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4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微创负压抽吸技术治疗儿童肢体淋巴管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2例肢体淋巴管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13岁,平均年龄(6. 38±2.85)岁。术前测量患肢肿物最明显处围度及健侧相同处围度。采用B超引导下微创负压抽吸技术进行治疗,术后均留置引流管并佩戴弹力套。术后测量肿物最明显处围度,将术前患侧围度分别与术前健侧围度及术后患侧围度进行对比。结果本组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前患侧围度与术前健侧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侧围度与术前患侧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患侧围度与术前健侧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14.27±2.42)个月,12例患儿术后外观明显改善,无明显神经肌肉受损。结论B超引导下微创负压抽吸技术治疗儿童肢体淋巴管畸形整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2.
人体骨骼的骺板(epiphyseal plate),即软骨生长板(growth plate)是位于长骨骺与干骺端之间,以及椎间盘与椎体间的一层具有纵向生长能力的透明软骨,人体发育过程中长骨和椎体的生长均需通过骺板的软骨内骨化来完成.骺板从骨骺端到骨干可依次分为四个区:静止区、增殖区、肥大区和成骨区.其中静止区中软骨细胞进入增殖区,这里的细胞形态扁平,分裂活跃,以纵向分裂为主,形成典型的柱状排列.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脓液培养阴性的儿童急性骨髓炎临床特征、治疗以及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21年1月在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经影像学检查、手术、病理确诊的69例急性骨髓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脓液培养结果,脓液培养阴性的20例患儿为观察组,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4个月至12岁;脓液培养阳性的49例患儿为对照组,其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19 d至12岁。所有患儿治疗均采用抗生素联合骨皮质开窗封闭负压引流。所有患儿入院后均使用一代或二代头孢类抗生素抗感染,根据术后脓液培养结果,观察组继续使用术前抗生素,对照组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收集两组患儿起病时最高体温、炎症指标、手术次数、住院天数、是否合并关节炎以及并发症等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对两组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次数中位数为2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体温中位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中位数分别为38.3℃、(9.05±0.92)×10^(9)/L、18.93 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2℃、(11.99±3.93)×10^(9)/L、87.55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住院天数(P=0.086)、红细胞沉降率(P=0.888)、白细胞(P=0.124)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合并关节炎8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发生并发症3例,对照组2例,两组患儿在合并关节炎和并发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液培养阴性的急性骨髓炎患儿病情较轻,治疗上采用一代或二代头孢类抗生素联合骨皮质开窗VAC负压引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评估MR肺容积测算法应用于胸廓畸形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胸廓畸形患儿52例,包括漏斗胸40例,鸡胸4例,扁平胸8例,术前行胸部MR检查,应用手绘-分层测量求和法测量患儿肺容量;行胸部CT检查,应用阈值限定及容积再现技术计算患儿肺容积;行常规肺功能检查,记录肺活量、深吸气量结果。比较采用MR测得的肺容积与CT肺容积间的相关性,分别比较MR肺容积、CT肺容积与肺功能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基于MR与基于CT的双肺总容积、左肺容积、右肺容积间的相关性均较好(r=0.91、0.91、0.91,P均<0.01),CT肺容积与肺活量、深吸气量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0.70,MR肺容积与肺活量、深吸气量的系数分别为0.79,0.68(P均<0.01)。结论 采用MR图像测得的肺容积结果与常规CT肺容积重建结果一致性好,可以代替CT检查测量肺容积进行远期随诊。  相似文献   
35.
对于发病年龄早的(5岁以内)进展性小儿脊柱侧凸、发育尚不成熟的严重小儿脊柱侧凸畸形,无论是先天性,还是特发性,或者其他类型,治疗均是难点.  相似文献   
36.
患儿:男,11个月.生后发现左手掌根部有一多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伸直受限,双侧胸廓不对称,左侧胸壁凹陷.检查:双侧胸廓外形不对称,左侧胸壁凹陷,范围约40cm×3锄,胸壁薄,左乳头较对侧细小,双侧砰吸动度基本对称,未见反常呼吸.双侧上肢活动灵活,外展、上举活动无受限,左上臂臂围15.8 cm,右上臂臂围16 cm.  相似文献   
37.
