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13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3 毫秒
21.
目的研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2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在各个相关因素影响下的基本分布情况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NEC好发于早产儿(尤其是胎龄<34周者),合并感染、缺氧等严重疾患及非母乳喂养者。结论胎龄是影响NEC发生率和存活率的重要因素。减少早产,控制感染,母乳喂养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22.
氟哌酸灌肠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疗效观察周丽玲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妇幼保健院儿科541000我院采用氟哌酸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将小儿感染性腹泻随机分为氟哌酸治疗组100例,对照组100例,两组均有呕吐、腹...  相似文献   
23.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pneumonia,MPP)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已成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MP可引起肺外多系统并发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或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甚至死亡.MP感染的发病机制不十分清楚,目前主导观点为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作用,肺炎支原体直接侵入引起发病.免疫学发病机制在MPP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  相似文献   
24.
宁怀军 《医学文选》2003,22(5):694-694
支原体肺炎 (MPP)是由支原体 (mycoplasma,MP)感染引起的病症 ,临床表现以顽固性剧烈咳嗽为特征。根据 MP的微生物学特性 ,阻碍微生物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 ,对支原体无效 ;能抑制蛋白质合成和细胞膜穿透性的抗生素 ,对支原体有效。因此 ,治疗支原体肺炎可选用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最理想的药物 ,主要有红霉素、白霉素、麦迪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我院 2 0 0 2年 1月~ 2 0 0 3年 1月用阿奇霉素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 45例 ,现疗效观察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45例中男 …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血清心肌酶谱在婴幼儿肺炎并心力心衰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收治的41例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为观察组,以同期住院的32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为对照组,对两组心肌酶谱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心肌酶谱中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酶(α-HBDH)、谷草转氨酶(AST)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恢复期AST较急性期显著降低(P<0.05),余心肌酶谱各指标呈下降趋势,但与急性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肌酶谱可以反映婴幼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时心肌受损的严重程度.CK-MB增高是判断心肌损害的关键指标,及时检查、积极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6.
中国儿童青少年性发育现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性发育现状,比较不同地区性早熟情况。方法: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选择有地域代表的北京、天津、杭州、上海、重庆和南宁六地区6~18岁中小学生共18 707名(男9 812名和女8 895名),按标准化方法测定各年龄组儿童身高、体重、臀围和腰围等数据。采用女性乳房和男性睾丸容积Tanner分期指标衡量青春期发育。采用概率分析法测算男女第二性征出现的年龄中位数及95%可信区间。用精确概率法分析不同地区性早熟发生率,用t检验比较组间不同BMI、腰围计量资料。结果:女孩8岁组以前出现乳房发育的比例为2.91%,男孩9岁以前出现睾丸发育的比例为1.74%。女孩呈现乳房发育B2的中位年龄是9.69(95%CI:9.63~9.75)岁,男孩睾丸达G2期的中位年龄为11.25(95%CI:11.19~11.30)岁。共有80例儿童诊断为性早熟,女孩43例,男孩37例,其患病率为0.43%。北部地区较西南地区发病率高(0.736%vs 0.282%,P<0.05)。三个地区女孩性早熟的发病年龄没有差异,男孩性早熟华东地区发病年龄较早(7.4±0.28)岁。性早熟儿童其BMI的SD值及腰臀比(W/H)较正常同龄儿童高,不同地区性早熟儿童BMI、腰围、腰臀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的性早熟诊断标准适合于评估调查地区的儿童性早熟状况。性早熟发病率及发病年龄在不同地区存在一定差异。肥胖与性早熟之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在预测新生儿脓毒血症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我科治疗的新生儿脓毒血症64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入院时血清PCT水平和住院期间死亡情况的相关性。分析不同PCT水平的新生儿预后情况。结果死亡组PCT水平高于存活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PCT升高组共17例患儿,其中12例死亡,死亡率为70.6%,非PCT升高组47例患儿,其中8例死亡,占1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T对预测新生儿脓毒血症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8.
儿童急诊感染是护理工作中一个十分棘手又非常重要的问题,儿科急诊相对于普通儿科门诊的区别主要在于人流量大;患儿疾病来势汹汹;急诊环境不够清洁;人群中潜在的感染人群多。医护人员由于人力不足和时间紧迫的原因,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及医疗器械消毒不达标等等,因此儿科急诊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儿科门诊和儿科病房,给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与考验。我们要在环境消毒、护理人员自身规范化操作、医疗器械消毒和医疗废料的合理处理等方面严格管理,加强重点单位的监测与考核工作,有效降低儿科急诊因护理不当而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9.
小儿腹泻是儿科的常见疾病,影响发病的因素较为复杂,大多是由于患儿的免疫功能降低、饮食不卫生、气温骤降或肠胃失衡等因素造成,若治疗效果不佳将会对婴儿预后产生较大的影响。临床儿科医生对小儿腹泻的治疗提高重视,不断对其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措施进行总结分析,可以进一步提高工作中诊治的有效率,对保障婴幼儿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婴儿散光轴向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为玉林市弱视防治提供资料。方法:使用Suresight视力筛查仪对6~12个月婴儿及3~4岁儿童进行散光轴向检查,随机收集6~12个月婴儿237例和3~4岁儿童317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散光绝对值≥0.25者,均统计散光轴向,6~12个月婴儿474散光眼,顺规散光446眼(94.09%),逆规散光6眼(1.27%),斜向散光22眼(4.64%);3~4岁儿童627散光眼,顺规散光551眼(87.88%),逆规散光33眼(5.26%),斜向散光43眼(8.86%);3~4岁儿童的逆规散光、斜向散光均比6~12个月婴儿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12个月婴儿及3~4岁儿童散光轴向分布都以顺规散光为主,随年龄增长,出现向逆规散光和斜向散光发展的趋势,发展速度女性较男性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