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24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94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30篇
  7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82.
83.
目的:探讨聚乳酸-羟基乙酸载利福喷丁微球体外释放机制。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同载药量的聚乳酸-羟基乙酸载利福喷丁微球,于PBS缓冲溶液(0.2 mol/L,pH7.4)中测定微球体外释放量,对释放曲线进行零级方程拟合、一级方程拟合和 Higuchi方程拟合。结果:聚乳酸-羟基乙酸载利福喷丁微球的载药量分别为(8.04±0.29)%、(17.16±0.40)%和(23.93±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195.325,P=0.000)。微球呈球形,分散性良好,药物均匀地分布于载体基质中。载药微球在前2 d释放药物较快,累计释放药物量分别为(9.07±0.11)%、(13.33±0.04)%和(15.5±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 414.474,P=0.000)。从第3天开始,释放药物速率减缓,总累计释放量分别为(72.10±0.26)%、(80.22±0.56)%和(78.60±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2.916,P=0.000)。在3种拟合方程中,均以Higuchi方程的相关系数更接近于1。结论:聚乳酸-羟基乙酸载利福喷丁微球体外释放呈突释和缓释两相释放,释放曲线更符合Higuchi方程释放规律。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复方海蛇胶囊联合多奈哌齐对阿尔茨海默病(AD)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单用多奈哌齐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海蛇胶囊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采用个人和社会功能评定量表(The Personal And Social Functional Rating Scale,PSP)以及激越行为量表(Agitation Behavior Scale,CMAI)评估2组患者个人和社会功能、激越行为;比较2组治疗前后载脂蛋白AI(Apo AI)、载脂蛋白B(Apo 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等生化指标水平;比较2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8周,2组Apo AI、HDL-C水平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Apo AI、H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Apo B、LDL-C、TC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以上生化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头晕、头痛、恶心等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PSP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4.65,P=0.00);2组CMA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海蛇胶囊联合多奈哌齐治疗AD效果肯定,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析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PU)患者中的临床检测意义.方法:分析接受诊治的76例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p检测结果,将入选者分成观察组(Hp阳性,40例)和对照组(Hp阴性, 36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IL-6、IL-8、hs-CRP及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L-6、IL-8、hs-CRP及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IL-2、IL-6、IL-8、hs-CRP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L-2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IL-6、IL-8、hs-CRP及TNF-α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血清IL-2、IL-6、IL-8、hs-CRP及TNF-α水平在Hp感染的PU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检测价值,不但可以抑制细胞免疫、活跃体液免疫,而且有助于对机体免疫功能及病情进展情况的判断.  相似文献   
86.
石凌峰 《重庆医学》2018,(6):836-840
钠-碘同向转运体(NIS)在全身多种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发挥作用,如NIS凝聚碘离子(I),通过测量唾液/血浆比例可用于诊断新生儿碘转运缺陷[1];NIS可释放I-到胃液,具有保护和杀菌功能[2];消化道转移癌患者NIS表达下降,提示NIS可作为肿瘤标记物[3];约57%绝经后、60%不孕、20%育龄期女性子宫内膜和部分卵巢中也有NIS表达[4].在甲状腺中,NIS主要在甲状腺滤泡细胞上皮表达,对甲状腺激素合成、甲状腺疾病的预测及治疗均有重要价值,本文就NIS在甲状腺疾病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7.
目的:在对乳腺包块患者的分析中,通过对超声穿刺活检进行应用,随后对其应用方式进行价值探究。方法:通过选取在我院进行乳腺包块检查的患者,在入院时首先对其进行彩超检查。通过对其病灶长径进行检查,确保其能够得知患者的相关情况。在病理检查的基础上对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首先对于其结果探究来说,其中疾病类型为多种。通过对包块穿刺活检敏感、特异度等分析,其中包块穿刺的特异度为100.0%。对于其敏感度来说,其为96.7%。结论: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在现阶段由于自身敏感性、特异性较高,在现阶段的临床医学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8.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评估经后路椎弓根动态固定术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7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0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19例因未能完成随访剔除本研究,最终85例纳入本研究。根据患者术式选择分为动态组44例和单摘组41例,术后随访5年以上。比较2组患者临床评估指标(VAS、ODI)、影像学评估指标(腰椎活动度、椎间隙高度)及并发症(手术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复发、腰椎不稳、螺钉松动及伤口感染)情况。结果动态组在末次随访时VAS及ODI优于单摘组(P<0.05)。末次随访时动态组椎间隙高度下降约12.75%,单摘组下降24.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腰椎整体活动度术前与术后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组手术节段末次随访时保留(4.05±0.79)°的活动度,约为术前活动度的45.30%,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组无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单摘组复发5例,其中4例行保守治疗,1例再次手术。动态组未出现腰椎失稳病例,单摘组有3例失稳病例,其中1例因手术节段滑脱,出现腰痛及下肢神经症状再次手术,2例因无症状随访观察;2组均未出现螺钉松动及伤口感染病例。结论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中长期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髓核摘除术,能更好地维持椎间隙的高度,减少手术节段的复发和腰椎不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逆行髓内钉固定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描述研究分析。2012年2月-2016年8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应用髓内钉逆行固定全膝关节置换术后KimⅠB型股骨髁上骨折40例,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37~76岁,平均60.5岁。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随访Neer评分、VAS评分。结果手术时间40~70min,平均52.1min;术中出血量30~105mL,平均65.5mL;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7~33周,平均20.8周。无内固定松动、断裂,骨髓炎不良情况。40例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13~35个月,平均20.6个月;Neer评分平均85.2分。4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10例,满意24例,不满意6例,总满意率为85.0%(34/40)。患者术后2周VAS评分平均32.1分,功能25.3分,运动18.3分,解剖重建8.8分;术后2年VAS评分平均77.1分。结论股骨逆行髓内钉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KimⅠB型股骨髁上骨折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0.
蒋电明  刘列华  周强 《西部医学》2020,32(8):1098-1103,1109
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手术具有悠久的历史。1934年,日本Ito通过直接切开进入病变椎体清除病灶治疗脊柱结核,其疗效并不理想。1948~1951年,抗结核药物陆续应用于临床,随后出现了“香港术式”和方先之先生的“病灶清除疗法”。2000年后,彻底病灶清除术以及微创理念用于脊柱结核的病灶清除。近年脊柱内镜、经通道手术也相继用于脊柱结核的治疗。本文就不同时期的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