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17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目的研制化疗患儿照顾者自我效能评估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为评估化疗患儿照顾者的照顾信心提供有效测评工具。方法以Bandura自我效能理论为理论框架,结合文献回顾,对19名化疗患儿照顾者进行半结构访谈构建量表条目池,通过2轮专家函询法及预试验拟定初始量表。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395名化疗患儿照顾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信效度分析。结果化疗患儿照顾者自我效能感测评量表包括21个条目。总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51;重测信度为0.824(P0.01)。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与治疗相关的照顾、情绪管理、管理家务与社交3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8.170%;量表及各维度得分与一般自我效能评分呈正相关(均P0.01)。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指数:χ~2/df=2.564,RMSEA=0.087,NFI=0.861,RFI=0.843,IFI=0.910。结论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用于化疗患儿照顾者照顾自我效能感的评价。  相似文献   
52.
肠内营养在维持危重患儿肠黏膜屏障、调节免疫机能和保护器官功能等方面具有特殊意义[1].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更容易启动,成本低,且感染风险更低[2].因此,肠内营养为危重患儿主要营养支持方式.但危重患儿肠内营养实施过程中常因各种原因被频繁中断,且未及时重新启动,难以达到目标喂养量,出现喂养不足[3].累积的肠内营养中...  相似文献   
53.
目的比较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1(SARS-CoV-1)、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MERS-CoV)及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孕妇的妊娠结局及对新生儿的影响,为指导SARS-CoV-2感染的防治提供证据。方法纳入核酸检测确诊冠状病毒(SARS、MERS和 COVID-19)感染的孕产妇分娩的新生儿,系统检索SARS、MERS和COVID-19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文献,在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检索,并在WHO COVID-19文献数据库和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中进行补充检索,检索起止时间: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9日。分别通过阅读摘要和全文进行文献筛选,排除诊断试剂、分子诊断等方面文献。文献提取和评价均得到临床指南制作和评价中心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审核,并对文献行偏倚风险评价。结果共纳入42例确诊冠状病毒感染的孕产妇和36例活产新生儿。其中SARS-CoV-1感染孕产妇13例,死亡3例 (23%),存活10例中4例在孕早期发生自然流产 (40%),其余6例分娩活产新生儿6例 (早产4例,足月2例),均未发生SARS-CoV-1感染;确诊MERS-CoV感染孕产妇2例,存活2例共分娩活产新生儿2例(早产、足月各1例), 均未发生MERS-CoV感染;确诊SARS-CoV-2感染孕产妇27例,无产妇死亡病例,分娩活产新生儿28例 (双胞胎1例),咽拭子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新生儿3例,1例重型病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2例轻型病例,生后新生儿与家人均有密切接触史,无证据显示胎盘垂直传播,均未行亲自母乳喂养,均治愈出院。结论文献报道不够充分的SARS-CoV-1和MERS-CoV感染孕产妇及其新生儿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对SARS-CoV-2感染孕产妇及其新生儿感染预防、诊断和治疗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尽管文献存在高偏倚风险,但SARS-CoV-2感染晚期孕产妇及其新生儿出院时的结局是好的。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最佳循证实践方案在降低NICU患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308例使用医用粘胶的患儿按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构建"降低NICU患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最佳循证实践方案"并实施.比较两组患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移除粘胶产品后疼痛评分,循证实践前后医护人员的认知、行为改变.结果 观察组患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及粘胶产品移除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方案实施后医生、护士对相关知识及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P<0.01).结论 最佳循证实践方案的应用,可降低NICU患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口腔刺激和非营养性吸吮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方法按照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12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4组,其中非营养性吸吮组28例,在管饲喂养期间,喂养前、喂养后各给予安慰奶嘴吸吮5 min,7~8次/d;口腔刺激组29例,在管饲喂养前15 min进行12 min的口腔刺激,1次/d;非营养性吸吮和口腔刺激联合使用组33例,在管饲喂养之前15 min进行12 min的口腔刺激和3 min的非营养性吸吮,1次/d;对照组32例,接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喂养护理常规。记录4组早产儿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时间,并对4组早产儿的喂养表现进行测定。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口腔刺激组和两者联合使用组从管饲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过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经口喂养时,非营养性吸吮组、口腔刺激组和两者联合使用组之间喂养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两者联合使用组早产儿喂养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经口喂养时,两者联合使用组的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高于对照组,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4组早产儿的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运动干预能够缩短早产儿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时间,能够增加喂养效率,非营养性吸吮和口腔刺激联合使用有助于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的提高。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构建无陪护病房的住院足月新生儿适宜的按需喂养模式,进行临床初步应用,为我国新生儿病房开展按需喂养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国内外数据库获取来自临床实践指南、最佳实践、证据总结、系统评价、专家共识的证据,采用德尔菲法构建无陪护病房的住院足月新生儿适宜的按需喂养模式。纳入住院足月新生儿1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0例和对照组9例,观察组采用按需喂养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按时按量喂养模式。 结果 构建新生儿按需喂养模式包含喂养开始的指征,新生儿吃饱的指征,安全按需喂养评估3个维度共25条目,并绘制按需喂养流程图。观察组实施新生儿按需喂养模式后,平均每天心率大于160次/min的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新生儿体质量增长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构建的住院足月新生儿按需喂养模式,有利于维持新生儿生理指标稳定,促进体质量增长。  相似文献   
57.
