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61.
目的 探讨血清HBV DNA定量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与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α1b治疗48周。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完全应答组患者治疗前血清HBV DNA水平为5.8±0.4 log copies/ml,显著低于部分应答组(6.9±1.2 log copies/m1)和无应答组(7.7±1.4 log copies/ml,P〈0.05);在完全应答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于治疗第4和第12周时较治疗前下降大于2 log;完全应答组患者治疗前血清ALT水平(175.3±39.2 IU/L)高于部分应答组(115.4±22.3 IU/L)和无应答组(88.4±21.2IU/L),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时。完全应答组血清ALT水平较治疗前上升(185.2±35.20 IU/L),明显高于部分应答组(89.5±15.7 IU/L)和无应答组(75.6±18.4 IU/L),差异显著(P〈0.0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接受干扰素-α1b治疗前和治疗开始后4周至12周时,血清HBV DNA水平低和ALT水平高预示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2.
背景:不同运动项目由于其运动方式的不同对身体所施加的机械负荷不同,对骨密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目的:观察武术功力(单掌断砖)和网球两种不同运动方式腕骨受力部位结构的CT图像差异.方法:选择参加第四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男性运动员8名,主要靠掌腕部(右手)的高冲击力来击断砖块;专业男性网球运动员7名.对15名受试者腕骨进行螺旋CT扫描,并对其二维图像进行过滤、筛减、放大、增强、分割等处理,然后测量豌豆骨和三角骨的灰度和面积.结果与结论:武术运动员豌豆骨3个断面冠状面、横断面和矢状面的灰度均大于网球运动员(P<0.05),面积均小于网球运动员(P<0.05);武术运动员三角骨三个断面的灰度与网球运动员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面积均小于网球运动员(P<0.01).证实功力运动员和网球运动员的腕骨结构存在差异,功力运动者部分腕骨的骨密度高于网球运动员,而面积则减小.  相似文献   
63.
目的初步探讨LAM长期治疗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两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生化学、病毒学指标的变化及临床转归的差异。方法对63例诊断为CHB的患者均给予拉米夫定100mg,每日一次,进行3年的随访观察,动态检测患者的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ALT、AFP、YMDD变异、B超等指标。结果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CHB患者3年时,HBeAg阳性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肝细胞癌发生率及HBsAg阴转率分别为64.7%、64.7%、0%、0%;HBeAg阴性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肝细胞癌发生率及HBsAg阴转率分别为70.4%、77.8%、0%、0%。两组间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肝细胞癌发生率及HBsAg阴转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YMDD变异率(43.3%)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18.2%),x2=4.720,P0.05;HBeAg阴性组肝硬化患者(37.0%)显著高于HBeAg阳性组(5.9%),x2=3.866,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较HBeAg阴性患者更容易发生YMDD变异,HBeAg阴性CHB患者较HBeAg阳性患者更易发生肝硬化。  相似文献   
64.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特征.分析危险因素,为制定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08年9月1日-2009年12月31日365例入住ICU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监测,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处理.结果 ICU医院感染发病率11.23%;感染部位前3位为呼吸道、手术切口和皮肤软组织、呼吸道感染最高,占50.00%;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占呼吸道感染的56.67%;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堵南、美罗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保持有高的敏感性,而对其他抗菌药物则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急诊手术、气管切开、深静脉导管、住ICU、机械通气时间和入ICU的病情是ICU感染的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为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冈素.结论 ICU医院感染的发病率高于普通病房,ICU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应积极采取多项措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应掌握ICU病原菌变化规律,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作指导.  相似文献   
65.
目的 了解晋城煤业集团急性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 ,以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对 1993~ 2 0 0 3年晋城煤业集团报告急性细菌性痢疾 14 2 0例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细菌性痢疾发病率波动于 7 4 7/ 10万~ 2 5 . 0 3/ 10万之间 ,年均发病率为 10 5 8/ 10万 ;男女性别比为 2 17:1。以二三季度发病率最高 ;发病第一个高峰年龄在 10岁以下 ,第二个高峰年龄为青壮年。结论 该煤业集团急性细菌性痢疾全年发生 ,二三季度高发 ,应采取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加强监督 ,对适宜人群接种预防疫苗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6.
目的 奥曲肽用于治疗肠梗阻的临床评价.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28例肠梗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9例粘连性肠梗阻、12例肿瘤性肠梗阻、16例术后炎性肠梗阻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19例绞窄性肠梗阻、1例粪石性肠梗阻行手术治疗后症状改善,1例肠系膜血管栓塞至肠坏死手术后放弃治疗.19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中,12例出现肠坏死行坏死肠切除.结论 奥曲肽辅助治疗粘连性肠梗阻、肿瘤性和术后炎性肠梗阻能抑制肠管内体液丧失,缓解扩张,促进蠕动,解除梗阻,对粘连性、肿瘤性和术后炎性肠梗阻有明显作用;鉴于绞窄性肠梗阻及肠系膜血管栓塞在肠梗阻早期应用奥曲肽易掩盖症状,干扰并延误诊断,因此奥曲肽不能作为治疗肠梗阻的常规治疗,应视情况慎用于肠梗阻.  相似文献   
67.
目的分析晋城矿区急诊患者的发病年龄、疾病类别、就诊时间和就诊规律,探讨急诊病谱的构成及特点,为急诊科的物资、设备、人员和技术的组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5年间23069例急诊患者疾病谱的病历资料,按照性别、年龄、时间、系统疾病和创伤,排列出急诊疾病的构成与排位情况。将数据输入计算机中,以Excel软件对结果进行计算,并列出图表,总结急诊疾病谱规律。结果①急诊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组;②急诊科疾病谱的前四类疾病为创伤和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占急诊患者的78.92%;③急诊创伤中以四肢创伤为最多,占创伤的44.08%;④午夜及清晨为急诊患者来诊低谷,18~23时为高峰;⑤夏秋季节急诊患者密度略高于冬春季节,不同季节各类疾病的构成不同,各类疾病的季节构成符合疾病的发病规律;⑥各系统疾病的年龄高峰符合疾病的发病规律。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我院急诊就诊疾病谱构成以及常见病种的时间分布特点,为急危重病的预防提供了基本资料。应根据急诊患者的疾病谱确定急诊科的技术建设重点和人才培养方向,以提高对急诊患者的诊治水平。在疾病高峰到来之前做好抢救准备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究低分子肝素与普通的肝素治疗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之间收录的68例急性肺栓塞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A组34例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而B组34例患者给予普通肝素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通过两组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A组和B组的患者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与普通的肝素治疗急性肺栓塞的临床效果相似,效果明显,值得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69.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常发生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现象,为寻找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的最佳按压时间,在我科选择14例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病人,注射时均采用垂直进针的方  相似文献   
70.
目的研究脉压(P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65例中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及肱动脉超声检查,测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肱动脉加压前后内径,并测压。以PP<60mmHg、60mmHg≤PP<80mmHg和PP≥80mmHg分为三个亚组进行分析。结果随着PP的增加,颈动脉IMT、血管僵硬度、斑块发生率升高,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血管扩张性下降。直线相关性分析发现,PP与颈动脉IMT、FMD、血管僵硬度及扩张性相关性较强,以IMT及FMD为应变量,对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进入回归方程的都有PP和年龄。结论PP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内皮功能相关,PP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