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10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122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探讨福建省劳动力人口意外死亡的态势。方法选择标化死亡率和标化 PYLL 率指标对 1990~1994年福建省疾病监测点劳动力人口意外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0~ 1994年福建省监测点劳动力人口标化意外死亡率为39.9/10万~68.8/10万,标化 PYLL 率为 11.5‰~29.6‰;意外死亡的“早死”现象较其他死因突出;平均标化 PYLL 率死因排位:自杀居首位(占27.8%)。淹死第二(占19.9%),交通事故第三(占14.5%);农村各类劳动力 PYLL 率均明显高于城市,潜在劳力的淹死、农村青年女性的自杀、男性的交通事故等因素已成为目前意外死亡的主要死因。结论意外死亡是福建省劳动力人口的主要死因,并以自杀、淹死、交通事故为主要危害死因,研究这些死因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已是目前公共卫生领域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2.
目的 分析福建省2016年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情况,为福建省恶性肿瘤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整理与评估2016年福建省恶性肿瘤登记数据。将符合标准的数据根据性别、年龄和部位分别计算发病率和死亡率,结合2016年福建省户籍人口,估计福建省恶性肿瘤发病数和死亡数。结果 据估计,2016年福建省新发恶性肿瘤107 498例,死亡61 872例。全省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86.72/10万,中标率210.24/10万。全省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65.03/10万,中标率113.90/10万。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甲状腺癌是福建省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是福建省主要的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结论 目前福建省癌症负担较重,应加强对肺癌、胃癌和肝癌等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本实验建立了桔梗中甲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氰戊菊酯、氯菊酯、联苯菊酯等 6 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提取、净化及其气相色谱法。 方法 样品运用石油醚提取,乙腈 - 二氯甲烷 (5:95) 洗脱, GC-ECD 检测 , 内标法定量。 结果 6 种拟除虫菊酯农药回收率在 78.86% ~ 97.80% , RSD 在 1.17% ~ 11.63% ,可以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结论 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强,操作简单、快速,净化效果好等特点,可应用于桔梗药材中痕量农药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74.
2015年全国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进入以全面阻断血吸虫病传播为新目标、开展监测预警为主要干预措施的新时期.“十三五”时期,四川、江苏、云南、湖北等4个血吸虫病防治重点省份先后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或通过国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技术评估,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流行程度进一步降低,《“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对福建省大、小囊蚴来源的两型卫氏并殖吸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探寻其可能存在的与表型相关的遗传特征。方法 以在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太平镇溪蟹中分离出的两种大小不同的囊蚴(直径分别为380~420 μm和320~340 μm)分别感染犬,收集犬粪及肺部虫卵及成虫。比较两种来源虫卵大小及外形差异;抽提两型并殖吸虫成虫基因组DNA,扩增并获得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序列结构及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 大、小囊蚴分别感染犬后,所获得的成虫体肥厚,具口、腹吸盘,腹吸盘位于体中线稍前,可见睾丸、卵巢和卵黄腺等结构,固定后呈椭圆形,长宽比约为1.7∶1。两组卵在长、宽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大囊蚴感染后所获虫卵亦较大。两组成虫和卵形态特征及ITS2基因序列符合卫氏并殖吸虫特征。成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大、小囊蚴来源的成虫线粒体基因组蛋白编码区序列基本一致,主要差异区域位于前非编码区。滑动窗口分析显示,不同地域来源的卫氏并殖吸虫线粒体基因组间,多态性最大区域位于ND4基因内。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两型并殖吸虫均聚入卫氏并殖吸虫中国地域分支,与韩国/日本株关系较近,与(东)南亚株遗传距离较远。结论 中国福建大、小囊蚴来源的两型卫氏并殖吸虫在线粒体基因组水平上遗传距离较近,未表现出明显分化,但非编码区突变和结构变化可能影响了两者在表型上的差异。此外,线粒体各编码基因的进化速率存在明显差异,提示在进行系统发育等相关研究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76.
