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4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测量0~2岁正常婴幼儿颈部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的参考值,并探讨不同性别、年龄和左右侧之间的差异。方法:用关节量角器测量90例0~2岁正常婴幼儿双侧颈部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的被动关节活动度,测量方法进行一致性评估,并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及左右侧之间有无差异。结果:本方法测量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774~0.888;颈椎前屈被动关节活动度为61.98°±10.80°,后伸被动关节活动度为83.05°±14.44°,侧弯被动关节活动度为69.72°±9.90°,旋转被动关节活动度为96.96°±11.22°;被动关节活动度在不同性别、年龄及左右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量角器测量婴幼儿颈椎被动关节活动度一致性较好,临床应用方便。婴幼儿颈椎关节活动度在不同个体间差异大,本参考值可在斜颈病情评估和牵拉手法强度方面提供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运用Ilizarov技术辅以手术治疗小儿胫(股)骨不连接。方法:本组共9例,做骨不连处纵切口,切除骨不连处瘢痕,纤维瘤样组织,硬化骨,部分增厚的骨膜,骨不连处植骨,克氏针固定维持胫(股)骨轴线及对合,Ilizarov外固定器固定患肢。结果: 经0.6-5年随访,7例病人骨不连愈合,已拆除外固定器。结论:治疗骨不连接时,切除病变十分重要,胫(股)骨近端骨延长术无助于远端骨不连接的愈合,早日手术有助于骨不连愈合。  相似文献   
103.
胫后肌肌腱部分外移术治疗痉挛型脑瘫马蹄内翻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一组29例痉挛型脑瘫马蹄内翻足(34足)患儿接受胫后肌肌腱部分外移术治疗的随访结果。大部分患儿还同时接受了跟腱延长术。经过2 ̄6.8年的随访,23足评估为优,4足为良,3足为一般,4足为差。有2足过度矫正发生外翻足畸形。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维持外移部分肌腱适当张力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评价闭合复位、经皮桡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2月至2007年2月在"C"型臂透视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桡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共53例.患儿年龄2~12.6岁(平均为6岁2个月).伸直型51例,屈曲型2例.在臂从或静脉麻醉下和"C"型臂透视下,先行闭合整复骨折,然后经皮桡侧交叉穿入2枚克氏针固定.结果 本组4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56个月(平均为21个月).患侧肘关节伸直平均为-8°;屈曲平均为135°随访时无一例发生Volkmann挛缩、肘内外翻畸形、神经损伤.结论 在骨折复位满意后,采用经皮桡侧交叉克氏针固定,能避免损伤尺神经,避免骨折远端向尺侧的再移位,消除了肘内翻形成的因素;无切口,美观,创伤小;不需极度屈肘外固定,能防止前臂Volkmann挛缩的发生;住院时间短,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用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手术治疗不能取得满意效果时,采用桡侧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们收治的13例应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随访时间最短术后6个月,最长42个月,平均25个月。肘关节功能评价(参照Flynn功能评定标准):优:11例;良:2例;可:0例,差:0例。结论当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经传统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治疗不能获得满意效果时,使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分析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筛查工作中社区医院或医疗保健机构转诊患儿初筛转诊原因与复诊结果的一致性,以进一步提高DDH的筛查质量。方法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通过社区医院或医疗保健机构医师检查并且开据转诊单的、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DDH筛查门诊的患儿纳入本研究,符合条件的患儿共计378例,所有病例经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并登记记录后查看开具的转诊单,并与转诊情况进行核对,评估转诊患儿中初筛转诊原因与复诊结果一致性的情况。结果 378例筛查患儿中,年龄<6个月的DDH患儿19例(28髋),6个月至1.5岁的DDH患儿11例(15髋)DDH,>1.5岁的DDH患儿4例(5髋)。初筛转诊原因与复诊结果中,皮纹不对称、臀部不等宽、双髋外展受限、双髋外展不对称以及步态异常的初筛转诊原因与复诊结果存在一致性(Kappa值>0.6,P<0.05),而双下肢不等长以及高危因素初筛转诊原因与复诊结果一致性不高(Kappa值<0.4,P<0.01)。