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热、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杨梅舌、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肢端改变等。并发症中以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偶见关节肿痛或肿胀、腹泻、腹痛、胆囊积液或无菌性脑脊髓膜炎的表现。诊断应在下述6条主要临床表现中至少满足5项才能确定:(1)不明原因发热持续5 d或更久;(2)双侧结膜充血;(3)口腔及咽部黏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血胱抑素C水平变化对泌尿系统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山西省儿童医院心内科住院川崎病患儿50例。按川崎病诊断标准,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50例川崎病患儿分为2组,冠状动脉正常组28例,冠状动脉受累组22例,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正常儿童26例为对照组。将血胱抑素C、尿素氮、肌酐、β2-微球蛋白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冠脉正常组、冠脉受累组和对照组尿素氮、肌酐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冠脉正常组、冠脉受累组和对照组血胱抑素C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脉受累组与对照组β2-微球蛋白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冠脉正常组与对照组β2-微球蛋白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检测川崎病患儿血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水平,能在早期诊断川崎病泌尿系统损害中为医师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方法: 建立兔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模型。将1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6只、高蛋氨酸饮食组(M组)12只;于实验第4周始,将M组再随机分为两组,M+0组6只,继续饲高蛋氨酸饮食;M+F组6只,在高蛋氨酸饮食基础上,再加以叶酸、VitB12,继续观察3周;6周时统一处死动物,取腹主动脉,制备主动脉血管环,比较M+0组与M+F组及C组主动脉血管对Ach的最大舒张反应。同时,对3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形成过程中0周、3周、6周时血清中Hcy、ET-1、Ang-II、NO2ˉ/NO3ˉ、NOS各指标及处死动物时局部血管组织中ET-1、Ang-II、NO2ˉ/NO3ˉ、NOS指标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 结果: (1)M+0组主动脉血管对Ach的最大舒张反应性(Emax=26.73±4.51)低于M+F组(Emax=47.84±5.62, P<0.05)及control组(Emax=56.42±7.82, P<0.05);(2) 3周时,M+0组及M+F组血清中Hcy、ET-1、Ang-II各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0周时(P<0.05);NO2ˉ/NO3ˉ、NOS明显低于对照组及0周时(P<0.05);(3)6 周时,M+0组上述指标继续升高;M+F组血清中Hcy低于 M+0组(P<0.05);NO2-/NO3-、NOS高于M+0组(P<0.05);ET-1、Ang-II各指标与M+F组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血管内皮最大舒张功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局部血管组织内皮细胞 ET-1、Ang-II、NO的分泌而发挥作用的;早期以叶酸、VitB12干预治疗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患儿血管内皮素改变与心血管损害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4年6月至2004年12月我院收治的34例川崎病患儿进行ET-1检测,并同时结合心脏彩超、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进行分析,探讨ET-1在川崎病患儿中的改变及与  相似文献   
5.
<正>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因1976年由日本人川崎富做首次报告,故取名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其最严重危害是冠状动脉损害,它是儿童期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病病因不明,主要发生在4岁以下小儿,此类患儿无法正确表述自己的感受,无形中增加了护理的难度。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调查,制成《川崎病输液外渗风险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TLR)2信号途径在RAW264.7细胞川崎病模型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构建TLR2-干扰小RNA(siRNA),合成2对特异性针对TLR2基因的siRNA序列,并用于转染RAW264.7细胞。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LR2-siRNA对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提取物(LCWE)诱导RAW264.7细胞p38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基质多属蛋白酶(MMP)-9表达的影响,乳胶增强免疫比浊定量法检测培养基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检测p38MAPK抑制剂SB 203580对LCWE诱导RAW264.7细胞MMP-9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CWE刺激组p-p38MAPK、MMP-9的表达及hs-CRP水平都有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CWE刺激组相比,TLR2-siRNA+LCWE刺激组的p-p38MAPK、MMP-9表达和hs CRP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CWE刺激组相比,SB203580+LCWE刺激组的MMP-9表达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R2-siRNA可以有效减轻LCWE刺激造成的p-p38MAPK、MMP-9、hs-CRP表达升高。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对LCWE诱导RAW264.7细胞MMP-9表达有抑制作用。TLR2参与了RAW264.7细胞川崎病模型中的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p38MAPK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7.
<正>长期发热是指持续发热2周以上,体温≥37.5℃的发热,病因复杂,诊断较困难[1]。风湿性疾病是小儿长期发热常见病因之一,其所占比例近年有上升趋势[2]。本文就近6年来收住院的以长期发热为临床表现的风湿性疾病3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不完全川崎病(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iKD)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缺乏诊断iKD的金标准,因此,其早期诊断很难及时做出.与典型川崎病(KD)比较,iKD的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发生率相近或更高,故iKD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降钙素原(PCT)是一种可由内毒素、白细胞介素(IL)-6等诱导分泌的次级炎性反应介质,其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血症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的作用已得到证实,近年来PCT在非感染性疾病中的意义引起人们关注.本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80例KD患儿和80例因感染性疾病住院的患儿血清PCT及外周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等结果进行分析,探讨PCT在iKD早期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患儿458例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0—2004年在山西省4个地区的4所医院住院的458例确诊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CAL)和未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无CAL)的病例进行组间对照研究,并对影响CAL发生的15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就诊时发热天数、总发热天数、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与CAL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总发热天数、CRP与KD合并CAL显著独立相关(P〈0.05或P〈0.01)。结论:年龄〈1岁、总发热天数〉10d、CRP增高是KD合并CAL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在心力衰竭并发肺部感染中静点阿莫维酸钾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生素,一组使用阿莫维酸钾静点,一组使用青霉素 氧哌嗪霉素联合静点。结果观察组对肺部感染及心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静点阿莫维酸钾安全有效,可以明显缩短心衰的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