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3篇
  免费   387篇
  国内免费   69篇
耳鼻咽喉   42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26篇
基础医学   179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426篇
内科学   262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60篇
特种医学   121篇
外科学   164篇
综合类   509篇
预防医学   264篇
眼科学   39篇
药学   233篇
  18篇
中国医学   168篇
肿瘤学   211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172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236篇
  2020年   204篇
  2019年   236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292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介绍了一种用半导体电离室测量多排CT辐射剂量的原理和方法,为完善我国现有医疗CT检测规范提供技术信息.方法 通过介绍X射线辐射剂量计Barracuda的测量原理和多排CT辐射剂量测量的参数设置依据,并结合在Philip Brilliance iCT 256机器上的应用实例,阐述了用半导体电离室的探测器测量多排CT辐射剂量的关键技术.结果 基于CT扫描参数合理设置探测器参数后,多排CT辐射剂量空间分布情况得以较好展示.100 mm长杆空气电离室的测量范围远小于多排CT线束覆盖范围,需要对多排CT辐射剂量测量方法和技术进行更新.结论 新型探测器有利于揭示多排CT辐射剂量的特性规律.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恶性血管球瘤(malignant glomus tumor,MGT)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发生在右侧第11肋弓处的MGT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右侧肋缘下肿物大小6 cm×7 cm,质韧,可活动,边界清晰,无压痛,放射痛.上腹部增强CT:右侧第11肋弓处可见一软组织肿块影,边界光滑,其内密度不均匀,中心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影,大小5.8 cm×4.17 cm,局部肋骨可见斑片状骨质破坏.光镜下肿瘤细胞围绕裂隙状血管弥漫性生长并浸润周围脂肪组织.瘤细胞大小较一致,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淡红染,细胞界限清晰.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有异型,核分裂9个/10 HPF,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肿瘤组织间纤维间质少,有丰富扩张的小血管,可见多灶坏死和出血.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SMA、h-caldesmon、vimentin、p53、BCL-2、CD99、Collagen IV和Ki-67,p63、HMB-45、CK、EMA、desmin、S-100、CD34、TTF-1、calretinin、CD68、Lysozyme、CD3、CD20、CD30为阴性.结论 MGT是罕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确诊必须依赖于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且需要和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特点的肿瘤及血管外皮细胞瘤等其他肿瘤予以鉴别.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CT淋巴管造影对直接淋巴管造影术后乳糜尿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乳糜尿患者的核素淋巴显像、直接淋巴管造影、CT淋巴管造影并经手术证实的所有资料.结果 11例乳糜尿患者中,核素淋巴显像发现胸导管扩张8例,腰干增宽5例,肾盂显影7例;直接淋巴管造影发现胸导管扩张10例,腰干淋巴管纡曲、扩张11例,对侧腰干、腹膜后淋巴管反流4例,向肾盂反流10例;CT淋巴管造影发现胸导管扩张9例,右淋巴管扩张1例,腰干、腹膜后、髂、盆腔淋巴管纡曲、扩张11例,对侧腰干、腹膜后淋巴管反流10例,肾盂、肾窦反流11例.结论 CT淋巴管造影可以发现更多病变淋巴管,并清晰显示其周围解剖关系,对核素淋巴显像和直接淋巴管造影的低空间分辨力起到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构建含有E-钙黏蛋白(cadherin)基因和N-钙黏蛋白基因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检测E-钙黏蛋白启动子和N-钙黏蛋白启动子的活性。方法利用PCR技术从乳腺癌细胞ZR75-1基因组中扩增出E-钙黏蛋白和N-钙黏蛋白启动子片段,插入到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GL4-basic中,确定所扩增的DNA序列后,将其转染至乳腺癌细胞ZR75-1和肝癌细胞HepG2中,检测启动子的活性。结果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的E-钙黏蛋白启动子序列正确;荧光素酶活性实验表明,E-钙黏蛋白启动子和N-钙黏蛋白启动子在乳腺癌细胞ZR75-1和肝癌细胞HepG2中表达都具有活性。结论成功构建了E-钙黏蛋白启动子和N-钙黏蛋白启动子报告基因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筛选调节E-钙黏蛋白和N-钙黏蛋白表达的转录因子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95.