结论社区医院或医疗保健机构转诊患儿中转诊原因与患儿实际情况基本一致,但在筛查患儿有无双下肢不等长及高危因素时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弯合并脊髓纵裂骨嵴在椎管内的形态、节段、位置等形态学特点,提出新的纵裂分型方法,以期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回顾性分析136例先天性脊柱侧弯合并脊髓纵裂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Ⅰ型及Ⅱ型脊髓纵裂在胸腰段的发生率最高,腰段及胸段次之,颈段较少;Ⅰ型脊髓纵裂中椎管内骨嵴的发生节段以腰段最多,其次为胸腰段及胸段,颈段罕见.骨嵴以贯通型多见,存在腹侧型及背侧型,但数量较少.结论 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常合并脊髓纵裂畸形,完善术前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脊髓纵裂及骨嵴的形态特点,根据骨嵴在椎管内背侧、腹侧或是否贯通进行分类,对脊髓纵裂的病情评估及手术方法 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提高对小年龄儿童脊柱脊髓损伤的特点、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 对2003年8月至2009年12月住院创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发现其中婴幼儿脊柱脊髓损伤患者8例,均有明确外伤史.损伤节段(有多节段损伤):颈椎3例, 胸椎6例, 腰椎1例.脊髓功能ASIA分级:A级1例, C级6例, D级1例.脊柱X线片、CT三维重建、MRI检查明确诊断.采用综合治疗,包括卧床、制动,并对伴有神经症状的应用激素、脱水剂、神经营养药、高压氧、手术减压及后路固定等治疗.结果 8例患者随访8个月至3年11个月,平均2年10个月, 3例(C级2例, D级1例)在伤后6个月内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完全恢复; 4例(均为C级)恢复至D级;1例(A 级)神经功能无改善.结论 对怀疑脊柱脊髓损伤的婴幼儿, 应首选MRI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9.
背景:由于1~3岁幼年儿童椎体发育未完全成熟,各种解剖径线相对较成人小得多,尚无幼儿专用的椎弓根螺钉固定器械,现有能够利用的直径最小的椎弓根螺钉是用于成人颈椎侧块或椎弓根固定的钉棒系统。 目的:观察将成人颈椎椎弓根螺钉应用到成年猪颈椎与幼猪腰椎固定后的生物力学对比。 方法:将6具完整新鲜成年猪颈段C3~C6脊椎标本和6具完整8周龄新鲜幼猪腰段脊柱标本自椎间盘及关节处离断,游离成单个椎体,共54个椎体108侧椎弓根。按照标准操作将成人颈椎椎弓根螺钉分别安置在成年猪颈椎标本和幼猪腰椎标本的椎弓根上,应用生物力学方法测试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 结果与结论:颈椎标本最大轴向拔出力高于腰椎标本,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L1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均值明显小于L3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均值(P < 0.05);C5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均值明显大于C3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均值(P < 0.05);颈椎和腰椎标的骨密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椎体椎弓根力学数值与椎体骨密度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说明取得了成人颈椎椎弓根螺钉在轴向拉力方面适应于幼儿腰椎的初步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0.
贾海亭  王玉亭  孙琳  刘涛  于嘉智  王春华  王世富 《骨科》2023,14(6):536-539,546
目的 总结儿童足部骨髓炎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方法 收集2017年9月至2023年1月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18例儿童足部骨髓炎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孩13例,女孩5例,年龄为1个月14天~11岁,就诊时发病时长为3天~2个月。发病部位跟骨6例,趾骨4例,跖骨4例,距骨3例,足舟骨1例。18例患儿起病时均表现为患处肿胀压痛,16例伴有患处皮温高,7例起病时无明显诱因,9例发病过程中伴有发热。8例入院前于外院行抗生素治疗,4例入院前于外院行抗生素联合软组织清创引流。入院后2例患儿采用抗生素保守治疗,16例患儿采用抗生素联合骨质开窗引流。结果 入院24小时内实验室检查13例白细胞升高,8例中性粒细胞升高,11例C-反应蛋白升高,15例红细胞沉降率升高。所有患儿均行MRI检查提示骨质异常信号。血培养仅有1例患儿阳性,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行手术治疗的16例患儿中脓液培养6例为甲氧西林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为肺炎链球菌,1例同时有甲氧西林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住院总时间为11~49 d,所有患儿均治愈。其中1例发病过程中伴有大隐静脉血栓性静脉炎,1个月后复查血栓消失,血管完全再通;1例残留足部畸形;1例足趾短缩。结论 儿童足部骨髓炎比较少见,临床多表现为足部肿胀压痛,多数起病时有明显诱因,治疗上积极采用抗生素,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时需行清创引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