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26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3 毫秒
31.
目的:观察Shallow吸痰法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6月-2013年3月86例在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行机械通气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患儿予常规吸痰方法,观察组46例患儿行Shallow法吸痰,观察两组患儿的吸痰间隔时间、气管黏膜损伤、人工气道阻塞发生次数、心率和脉搏氧饱和度( SpO2)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共吸痰296次,对照组252次。观察组吸痰时发生SpO2低于85%5次,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44,P<0.05);观察组吸痰时间为(8.10±1.36)s,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50±1.4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0,P<0.05);观察组发生气道黏膜损伤为0次,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10,P<0.05);两组心率异常发生次数、吸痰间隔时间和人工气道阻塞发生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t 分别为1.217,0.761,0.003;P >0.05)。结论 Shallow吸痰法具有吸痰时间短,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减轻对新生儿气道的刺激和黏膜的损伤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2.
王平  武荣  刘娟 《中国当代医药》2012,(31):33-34,36
目的观察不同气管内吸痰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将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新生儿共9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6例,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法,对照组51例,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法。机械通气治疗后每天1次送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观察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菌检出率在持续机械通气24h为6.5%,48h为19.6%,72h为31.7%,拔管时检出率为41.3%。对照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菌检出率在持续机械通气24h为9.8%,48h为31.4%,72h为52.2%,拔管时检出率为54.9%。两组机械通气24h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48h、72h、拔管时观察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菌检出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P发生率在机械通气后48h、72h、拔管时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法较开放式吸痰法降低下呼吸道细菌检出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更适合新生儿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33.
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早产儿常见疾病,其处理措施涉及产前及产后多方面,包括产前的预防处理、产前和产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呼吸机的使用以及慢性肺损伤的防治等方面;治疗的目的也从最初的挽救患儿生命扩大到防治肺损伤、脑损伤等并发症,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改良INSURE[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PS)-拔管后鼻塞呼吸道正压通气]方法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INSURE方法治疗的51例RDS早产儿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23例(改良INSURE方法即拔管后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对照组28例(传统INSURE方法即拔管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h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吸入氧体积分数[pa(O2)/FiO2]、无创通气和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第2剂PS、氨茶碱应用等情况.结果 治疗后24h,研究组pa(O2)、Pa(CO2)、PH、pa(O2)/FiO2均比对照组改善明显(t=2.196、2.702、4.255、3.706、0.000、0.000,P均<0.05).研究组无创通气、氧疗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t=2.638、2.254、2.620,P均<0.05).研究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比例、需药物关闭的动脉导管开放、第2剂PS及氨茶碱应用均低于对照组(x2=5.123、4.366、5.123、4.791,P均<0.05).在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Ⅲ~Ⅳ级颅内出血等方面,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00、0.032、0.000、0.000,P均>0.05).结论 改良INSURE方法治疗RDS疗效优于传统INSURE方法,可减少RDS早产儿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第2剂PS及氨茶碱的需要,缩短无创通气、氧疗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胎粪吸入幼兔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4只日龄20~30天的幼兔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地塞米松组各8只,对照组气管插管后不灌胎粪;后两组气管插管后注入4 ml/kg的45 mg/ml胎粪混合物,地塞米松组在胎粪灌入后1 h和3 h静脉注射地塞米松0.5 mg/kg,生理盐水组在同样时间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3组均在呼吸机比例辅助通气模式下通气,维持潮气量4~6 ml/kg、血氧饱和度85%以上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35~45 mm Hg为目标调节呼吸机参数,8 h后处死。取肺组织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TFN-α和IL-8的含量。结果对照组BALF和肺组织匀浆中TNF-α、IL-8含量均低于地塞米松组和生理盐水组,地塞米松组低于生理盐水组[BALF中TNF-α(pg/ml):(29.2±2.0)、(47.8±3.8)、(59.2±4.4),IL-8(pg/ml):(297.4±10.9)、(444.3±48.6)、(596.1±90.8);肺组织匀浆中TNF-α:(40.2±2.3)、(57.4±6.2)、(76.2±7.7),IL-8:(187.9±11.0)、(485.3±30.2)、(645.0±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地塞米可以降低幼兔胎粪吸入肺组织匀浆和BALF中TNF-α和IL-8的水平,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36.