<正>患儿男性,6岁8个月,以"走路不稳进行性加重6个月"为主诉入院。否认头颈部外伤史。入院查体:步态不稳,双下肢肌力3~4级,右下肢肌力减弱较明显。CT示"颅底-寰枢椎节段骨性椎管狭小,硬膜囊受压"。入院诊断:寰枢椎固定性前脱位合并延脊髓病。先试行全麻下颅骨牵引复位,牵引重量5kg(体重30kg),持续15min,颅骨牵引10d,拍颈椎侧位片未见明显复位。遂于全麻下行"一期经  相似文献   
38.
<正>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小儿脊柱手术仅占小儿骨科手术的极小部分,且脊柱手术分别由神经外科医生和部分成人骨科医生完成。绝大多数脊柱脊髓疾病采用保守治疗,如脊柱脊髓创伤,各种脊柱畸形,脊髓栓系综合征等危及儿童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等,均未得到很好的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交流、引进和创新,一些基础研究、边缘学科的进展,使小儿脊柱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以北京儿童医院潘少川教授为代表的小儿骨科专家,引进并率先在北京儿童医院开展了应用哈氏棒矫正小儿脊柱侧凸畸形  相似文献   
39.
刘虎  李承鑫 《武警医学》2021,32(8):691-694
 目的 探讨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e, DS)患儿寰枢椎不稳定(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AAI)行颈后路内固定手术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2-06至2018-11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DS伴AAI患儿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3~14岁,平均(6.9±3.1)岁。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前屈后伸位X线片并行颈椎CT平扫+重建了解椎体、C1侧块、C2椎弓根发育情况及椎动脉(VA)情况,有脊髓受压表现的患儿进一步完善颈椎MR检查。术后定期随访复查颈椎正侧位及前屈后伸位X线片,行颈椎CT平扫+重建了解寰枢椎对位、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情况,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寰齿前间距(atlas-dens interval, ADI)及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spinal cord, SAC)数值。结果 术后随访1.6~4.9年,平均(2.6±1.2)年。10例行C1侧块螺钉及C2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用枕骨板连接C1、2螺钉行枕-颈固定融合。ADI由术前的(7.0±2.1)mm减小到末次随访时的(1.4±0.8)mm(P<0.01),SAC由术前的(13.6±5.2)mm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19.0±3.0)mm(P<0.01)。术后第3及6个月定期行颈部CT检查,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均获得了良好的骨性融合。结论 对DS患儿伴AAI行后路C1、C2螺钉固定及枕骨板等内固定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0.
目的 分析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儿童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搜集2009年2月至2017年2月于北京儿童医院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68例腰椎结核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范围为3~12岁,平均年龄为(7.6±2.3)岁;病程范围为3~10个月,平均病程为(5.6±1.5)个月。所有患儿随访时间达36~48个月,平均(41.2±3.4)个月。分析患儿术前及术后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Cobb角、局部后凸角、脊髓神经功能变化情况,以及植骨融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ESR值为(20.2±5.8)mm/1h,较术前[(50.2±13.3)mm/1h]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68,P<0.01);CRP值为8(2,10)mg/L,较术前[20(4,30)mg/L]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42,P<0.01);Cobb角为(11.6±3.7)°,较术前[(25.2±6.7)°]明显改善(t=10.334,P<0.01);腰椎后凸角为(35.6±5.4)°,较术前[(15.2±4.7)°]明显改善(t=23.500,P<0.01)。术前共有54例患儿(79.4%)出现脊髓神经功能改变,术后末次随访时降至8例(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24,P<0.01)。患儿术后植骨融合均达到Bridwell Ⅰ级标准,融合率达100%,融合时间为3~11个月,平均为(6.6±2.1)个月。至末次随访时,共有4例(5.9%)发生术后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 在使用抗结核药品有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能有效改善腰椎结核患儿腰椎后凸畸形及神经功能,植骨融合率高且术后并发症较少,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