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23篇
神经病学   295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28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检验对自杀行为临床评估的精确性。方法:对既往有自杀行为的34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杀行为再评估,并与临床评估相比较。结果:入院时对曾经计划的自杀方法及自杀家族史的记录的正确率为50.0%,在1个月后对自杀行为再评定者为42.3%。护理记录对既往自杀行为、最危险的自杀时间方法及损害程度的描述均低于50.0%。出院记录对过去和当前自杀行为和意念的记录非常不充分,出院记录中对自杀的评估与疗效和住院时间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半定式检查记录工具的应用,可以改善自杀行为的文件记录和监测,现有记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临床出院记录应更为精确地记录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92.
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抵抗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抵抗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IR)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方法(ELISA)测定5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CI)、36例腔隙性脑梗死(LI)、36例脑出血(ICH)患者及46名健康对照者的空腹血浆抵抗素、胰岛素(INS)水平,同时检测空腹血糖、血脂、血压、身高和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和INS敏感指数(QUICKI)。结果 ACI和ICH组空腹INS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P< 0 .01 ),QUICKI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P< 0. 01 );ICH组血浆抵抗素水平[ (7. 47±4. 60)ng/ml]与对照组[ (5. 32±2. 15)ng/ml]相比明显升高(P<0 .05 );ACI、LI组血浆抵抗素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 05)。血浆抵抗素水平与QUICKI呈负相关(r=-0 188,P<0 .05)。结论 脑血管病患者存在IR,血浆抵抗素水平可能与IR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3.
目的 观察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在帕金森病表达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测 定926 例帕金森病患者和776 例门诊保健体检者血清SCC-Ag 水平。结果 帕金森病患者中血清SCC-Ag 异常表达率明 显高于对照组(13.39% vs 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330,P =0.000)。其中,男性异常表达率高于女性(9.50% vs 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3,P =0.002)。71~80 岁组异常表达率高于51~60 岁组,61~70 岁组,81~90 岁组, 91~95 岁组(5.51% vs 0.97%,3.31%,3.67%,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428,P =0.000)。 Hoehn-Yahr 5 期 异常表达率高于H-Y 1 期,H-Y 2 期,H-Y 3 期和H-Y 4 期(46.15% vs 1.30%,3.90%,17.92%,31.36%),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χ2=90.957,P =0.000)。结论 SCC-Ag 对帕金森病辅助诊断、疾病严重程度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4.
目的 了解大鼠抑郁模型中海马神经重塑障碍与Notch1信号系统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 54只大鼠随机分为CUMS 14 d组、CUMS 28 d组和对照组,前两组接受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和孤养(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14 d和28 d建立抑郁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RT-PCR和Western blot 法.测定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存活和分化以及Notch1信号通路各个因子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UMS 14 d组和CUMS 28 d组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存活明显减少(P<0.001).CUMS 28 d组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分化NeuN/BrdU、GFAP/BrdU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CUMS 14 d组和CUMS 28 d组Notch1信号通路各因子(NICD、Hes1、Hes5和Jag1)基因表达和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 抑郁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存活受到抑制,但分化无改变;同时,大鼠海马Notch1功能下调.提示Notch1信号系统可能与抑郁症海马神经再生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95.
目的:分析色氨酸羟化酶1 (TPH1)基因A218C多态性、5-羟色胺(5-HT)2A受体基因(HTR2A) T102C多态性对抑郁症患者额叶情绪识别功能异常的影响. 方法:28例抑郁症患者(患者组)及34名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对照组)均进行情绪识别任务态下功能磁共振扫描,并以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  相似文献   
96.
目的:比较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在归因方式、无望感、自尊上的异同,探索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对无望感-自尊理论的适用性. 方法:对门诊或住院的抑郁症(n=81)、焦虑症(n=53)、强迫症(n=48)患者,及正常对照组(n=51)被试进行归因方式问卷、自尊量表的测评,得分进行4组间比较. 结果:①抑郁症组在...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5-羟色胺2A( 5-HT2A)受体基因T102C多态性对抑郁症患者额叶亚区的影响.方法:对58例抑郁症患者及40例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匹配的健康对照进行结构、任务态功能核磁共振扫描及基因分型,以双侧额叶上、中、下回为感兴趣脑区,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组、对照组额叶亚区灰质密度及激活强度的差异. 结果:与TT基...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抑郁性混合状态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符合Akiskal提出的抑郁混合状态诊断标准38例伴暴力行为抑郁症患者(简称暴力组)和105例不伴暴力行为抑郁症患者(简称非暴力组)的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抑郁症状、抑郁发作中躁狂症状及抑郁性混合状态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暴力组男性高于非暴力组(P<0.01)...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对癫痫大鼠脑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9)、癫痫组(EP组,n=14)、NF-κB活性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干预组(PDTC组,n=14).采用大鼠海马注射海人酸方法制作癫痫模型,PDTC组于癫痫造模前30 min给予腹腔注射PDTC(按体质量150 mg/kg).于造模后24 h处死各组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海马CA3区、齿状回、嗅周皮层、杏仁核复合体区P-gp和NF-κB亚基p65(NF-κBp65)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EP组海马CA3区、齿状回、杏仁核复合体区P-gP和NF-κBp65表达显著增强(PO.05).结论 抑制NF-κB活化可以降低癫痫相关脑区P-gp过表达,癫痫发作所致脑内P-gp表达上调可能与NF-κB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0.
Aims: Studies in the recent decade have shown that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 has been implicated in the control of the direction of BDNF action.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herefor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BDNF/tPA levels and their clinical meanings in geriatric depression. Methods: Plasma BDNF and tPA levels were measured in late‐onset geriatric depression (LGD) before treatment (n = 24) and after 6 weeks of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n = 24) compared with control subjects (n = 30) using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The severity of depression was assessed with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Results: Baseline plasma BDNF and tPA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LGD patients compared to controls (P = 0.037 and P = 0.000,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heightening tendency of plasma BDNF level after treatment. Conclusions: Plasma BDNF and tPA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LGD. The complex mechanism of BDNF and tPA in LGD should be further explored in future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