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高分辨率CT(HR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者的影像资料,包括HRCT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图像及MRI,观察病变侧内、中耳各解剖结构的形态,测量病变前庭导水管的径线,总结分析本病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21例患者中,双侧患病18例,单侧3例,18例为单纯前庭导水管扩大,2例合并双侧耳蜗发育不良,1例合并单侧听骨链畸形.结论 综合应用HRCT的MPR、CPR图像及MRI,可更全面诊断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及其伴发畸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I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的显示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血管相关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头颅MR平扫、桥小脑角区高分辨3DTOF和3DFIESTA序列扫描。分析MRI显示病变责任血管,并追踪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发现责任血管,右侧22例,左侧16例,分别为小脑上动脉25例,小脑下前动脉9例,小脑下后动脉3例,椎动脉1例。结论:MRI 3DTOF和3D-FIESTA序列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的显示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临床术前准备和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侧颞顶叶急性脑梗死梗死灶面积与胼胝体不同区域各向异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变化。资料与方法连续采集病灶位于一侧颞叶、顶叶或一侧颞叶、顶叶均有病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66例,男38例,女28例。年龄40~85岁,其中40~49岁10例,50~59岁18例,60~69岁20例,70岁以上18例。病灶面积≤200mm2者44例,>200 mm2者22例(剔除)。选取同期连续采集获得的与病变组44例匹配的正常成人作为对照分析组。病变组及正常组均行正中矢状位25梯度方向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在正中矢状位部分各向异性(FA)图上分别测量胼胝体膝部、体部前1/3处、体部中部、体部后1/3处及压部的FA值,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胼胝体体部前1/3处、体部中部及体部后1/3处的FA值均为正常组大于病变组,其中体部前1/3处及体部后1/3处正常组与病变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838,P<0.05;t=8.223,P<0.05)。病变组胼胝体膝部及压部FA值均大于正常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28,P<0.05;t=-2.392,P<0.05)。结论颞顶部发生面积≤200 mm2的急性梗死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正常成人胼胝体膝部和压部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不同年龄及性别间可能存在的差异.方法 连续采集277例健康成人志愿者,其中男119例,女158例,年龄20~81岁,分为20~29岁组(男19例、女19例)、30~39岁组(男26例、女40例)、40~49岁组(男33例、女50例)、50~59岁组(男30例、女35例)及≥60岁组(男10例、女15例)共5组.进行常规磁共振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分别测量胼胝体膝部和压部FA值,比较其弥散特征,分析不同年龄和性别间FA值可能的差异.结果 正常成人胼胝体膝部和压部的FA值分别为0.788±0.047、0.796±0.052,膝部显著低于压部(t=-2.148,P=0.033).膝部与压部FA值均为男大于女,膝部FA值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6,P>0.05).压部FA值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7,P<0.05).膝部及压部FA值均随年龄的增大逐渐减小,不同年龄组膝部及压部FA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617,P=0.651;F=1.140,P=0.338).结论 正常成人胼胝体膝部FA值显著低于压部,膝部与压部FA值均随年龄的增大逐渐减小,均为男大于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颅骨骨巨细胞瘤(GCT)的CT、MRI征象,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颅骨GCT的CT、MRI表现, 5例患者均行普通CT平扫,2例行CT增强扫描;3例以颞骨破坏为主的病例,均行颞骨MRI平扫、增强扫描及HRCT扫描及听骨链、面神经计算机重建.结果 5例均单侧发病, 右侧4例、 左侧1例.CT平扫显示广泛的膨胀性骨质破坏、残存骨嵴及骨包壳.肿瘤信号多变,在T1WI呈低-等信号;在T2WI肿瘤呈不均匀的高信号,病灶周边T2WI呈现特征性的低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结论 颅骨GCT的CT平扫显示广泛的膨胀性骨质破坏不伴硬化边、残存骨嵴及骨包壳,T2WI病灶周边低信号是本病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颞骨HRCT扫描及听骨链、面神经CPR重建为术前评估听小骨、面神经受累情况,为临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更准确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6.
岩尖是颞骨岩部内侧的锥形结构,位于颅底中部两侧.岩尖疾病临床无法直接检查,CT及MRI对该区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1 岩尖的解剖及正常变异 颞骨岩部斜位于颅底中部,尖端指向前内,底部位于后外.岩尖的外界是内耳,内侧为岩枕裂,前方是岩蝶裂及颈内动脉,后方为后颅窝.岩尖的上面是中颅窝、Meckel腔及颈内动脉,下面是颈静脉球及岩下窦.内听道将岩尖分为含骨髓的较大的前部及衍生自听囊较小的后部.  相似文献   
17.
总结骨折内治方药的运用规律及药物作用机制.通过检索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PuBMED、Coehrane图书馆等收集中药内治骨折的文献,阅读并分析归纳.中药内治骨折临床使用历史悠久,疗效显著;三期辨证施治是中医骨折内治法的指导原则,早期理气活血祛瘀;中期和血生新、接骨续筋;后期固本培元、强壮筋骨.祖国医学的经典方剂,集千百年的经验,有科学性和奥妙之处,使用有严格的辨证要求.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一定要根据患者的体质、骨折部位、严重程度等来综合考虑,治则应符合其证的变化,增强治疗的针对性,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吉西他滨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及H1299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法及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不同浓度的吉西他滨对A549及H1299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1)MTT法检测不同浓度(1.25、2.5、5、10、20、40、60μg/ml)吉西他滨分别作用于A549及H1299细胞24、48、72h后,其对A549和H1299细胞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且具有一定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吉西他滨对A549具有药物耐受性,而对H1299具有药物敏感性;(2)A549及H1299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生长逐渐进入对数期,后进入平台期;(3)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A549及H1299对照组细胞贴壁生长,生长状态良好,形态大多数为多角形、或梭形,贴壁牢固,细胞间连接紧密。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增加,细胞逐渐皱缩、坏死、碎裂;(4)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的吉西他滨(0、2.5、5、10、20、40μg/ml)对A549及H1299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吉西他滨对A549及H1299细胞增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呈现一定的浓度抑制作用和时间抑制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吉西他滨对A549细胞耐药,而对H1299细胞敏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uberculous infection of T cells spot test,T-SPOT.Tb)检测外周血与胸腔积液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VIP、CNKI、和万方医学网等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9年11月,纳入对外周血与胸腔积液进行T-SPOT.Tb检测的临床诊断性试验的研究.对所检索的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及进行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3个诊断性试验研究,合计1260例病人.研究结果显示:外周血和胸腔积液T-SPOT.Tb检测的合并灵敏度为0.87和0.97,合并特异度为0.82和0.83,合并阳性似然比为4.8和5.5,合并阴性似然比为0.16和0.04,合并诊断价值比DOR分别为31和132.SROC曲线显示:AUC分别为0.90和0.98.结论 针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T-SPOT.Tb检测胸腔积液的价值优于检测外周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