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21.
目的:观察早期气管切开在严重肺挫伤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1例严重肺挫伤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气管插管组(A组)15例和早期气管切开组(B组)16例,两组均按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常规处理及治疗,行心电监测各项生命征及肢端氧饱和度,A 组开放气道方式选择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术,B 组开放气道方式选择气管切开术,两组均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纠正低氧血症,观察两组治疗后ICU 停留时间、带机时间、总费用、肺部感染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病情平稳至停呼吸机时,气管切开组与气管插管组相比,在 ICU 停留时间、带机时间、总费用、肺部感染率及病死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能够显著缩短患者 ICU 停留时间、带机时间,明显降低医疗总费用、肺部感染率以及病死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这可能和气管切开套管管径短,易于护理,易于痰液引流等有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就ICU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体会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ICU病房2014年9月到2015年5月所收治的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优质护理。结果:本组患者的满意度与2014年同期相比,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病房患者满意度由原来82.57%提升为95.63%,患者满意度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结论:在ICU病房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能够大大缓解护士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感,护患之间能够建立起相互合作、相互信赖的关系,从而让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来平静地接受护理和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中的效果。方法:ICU成立品管圈,确立圈活动主题,运用脑力激动法、现状把握、设定目标、柏拉图解析要因、绘制鱼骨图分析原因,制订对策,落实措施。结果: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使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由36.4%降至19.3%。结论:品管圈活动在控制ICU医院感染发生率中的效果明显,是一种科学的质量管理工具,值得在同行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活化凝血时间(ACT)监测在老年患者体外循环术后行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肝素抗凝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监测ACT对老年体外循环术后CRRT肝素抗凝管理(观察组18例)和经验性抗凝管理(对照组17例)患者AC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含量。观察两组疗效,分析ACT对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滤器管道平均使用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肝素用量、出血率、滤器管道凝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RRT治疗期间ACT、APT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CT预测出血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9。结论ACT监测技术可提高CRRT治疗安全性,评估肝素抗凝疗效和预测出血风险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5.
<正>自2019年底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 V-2)所诱发的感染爆发以来,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人数已突破6亿大关,而死亡人数超600万,是继1918年西班牙流感以来感染和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公共卫生事件[1]。临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不仅需要理解COVID-19本身所引发病理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26.
目的 分析西维来司他钠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瓣膜置换术中的肺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进行CPB瓣膜置换术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不同分组,F组(54例)在术中加入乌司他丁,W组(54例)在术中加入西维来司他钠。比较两组不同时间段呼吸指数、氧合指数、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清炎性因子、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 开放主动脉30 min(T2)、关闭胸腔(T3)、术后12 h(T4)、术后24 h(T5),W组呼吸指数、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均低于F组,T2~T5时,氧合指数高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5时,W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5时,W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水平均低... 相似文献
27.
28.
李芝应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9):63-64
目的分析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2012年3月收治的200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疾病的诱发原因、治疗方法和治疗结果。结果 200例患者中呼吸道感染诱发占53%。经治疗,心功能Ⅱ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心功能Ⅲ级患者总有效率为98.3%,心功能Ⅳ级患者总有效率为79.2%,10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4.0%。心功能Ⅱ、Ⅲ级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心功能Ⅳ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明确诊断,寻找加重心力衰竭的诱因,早期治疗对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影响脑外伤预后的颅外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140例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两组患者年龄大小、就诊时间、创新性操作、体温、平均动脉压、血糖、血钠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40例脑外伤患者中预后不良38例(27.14%);预后良好102例(72.86%);预后不良组体温(38.97±0.22)℃,血糖(10.89±2.23)mmol/L,血钠水平(156.68±12.67) mmol/L高于预后良好组的(38.15±0.19)℃、(8.34±1.98)mmol/L,(141.48±10.23)mmol/L;平均动脉压(11.12±2.56)Kpa低于预后良好组的(15.23±2.87)Kpa (P<0.05),是引起二次脑损伤的颅外因素.结论:影响脑外伤预后颅外因素复杂,应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30.
行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大多心功能较差,对麻醉的耐受性低,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合理选择麻醉药物对心脏疾病患者术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应激至关重要。瑞马唑仑是一种新型镇静药物,麻醉诱导具有起效迅速、恢复快、血流动力学稳定及呼吸抑制轻微等优点,已先后批准用于程序性镇静及全身麻醉。目前,瑞马唑仑在心脏手术患者全身麻醉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较少且样本量较小,但其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皮二尖瓣钳夹术等心脏手术中被发现可维持患者术中循环稳定性且不良反应较少。瑞马唑仑具有较高有效性及较好安全性,有望成为行心脏手术治疗患者全身麻醉的候选镇静新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