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9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3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4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解放后,我国儿童保健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佝偻病的防治在若干地区还存在一些问题。过去认为,北方气候寒冷季节长,阳光较少,易发生佝偻病;南方地区四季阳光充足,发病较少,故对佝偻病未引起足够注意而忽略了早期诊断,以致未能及时开展系统的防治工作,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和健康。我们通过1973年对广州市部分托幼单位1,279名7岁以下儿童的体格检查,发现有佝偻病体征(骨骼畸形)者112人,占8.75%,可见南方小儿佝偻病并非罕见。1960~1965年我院有佝偻病儿住院100例,占同期住院病例的1.2%,比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1957~1962年佝偻病住院172例占同期住院总人数的2.09%稍低。为了探索南方佝偻病的特点,现将我科1960~1965年住院的100例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是否存在心肌损害并及时予以治疗。方法对我院1998年7月~2000年7月婴儿肝炎综合征住院患儿54例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 ,并与同期体检健康婴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心肌酶谱(HBDH、CK、CK_MB、GOT)测定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心电图有不同程度改变。结论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存在不同程度心肌损害 ,主张对婴肝患儿常规进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 ,及时发现病情及治疗。  相似文献   
53.
生大黄粉敷脐在婴幼儿胃肠功能衰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大黄粉敷脐在胃肠功能衰竭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 2 5例胃肠功能衰竭的婴幼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脐部敷用大黄粉治疗 ,1月~ 1岁 5~ 10 g,1~ 3岁 10~ 15 g,用蜜糖适量调匀 ,每日更换 1次 ,连用 3~ 5 d,随机选择同期危重症并胃肠功能衰竭患儿 2 5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 ,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结果 大黄粉敷脐组患儿腹胀减轻 ,肠鸣音恢复 ,胃肠出血停止。原发病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大黄粉敷脐对婴功儿胃肠功能衰竭疗效及病情改善有明显的作用 ,是一种安全、简便、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血浆内皮素(ET)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4例哮喘急性发作期(I组)、20例缓解期(Ⅱ组)及34例正常儿童(N组)血浆ET,并同期应用M及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哮喘儿童的左、右心收缩及舒张功能,组间比较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I组ET含量显高于Ⅱ组及N组,Ⅱ组ET含量显高于N组;I组ET左、右室收缩功能指标异常,而舒张功能指标均正常;ET与发作期左右心收缩功能呈中度相关。结论 血浆ET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ET与哮喘发作期左右心收缩功能异常有一定的关系。Ⅱ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先天性感染患儿体内人巨细胞病毒(HCMV)临床低传代分离株的鉴定及其UL148基因的序列特征分析。方法:收集广州地区感染HCMV的新生儿尿液标本,从中分离低传代临床病毒株,应用多重PCR方法鉴定,对其进行UL148基因全序列扩增,扩增产物克隆到pMD18-T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成功分离出3株HCMV低传代病毒株(D2、D3、D52),经鉴定后的UL148基因序列被GenBank收录,序列号为:DQ180380,DQ180363和DQ180354。序列分析显示,3株临床分离株中UL148序列高度保守;在UL148全基因序列951个核苷酸中,所有变异均为碱基替换,无插入及缺失突变;编码蛋白由31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氨基酸序列也比较保守,各分离株中变异率为0.3%~1.9%;编码蛋白翻译后修饰位点包括细胞黏附相关的特征序列、PKC磷酸化位点、酪氨酸激酶II磷酸化位点、cAMP和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等;其编码蛋白等电点为9.17~9.37。结论:广州地区HCMV UL148基因核苷酸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极为保守,但仍具有一定的多态性,提示UL148 ORF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功能基因。