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124篇
内科学   3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31篇
综合类   248篇
预防医学   61篇
药学   54篇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6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41.
B7H3(也称为CD276)是一种新近发现的免疫协同刺激分子,是免疫协同刺激分子B7家族中的一员。由于B7-H3的受体目前还没有被确认,所以有关于其免疫功能以及胞内信号传递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B7-H3在诸多恶性肿瘤中都有着极高的表达,这代表着其不但可以作为诸多恶性肿瘤的肿瘤标志物辅助临床诊断,而且可以作为肿瘤靶向治疗的有效靶点。本篇综述主要介绍协同刺激分子B7-H3发展的历史,在各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与产生抗肿瘤药物的耐药性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以及目前以B7-H3为靶点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42.
目的:研究地佐辛在肝癌射频消融(RFA)术中的镇痛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我科收治的60例行RFA治疗的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术前肌注哌替啶75 mg。B组术前肌注地佐辛0.1 mg/kg,术中静脉泵入地佐辛0.5 mg/kg·h。比较两组的RFA完成情况、术中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满意度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A组28例、B组30例不间断完成RFA手术。术中B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3.3±1.7 vs. 5.9±1.4,P<0.05),术后B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2.3±1.4 vs. 4.6±1.3,P<0.05)。B组满意度评分(1分:非常好、2分:好、3分:一般、4分:不好)分别为8、13、7、1例,A组分别为3、10、12、5例,B组患者术后的满意度评分较好者的比例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6.7% vs. 16.7%,P<0.05)。 结论:采用地佐辛镇痛可以保障肝癌RFA手术的完成,其效果优于哌替啶。  相似文献   
743.
目的通过对腹内疝发生与腹部手术史相关性的分析,增加外科医师对不同类型腹内疝发病特点的认识,改善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6例腹内疝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腹部手术史与腹内疝患者病程时间、发病前是否存在胃肠功能紊乱、术前诊断、发生肠绞窄坏死、肠管疝入途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死亡率的相关性。 结果腹内疝患者病程时间、发病前是否存在胃肠功能紊乱、术前诊断、发生肠绞窄坏死、肠管疝入途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有无腹部手术史的2组人群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腹部手术史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多于有腹部手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6,P=0.013);无腹部手术史组的11例患者中,有2例死亡病例,死亡率要高于有腹部手术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P=0.031)。 结论有无腹部手术史对腹内疝的发病过程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无影响,但无腹部手术史组的腹内疝患者,其手术时间及术后死亡率要高于有腹部手术史组,这可能与无腹部手术史组在病程早期即可出现肠绞窄坏死有关。大部分的腹内疝患者在早期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肠梗阻,对于肠梗阻不能缓解或反复发作者,及时剖腹探查,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44.
目的 评估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获得性高钠血症(ICU-acquired hypernatremia,IAH)对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8月—2022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收治的116例脓毒症休克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IAH组和正常血钠组。采用χ2检验、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差异性;对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导致IAH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以确定其对IAH的预测作用;通过Kaplan-Meier曲线评估IAH及其持续天数对患者28 d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中肾功能不全、K+浓度、热峰、机械通气、慢性危重病、快速恢复、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持续性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和ICU住院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3 d总尿量[比值比(odds ratio,OR) 1....  相似文献   
745.
目的 探讨胃血管球瘤(glomus tumors,G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8例胃GT活检及手术标本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胃GT中男女性各4例,患者年龄34~60岁,中位年龄53岁,发生于胃窦4例,胃体3例,胃底1例。6例为良性,2例为恶性潜能未定。眼观:肿瘤最大径1.5~3.0cm,平均2.1 cm,切面灰白色,实性。镜检: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一致,核圆形、居中,染色质细腻,核分裂象少见,围绕血管呈实性巢团状或血管外皮瘤样排列。肿瘤位于黏膜下或固有肌层间,1例侵犯胃壁全层。免疫表型:8例肿瘤细胞均表达vimentin和SMA,3例表达Calponin,4例部分或局灶表达Syn,Ki-67增殖指数2%~15%。随访时间3~122个月,患者均存活,无复发。结论 GT是胃部少见肿瘤,应与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道间质瘤等鉴别;绝大多数胃GT预后良好,但仍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746.
目的:探讨联合CT特征和常规病理指标预测结直肠癌(CRC)脉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310例CRC患者资料,按照6∶4的比例纳入训练组(186例)和验证组(124例)。对可能影响LVI的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影响LVI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回归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训练组和验证组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训练组中肿瘤T分期、N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沉积、肠梗阻、瘤周脂肪浸润类型在LVI阳性与阴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训练组中T3、T4期、N2期、线样及结节样瘤周脂肪浸润类型是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训练组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LVI阳性的灵敏度为79.7%、特异度为61.7%,曲线下面积为0.787。该模型在验证组中预测LVI阳性的灵敏度为82.2%、特异度为67.1%,曲线下面积为0.783。结论:T分期、N分期及瘤周脂肪浸润类型有助于预测CRC患者LVI是否阳性。  相似文献   
747.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结肠癌D3根治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开腹结肠癌D3根治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住院天数及淋巴结清扫数目)、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辅助活化因子1α(PGC-1α)、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及术后2周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及住院天数短/少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PGC-1α、SA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组PGC-1α、SAA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14%(2/2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43%(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  相似文献   
748.
目的探讨盆底腹膜重建对腹腔镜直肠腺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 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腹腔镜直肠腺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共97例, 根据手术方案是否采取盆底腹膜重建分为研究组48例和对照组49例。研究组在腹腔镜切除术后行盆底腹膜重建, 对照组则不进行盆底腹膜重建。比较2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肛门功能Wexner评分、直肠肛门测压结果、便意感正常率、盆底解剖结构、术后并发症, 并进行5年生存分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61.25±10.38)和(59.47±11.40)岁(P>0.05), 男性占比分别为 60.4%(29例)和55.1%(27例)(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肛门功能Wexne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4.29±2.07)比(16.33±2.18)分, P<0.001;(9.57±2.34)比(11.26±2.85)分, P=0.002;(5.41±1.36)比(7.86±1.95)分, P<0.001]。研究组患者肛管静息压、肛...  相似文献   
74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