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38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为一例反复晕厥多年但诊断不明的患者植入了—种最新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北京大学医学部“十五”“2 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及其子课题论证评审过程和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 10个学科群 ,经过反复、充分论证 ,确定了既符合本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又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建设方向 ,同时提出了“十五”“2 11工程”的建设目标和预期成果。经过严格公正的评审 ,各学科群遴选出计划资助的子课题 ,这些课题覆盖了 2 0个国家重点学科及部分实力强的非重点学科。通过论证 ,促进了相关学科间的相互了解、交流和充分的研讨 ,实现了学科间的联合和优势互补 ,为保证圆满完成建设项目任务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本文提出了“十五”“2 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管理模式和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学技术转移工作的定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论述我国大学技术转移工作的任务、对大学自身的意义及服务社会的功能 ,并对这项工作如何定位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制度创新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拥有和培养创新性人才,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是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的保证。我们现行的制度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重指标,轻能力的缺陷,因此,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在学术上培育民主的氛围,对科研人员创造性工作的理解,将促进创新性人才的产生,而这一切均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科研与学科建设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1998年 5月 4日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 10 0周年大会上 ,江泽民主席发表重要讲话 ,提出了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 :“为实现现代化 ,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 ;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 ;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 ;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根据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和教育部《面向 2 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主要指导思想 ,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6.
2005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美国Emory大学校长Wagner教授率领代表团访问北京大学医学部,双方开展了一系列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综合性大学医学学科应该采取怎样的发展策略,从而在尊重医学学科发展特殊性的同时,迸发原始创新力,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以及数量研究法对国内综合性大学医学学科的建设体系进行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期刊论文了解医学学科的特殊规律以及目前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收集ESI、QS Ranking以及教育部学科评估数据,进一步揭示问题并提出建设策略。结果 未来医学发展具有系统性(整体性)、技术依赖性、异质性等特点,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的新形势下,对标国际一流学科,我国高校医学类学科“高峰”仍相对匮乏。综合性大学医学学科应秉承“内涵式发展”的原则与发展路径。充分重视交叉融合,优化学科体系;加强新兴学科建设,打造突出特色;加强顶层设计,培育优势高峰;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高层次人才梯度;加强医学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机制体制创新,激活融合发展活力;构建有效评价体系,以评促建。结论 综合性大学医学学科建设应在充分尊重医学学科特殊规律与特点的前提下,以医学未来发展模式为指导,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坚持内涵式发展。以医学学科的发展带动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提升原始创新力,提升综合性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有效对接科学发展前沿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8.
2012年2月1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11年度共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获奖,374个获奖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83项。谢家麟院士、吴良镛院士分别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名外籍专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顾江、丁明孝、王月丹、高子芬、宫恩聪等完成的项目"新发传染病的分子病理学和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目组运用我国的特有资源和世界先进技术,从分子病理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角度对SARS、人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更好地诊断、治疗及预防这类新发传染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类似的高致病性新发传染病具有战略意义和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2011年5月18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2010年度认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名单",北京大学医学部的8个单位榜上有名:第一医院李若瑜教授领衔的"皮肤病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领衔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魏来教授领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