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脐静脉插管术(Umbilical vessel catheterization,UVC)定位方法在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98例脐静脉插管术的新生儿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给予常规X线检查定位;观察组49例采用超声引导UVC,并比较两组置管效果、创伤后炎症反应程度、插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5%(χ2=12.3908,P<0.05);而插管留置时间(11.38±1.41)d则长于对照组(9.52±1.23)d(t=7.835, P<0.05),观察组血清中CRP、TNF-α、IL-6及IL-8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为4.08%而显著的低于对照组18.37%(χ2=5.0178,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进行脐静脉置管术的置管成功率较高,插管留置时间较长,创伤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很轻,并发症发生率非常的低,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07年9月至2010年6月本院收治并诊断为KD,且常规接受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的36例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其年龄为2个月~6岁。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KD患儿临床病历资料中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案进行相关分析。按照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剂量不同,将36例KD患儿分为A组[n=8,0.4g/(kg·d)×3d],B组[n=20,1g/(kg·d)×2d]和C组[n=8,2g/(kg·d)×1d]。3组患儿的KD初诊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患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本组KD患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及咽部弥漫性充血,口、唇潮红及皲裂等,并且均为KD最早期症状;实验室检查表现为C反应蛋白(CRP)异常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及血沉增快等早期表现。不同IVIG剂量组的退热时间比较,B组、C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的治疗重点为极早控制血管炎,防止形成冠状动脉瘤(CAA)等。对诊断为KD患儿采用IVIG[(1~2)g/(kg·d)×(1~2)d]治疗,具有更强退热效果。  相似文献   
58.
新生儿胎传梅毒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曾可  彭淑梅  李丽云  黄水清 《新医学》2003,34(8):486-487
目的:探讨胎传梅毒的诊断、防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胎传梅毒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胎传梅毒患儿临床表现各异,确诊要靠辅助检查;部分患儿父母感染梅毒后未及时行正规治疗又隐瞒病史,导致诊断困难;未见对青霉素耐药的病例。结论:对有多器官功能损害而不能以现有疾病解释的患儿,应及时做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和四肢长骨X线照片等检查。青霉素仍然是治疗梅毒的敏感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临床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的致病因素、临床症状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入院、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未发生不良反应的447例患者为对照,对其不良反应表现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患者体质、过敏史、年龄、情绪、饮食及饮酒习惯等因素同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密切相关(P<0.05或P<0.01),其中过敏体质、过敏史及药后饮酒为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150例出现不良反应病例中,过敏反应居首位,主要症状为皮疹、不同程度发热及哮喘等,反应严重者可发生死亡;而消化道不良反应所占比例位居第2,主要表现为腹泻等。结论医务人员需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药学知识水平,加强服务意识,充分了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禁忌证及适应证,熟练掌握其应用剂量及配伍禁忌,以防止发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索PDCA循环在住院病房高危药品管理中的效果,规范高危药品的管理,提高用药安全性。方法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护理部2017年2月组建高危药品品管圈小组进行试验研究,小组成员中包括副主任药师1人,主任医师1人,主任护理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7人,平均年龄31.25岁,平均工作年限10.5年。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期间住院病房高危药品管理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并运用调查表进行效果评价。使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活动前、后数据进行组内配对t检验。结果 活动后住院病房高危药品目录为(9.25±0.67)分、药品基数管理为(9.03±0.69)分、有效期管理为(9.41±0.50)分、存储管理为(8.91±0.78)分、标识管理为(8.94±0.80)分、交接班管理为(9.25±0.57)分、质量监控管理为(9.19±0.59)分、防范措施为(9.22±0.56)分、用药监测为(9.19±0.54)分、不良事件上报为(8.88±0.16)分,均显著高于活动前得分[分别为(7.23±0.66)分、(7.28±0.58)分、(8.97±0.59)分、(8.25±0.62)分、(7.78±0.71)分、(8.72±0.73)分、(8.78±0.71)分、(7.47±0.62)分、(6.72±0.77)分、(6.31±0.6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能有效促进住院病房高危药品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提升用药安全性;同时也提高团队的综合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