高危新生儿127例转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危新生儿转运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转运系统将基层医院高危新生儿转运至我院NICU治疗,包括现场处理、途中监护。结果:转运127例,121例治愈好转出院,放弃治疗6例,无一例死亡。结论:尽早转运、加强途中监测与急救,是高危新生儿成功转运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37.
刘娟  王平 《右江医学》2011,39(6):823-824
<正>新生儿肺出血是新生儿时期的一个严重病症,多见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本病主要病因有感染、缺氧、低体温等,少数患儿与内在缺陷有关,男多于女[1]。通过及早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都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使新生儿肺出血的抢救成功率有了较大提高,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8.
陈莹  丁素芳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1):3211-3212,3214
目的分析新生儿院内获得性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统计该院新生儿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并对25例院内获得性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该院新生儿科院内感染总发生率为2.6%,消化道感染占总感染的18.8%,消化道感染以轮状病毒性肠炎为主。25例院内获得性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均在住院1周左右排黄色稀糊状粪便,每天4~6次不等,同时伴有不同程度发热及轻到中度脱水。所有患儿均无呕吐及惊厥发生,且通过给予静脉补液或口服加静脉补液等对症处理后,均在发病后3~5 d大便转正常。结论新生儿感染轮状病毒性肠炎以秋冬季发病为主,是新生儿院内消化道感染的主要类型,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9.
潘兆军  曹杨  万雪媛  王军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5):4223-4225
目的:建立新生BALB/c小鼠巨细胞病毒肝炎模型.方法:小鼠巨细胞病毒经腹腔注射感染新生BALB/e小鼠,建立肝炎小鼠模型.结果:感染小鼠肝炎发病率为100.00%,死亡高峰在感染后3~5天,死亡率为10.00%.MCMV感染小鼠生长发育缓慢,7、14天时体重低于未感染小鼠(P<0.05).HE染色可见3天时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肿胀变性,表现为体积变大、胞浆空淡,肝细胞点状坏死;7天时病变加重达高峰,可见大泡性脂肪变,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片状坏死;第14天病理损害仍保持较高水平.MCMV感染新生小鼠与对照组相比,在第3、7、14天ALT明显升高(P<0.05),ALT的高峰是在第7天.PCR检测MCMV感染新生小鼠肝脏组织内MCMV DNA为阳性,7天时肝脏病毒滴度最高.结论:新生小鼠巨细胞病毒肝炎动物模型为探讨先天性HCMV肝炎的发病机制、转归及抗病毒药物的筛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40.
目的 观察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在疾病不同时期血浆皮质醇、促皮质素(ACTH)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集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28 ~34周早产儿49例(RDS组20例,对照组29例),均排除遗传代谢性疾病,母孕期及早产儿出生时均未用过糖皮质激素.全部患儿分别在日龄1d、4d、10 d静脉采血2 mL,留取血标本,分离血浆,通过Roche Elecsys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分别检测其血浆皮质醇、ACTH水平.对其3个时间点血浆皮质醇、ACTH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1.RDS组3个时间点血浆皮质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17.518、9.909、8.208,Pa<0.05).2.RDS组内3个时间点血浆皮质醇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112,P<0.05),且随时间呈下降趋势.3.RDS组和对照组之间血浆皮质醇整体水平比较,RDS组高于对照组(F=21.375,P<0.05).4.RDS组和对照组3个时间点血浆ACT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045、0.571、0.217,Pa>0.05).5.RDS组内3个时间点血浆ACTH整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66,P>0.05).6.RDS组和对照组之间血浆AC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080,P>0.05).结论 在早产儿RDS中,血浆皮质醇水平增高与RDS的严重程度及病情发展密切相关.RDS早产儿血浆ACTH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病情发展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