胶,药物主归肝肾脾心经。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8个药物组合,常用的是牡丹皮和地黄。聚类分析得到7个药物聚类组合。结论 各中医妇科流派灵活运用多种止血法,治疗崩漏均不忘顾护阴血。  相似文献   
93.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ontralateral acupuncture (CAT) at acupoints of Quchi (LI 11) and Zusanli (ST 36) on the unaffected limbs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with left hemiplegia based on regional homogeneity (ReHo) indices. Methods: Te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with left hemiplegia received CAT on right side at LI 11 and ST 36.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was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acupuncture. A ReHo analytical method was used to compare brain response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CAT operated by REST software. Results: The stimulation at both LI 11 and ST 36 on the unaffected limbs produc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neural activities. CAT elicited increased ReHo values at the right precentral gyrus and superior frontal gyrus, decreased ReHo value at right superior parietal lobule, left fusiform gyrus and left 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Conclusions: Acupuncture at one side could stimulate bilateral regions. CAT could evoke the gyrus which was possibly related to motor recovery from stroke. A promising indicator of neurobiological deficiencies could be represented by ReHo values in post-stroke patients.  相似文献   
94.
目的 系统评价溴隐亭不同给药方式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a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gFang)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等数据库关于溴隐亭不同给药方式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由建库至2018年10月31日。观察指标为血清泌乳素(PRL)水平、月经情况、妊娠率、溢乳情况、胃肠道不良反应(ADR)、循环系统及神经系统ADR。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及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3项RCTs,计1 96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示:溴隐亭阴道给药组与口服给药组相比,阴道给药组降低血清PRL[MD=-2.11,95% CI(-3.85,-0.37),P=0.02]、改善月经率[RD=0.08,95% CI(0.03,0.14),P=0.002]、溢乳消失率[RD=0.06,95% CI(0.01,0.10),P=0.02]效果更好,胃肠道ADR发生率更低[OR=0.18,95% CI(0.12,0.26),P<0.000 01]、循环系统及神经系统ADR发生率更低[OR=0.29,95% CI(0.17,0.49),P<0.000 01],这些指标均优于口服给药组。但用药后妊娠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溴隐亭经直肠给药与口服给药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在ADR发生率方面[OR=0.10,95% CI(0.05,0.19),P<0.000 01],直肠给药低于口服给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现有证据显示溴隐亭阴道给药较口服给药效果显著,安全性更高;在不宜使用阴道给药的情况下,溴隐亭直肠给药较口服给药安全性更高,两种给药方式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子法指导下的辰时电针胃肠下合穴治疗脾胃虚弱型结肠癌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患者胃肠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和HIPEC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辰时电针胃肠下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治疗,疗程为5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的变化情况及治疗后患者消化道指标[总胆红素(TB)、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和食欲恢复情况,评价2组患者的胃肠反应和KPS评分的改善疗效。【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改善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胃肠反应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76.67%、86.67%,对照组分别为50.00%、53.33%、86.67%,观察组改善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的总有效率及总体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食欲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KP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改善不明显(P>0.05),观察组对KPS评分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KPS评分改善率为56.67%,对照组为23.33%,观察组对KPS评分的改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TB、ALT、AL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子法指导下的辰时电针胃肠下合穴治疗脾胃虚弱型结肠癌术后HIPEC患者胃肠反应,疗效确切,可明显减轻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发生程度,提高食欲恢复程度,改善KPS评分,从而有利于术后HIPEC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滋癸益经汤联合滋肾育胎丸治疗卵巢早衰(PO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PO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给予口服滋癸益经汤加滋肾育胎丸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滋癸益经汤加维生素E胶囊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的各项证候积分、月经情况、血清性激素水平[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抗苗勒氏管激素(AMH)]及彩超检查指标[子宫内膜厚度、卵巢体积、卵泡数量、卵巢最大血流速度(PSV)和卵巢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1)疗效方面: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63.6%,对照组为39.4%,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证候方面: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在改善心烦失眠、潮热盗汗、咽干口燥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在改善咽干口燥、大便异常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月经方面: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在改善月经周期和经质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在改善经量和痛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彩超方面: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在降低RI和增加PSV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在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性激素水平方面: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血清FSH、LH、E2、AMH水平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在提高患者血清AMH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滋癸益经汤联合滋肾育胎丸治疗POF疗效确切,不仅能改善患者症状和月经情况,还可提高患者血清AMH水平,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改善双侧卵巢血供,降低卵巢血流阻力。  相似文献   
97.