背景:如何通过有效的干预手段,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已经成为一个日益迫切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目的:探索腺病毒介导的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关键蛋白NSF-siRNA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 方法:36只成年SD大鼠,经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心电图确定模型成功后,分别给予大鼠心脏左室壁梗死区周围局部注射NSF-siRNA腺病毒(实验组)、阴性腺病毒(对照组)及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2周后通过无创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并通过右颈外动脉置管,连接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及心室内压力变化率峰值(dp/dtmax)评价心功能;随后取材、连续切片,观察心肌梗死范围。 结果与结论:2周时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值与对照组及生理盐水组相比明显增加(P < 0.05);实验组左室舒张末压与对照组及生理盐水组相比显著降低(P < 0.05);实验组左室最大压力上升速率与对照组及生理盐水组比较明显增加(P < 0.05);心肌梗死面积各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梗死局部周围注射腺病毒介导的NSF-siRNA表达载体,能显著改善模型大鼠心肌梗死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心室内压力变化率峰值3项心功能指标,但对心肌梗死面积无明显影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对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患者的影响。方法34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观察组(n=17)。两组放疗期间接受低于常规强度的康复训练,每天45~60 min,每周5 天,共4 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疗法训练,每天15 min,共4 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 评定量表(FMA)、徒手肌力检查法(MMT)及改良Barthel 指数(MBI)评定肢体运动功能、肌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术后1 年采用远期生活质量评估(KPS)评价患者远期生存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FMA评分、MMT分级和MBI 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 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MMT分级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两组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MMT分级和MBI差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 年后随访,KPS评分显示观察组存活人数及生存质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有助于提高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期间患者肌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远期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利用超声肌肉检查技术观察抗痉挛治疗前后脑卒中患者的肌肉结构参数(MAP)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在痉挛评价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接受口服抗痉挛药物、抗痉挛体位摆放、痉挛肌牵伸训练和拮抗肌主动收缩训练等抗痉挛治疗的6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腓肠肌外侧头肌肉纤维作为研究靶肌肉,分别对健、患侧肢体进行评定和超声MAP测量。测量内容包括:改良Ashworth 量表(MAS)分级评定;MAP中的肌肉羽状角度(PA)、肌纤维长度(FL)和肌纤维厚度(MT)。分析抗痉挛治疗前、治疗后2 周及治疗后4 周MAS和MAP的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脑卒中患者随着抗痉挛治疗时间的增加,MAS评分、PA和MT出现下降趋势,FL出现上升趋势。其中MAS评分治疗前与治疗后2 周、4 周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后2 周与治疗后4 周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MAP参数中:FL不仅治疗前与治疗后4 周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治疗后2 周与治疗后4 周相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PA治疗前与治疗后4 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MT治疗前及治疗后2 周、4 周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评定肌纤维肌张力的显著性变化时,MAS与MAP均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结合应用MAS和MAP可以更加准确客观地评定肌张力的细微变化,从而更好地评定临床抗痉挛治疗效果,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观察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效果.方法 2009年5月至2012年12月对136例经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低温等离子黏膜下消融双侧鼻丘、鼻中隔前上部及中、下鼻甲前端,术后随访1年,总结其疗效.结果 136例患者均行一次手术,术后1年总有效率为93.38%,其中显效98例(72.06%),有效29例(21.32%),无效9例(6.62%).结论 低温等离子消融对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评价笑气/氧气吸入镇静技术在急性牙髓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3年3月收治的急性牙髓炎患者72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患者(37例)在笑气/氧气吸入镇静辅以局麻下开髓,对照组(35例)仅在局麻下开髓。利用临床焦虑与合作行为级别和WHO临床疼痛评估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估,采用SPSS1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结果:临床焦虑与合作行为级别评估中,实验组表现自如者占86.5%,对照组仅为42.9%;临床疼痛评级实验组94.6%选择无痛,对照组68.6%选择无痛,差异显著(P<0.01)。结论:笑气/氧气吸入镇静技术用于急性牙髓炎治疗可获得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背景:免疫表型为Flk1+CD31-CD34-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外实验研究均证实在单细胞水平可以向造血及内皮细胞分化。 目的: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 方法:体外培养扩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测定其生长曲线,分析其细胞周期及免疫表型,使用RT-PCR和FISH的方法检测其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的原始间充质干细胞呈成纤维样生长,大部分细胞处于G0/G1期,并且高表达Flk1,CD13,CD29,CD44,用RT-PCR和FISH的方法能够检测出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提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白血病基因转化可能发生在比造血干细胞更高的血液血管干细胞水平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