目的 基于慢性病轨迹模式,探讨胆道闭锁患儿住院期间父母的照护体验,为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支持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9名胆道闭锁住院患儿父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 结果 胆道闭锁患儿住院期间不同阶段父母的照护体验可归纳为3 个主题 ,即诊断阶段:疾病认知与自我概念缺乏,情绪反应强烈;术后阶段:支持需求突出,照护负担沉重;出院阶段:希望与压力并存。 结论 胆道闭锁患儿父母在其住院期间不同阶段有着不断变化的复杂照护体验,医护人员应给予针对性的照护支持与指导,以提高患儿健康水平及减轻父母的照护负担。  相似文献   
58.
背景 新生儿或儿童选择生理盐水还是肝素溶液封管,在2021年《静脉输液护理实践指南》未做出明确推荐,在《儿童静脉输液治疗临床实践循证指南》则明确推荐用肝素溶液封管.目的 儿科使用含肝素溶液和0.9%的生理盐水溶液作为外周静脉短导管(PIVC)封管液的效果比较.研究设计基于RCT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 住院留置P...  相似文献   
59.
目的将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护士对实践证据应用的依从性,从而降低儿童中心静脉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方法遵循JBI循证护理中心的临床证据实践应用模式,包括证据应用前的基线审查、实践变革和证据应用后变革效果的再审查。采用现场观察法、访谈法及查阅护理文书进行资料收集。证据应用前后共纳入518例留置中心静脉的患儿及64名护士,进行2轮质量审查,分析证据应用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寻找可利用的资源及解决方案。结果证据应用之后,12条循证依从性较差的审查标准有显著性提高(均P0.01);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从3.7%。下降至0(P0.05)。结论将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可规范护士行为,提高护士循证依从性,降低CVC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0.
背景:既往认为轻度新生儿却氧缺血性脑病(HIE)具有良好的长期结局,但近年来有证据表明轻度新生儿HIE较正常儿童存在不良神经发育结局。 目的:探讨轻度新生儿HIE是否受益于亚低温治疗。 设计:系统评价/Meta分析。 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CINAHL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英文文献检索截止时间分别为2021年11月12日和2021年12月6日。阅读文题和摘要初筛,之后阅读全文进行再筛。再筛排除标准(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①轻度新生儿HIE诊断不符合(改良)Sarnat标准;②新生儿合并有先天畸形;③不能提取新生儿轻度HIE的结局数据;④随访时间<12月。采用Revman 5.4和R语言对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整合。异质性采用I2检验,I2>50%选用随机效应模型,I2≤50%选用固定效应模型。使用GRADE评价证据体质量,证据体中文献数量≥10篇进行发表偏倚分析。 主要结局指标:≥12月龄新生儿HIE死亡率和神经系统伤残联合发生率。 结果:中英文数据库共检索到1 839 篇,再筛113篇,最终24篇文献进入本文 Meta 分析。其中RCT 4篇,队列研究7篇,病例系列报告13篇。21篇文献以二分类变量报告神经系统伤残,3篇文献以连续变量报告神经系统伤残。随访时间在12个月至3岁16篇,>3岁9篇(1篇文献分别在随访至24月和7岁时报告了神经系统伤残事件)。24篇文献在观察期间均未报告死亡事件。21篇以二分类变量报告的文献中,轻度新生儿HIE总样本量为369例,神经系统伤残发生率为21%(95%CI:14%~29%=,I2=80%,Egger检验提示存在发表偏倚(t=4.68,P<0.01);亚低温治疗亚组和非亚低温治疗亚组神经系统伤残发生率分别为11%(95%CI:0~23%)和21%(95%CI:13%~29%)。4篇RCT比较接受亚低温治疗和非亚低温治疗的轻度新生儿HIE患儿神经系统伤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8,95%CI:0.27~2.31,I2=0,P=0.62);4篇队列研究将接受非亚低温治疗轻度新生儿HIE患儿与正常对照儿童相比,神经系统伤残发生率增加19倍(OR=19.06,95%CI:7.01~51.85,I2=42%,P=0.16)。随访12月龄至3岁亚组和>3岁亚组神经系统伤残发生率分别为20%(95%CI:11%~29%)和24%(95%CI:11%~36%)。 结论:轻度新生儿HIE随访到3岁潜在的神经系统联合伤残风险增加至24%,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予以亚低温治疗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