目的:建立大鼠结肠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为结肠上皮形态及功能研究提供理想的细胞模型.方法:采用6-15日龄乳鼠,取结肠剪碎、反复清洗后,弃上清,加10 mL、0.1%Ⅰ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联合配制的消化液,37℃消化25 min,分离上皮细胞团;吹打消化液,取上清,加入培养基重悬反复离心3次后,细胞沉淀接种于含100 mL/L胎牛血清的完全培养基中,37℃、50 mL/L CO2细胞培养箱中培养.采用差速贴壁法及相差消化法去除成纤维细胞,细胞贴壁长满瓶80%-90%后用2.5 g/L的胰酶消化液消化并传代.结果:成功分离结肠上皮细胞团且活力较高.24 h后可见部分细胞团贴壁,贴壁细胞为多角形,4-8 d逐渐融合成片,呈现明显的"铺路石"样.细胞经传代处理后成纤维细胞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鉴定为上皮细胞.冻存处理复苏后细胞状态较佳.结论:通过该法可建立较稳定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体系,为结肠上皮生理、病理及药物作用机制提供了体外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98.
动物模型是药物研发和疫苗评价的重要平台,对于抗艾滋病药物和疫苗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在中医药抗艾滋病研究中,动物模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所用动物模型主要为常用的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的猴模型,由于缺少中医特色,对于评价中医药的疗效尚有不足之处。文章简要介绍了灵长类动物艾滋病(AIDS)模型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努力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
目的:比较分析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联合同机CT扫描图像融合技术(SPECT-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 1年10月~2012年4月因OVCF就诊而又同时接受了胸腰椎MRI、SPECT及SPECT-CT检查的20例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女12例,男8例,年龄60~80岁,平均73.5岁,平均病程21d.根据MRI表现确定最终诊断,MRI上出现骨髓水肿像的椎体定义为新鲜骨折椎体,椎体形态有压缩改变但MRI信号无异常者定义为陈旧骨折.由2位核医学医师分别评估SPECT及SPECT-CT检查,记录出现核素浓集的椎体,并给出疾病诊断意见.采用Kappa检验对比MRI与SPECT-CT判断新鲜骨折及陈旧骨折的一致性以及定性诊断能力.参考MRI发现,采用卡方检验分析SPECT与SPECT-CT定位病椎能力的异同.结果:根据MRI或SPECT-CT,20例患者均确诊为新鲜OVCF,其中MRI发现32个椎体存在新鲜OVCF,SPECT-CT发现34个椎体存在新鲜OVCF;根据SPECT诊断新鲜OVCF 12例,疑似新鲜OVCF但难以与肿瘤、感染相鉴别8例,共发现34个椎体存在核素浓集.MRI发现新鲜OVCF 32个椎体、陈旧OVCF 10个椎体,SPECT-CT发现新鲜OVCF 34个椎体、陈旧OVCF 8个椎体,两者之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0577,P<0.05).在对病椎定位的准确性上,以MRI定位的病椎节段为参考,SPECT与MRI定位相同24个椎体,SPECT-CT与MRI定位相同30个椎体,SPECT-CT定位准确性优于SPECT(P<0.05).SPECT-CT检查还发现了MRI未能显示的骨骼病损,其中骶尾椎骨折1例,肋骨骨折2例,骶髂关节炎1例,胸锁关节良性病变1例.结论:SPECT-CT在OVCF的定位、定性诊断上与MRI的价值相似,其准确定位病椎的性能优于传统SPECT检查;SPECT-CT还可以发现一些MRI未能显示的合并骨骼病损.SPECT-CT是患者不能接受MRI时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B超引导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治疗阻塞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80例阻塞性黄疸病例采用PTCD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放置PTC管数、平均手术时间、术后24 h胆汁引流量,并对比分析手术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差异。结果 80例患者穿刺放置PTC管95根,留置时间为7~185(45±21)d。平均手术时间为(30±15)min,术后24 h胆汁引流量为(415±214)ml。术后1周TB均值(μmol/L)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6±56vs 354±150,t=17.030,P〈0.01)。术后2周TB降至(57±36)μmol/L,与术后1周TB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21,P〈0.01)。发生胆汁漏及胆道出血并发症共2例(2.5%)。结论 B超引导PTCD术具有微创、安全的优点,是治疗阻塞性黄疸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