《Vaccine》2022,40(36):5356-5365
BackgroundStudies are needed for evidence of inactivated COVID-19 vaccine co-administered with influenza vaccine.MethodsA randomized, open-label, controlled study was conducted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Eligible healthy adults aged 18–59 years underwent randomization at a ratio of 1:1:2 to receive inactivated quadrivalent influenza vaccine (IIV4) either concomitantly with the first (C1 subgroup) or the second (C2 subgroup) dose of CoronaVac, or 14 days after the first dose of CoronaVac (S group).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prove the non-inferiority in seroconversion rate of antibody against SARS-CoV-2.ResultsOverall, 480 participants were enrolled, with 120, 120, and 240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C1, C2, and S groups, respectively. As lower bound of the two-sided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of the difference for the seroconversion rate of antibodies against SARS-CoV-2 was over ?10%, the immune response for CoronaVac in the C group (93.1% [89.0, 96.0]) was non-inferior to that in the S group (95.2% [91.5, 97.6]) in the per-protocol set. A lower GMT of antibody against SARS-CoV-2 was observed in the C group as compared to the S group (27.5 vs. 38.1, P = 0.0001). Decrease of immune response to CoronaVac was mainly observed in participants received IIV4 concomitantly with their second dose of CoronaVac (C2 subgroup), with a seroconversion rate of 89.7% (95CI: 82.6%-94.5%) and a GMT of 23.3. The occurrences of vaccine relate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no more than 20% and comparable among different groups. Most of the adverse reactions were mild and moderate.ConclusionCo-administration of inactivated COVID-19 vaccine and seasonal influenza vaccine, especially the administration regimen that the seasonal influenza vaccine co-administered with the first dose of the inactivated COVID-19 vaccine, would be feasible.  相似文献   
77.
目的 分析2011-2016年福建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病学和时空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R 3.3.1、ArcGIS 10.3.1、GeoDa 1.8.8、SaTScan 9.4.3等软件对福建省2011-2016年布病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2016年福建省共报告布病319例,年均发病率为0.14/10万,年度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F=11.838,P=0.026)。男女性发病率比为2.50:1。农民和牧民占比为57.37%。漳州市和南平市发病率居前,分别为0.40/10万和0.32/10万。发病区(县)数呈增加趋势(F=13.447,P=0.021),由2011年的12个增加到2016年的28个。福建省2011-2016年布病发病全局Moran''s I为正值(0.045),提示有高值或者低值聚集区的存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高-高(热点)聚集区域分布在漳浦、龙海、龙文等地,高-低聚集区域分布在南安和蕉城等地。时空扫描显示,高发病率区存在3个聚集区,最大可能聚集区以漳浦县为中心,覆盖了云霄、平和、龙海等6个区(县),聚集时间为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RR=7.96,LLR=92.62,P<0.001)。结论 福建省布病疫情趋于严峻,并向非疫区和一般人群蔓延;重点区域的布病防控工作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miRNA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ALL)病例血浆中的表达分布特征,分析其与cALL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并判断miRNA作为cALL诊断标记物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确诊初发cALL和骨折病例作为对照各111例,按性别相同和年龄(±1岁)进行1:1匹配,并从中选择4对cALL病例和对照进行LNATM miRNA表达谱芯片检测。采用实时定量PCR验证miRNA表达水平,利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miRNA与cALL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重新分类方法分析miRNA作为cALL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结果 芯片筛选出204个差异表达的miRNA。根据入选条件,纳入let-7f-5p、miR-5100、miR-25-3p和miR-3654进行实时定量PCR。病例组let-7f-5p、miR-5100和miR-25-3p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调整混杂因素后,这3个miRNA仍然与cALL的发生存在关联[OR值和95%CI分别为0.84(0.76~0.92)、0.81(0.73~0.90)、0.81(0.74~0.89)]。ROC和重新分类法结果显示与传统危险因素模型相比,加入1个或≥ 2个miRNA均增加曲线下面积(P<0.05),且模型诊断均有增加价值作用(P<0.01)。结论 let-7f-5p、miR-5100、miR-25-3p的表达水平与cALL的发生关联,可作为cALL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79.
人类病毒组的研究对象包括人体内部及表面所有病毒相关核酸序列。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文献描述了不同人体器官或系统相关人类病毒组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本文拟对人体口腔、皮肤、呼吸道、血液、神经系统、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和肿瘤组织中目前病毒组相关知识进行概述,以便了解人类病毒组的组成、遗传多样性、动态变化,深入认识病毒组对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