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5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464篇
内科学   94篇
皮肤病学   31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62篇
外科学   233篇
综合类   732篇
预防医学   240篇
眼科学   24篇
药学   370篇
中国医学   294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目的 调查浙江省慈溪市农村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现状及影响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因素.方法 对1 289例农村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现状及影响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药物治疗依从性好的患者1 065例(82.62%),差的患者224例(17.38%);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糖尿病家族史、慢性并发症、治疗期间的消极情绪、家人提醒患者用药、家人关注患者治疗、家人提供经济支持、用药种数、每天用药次数、使用胰岛素、谁取药、平均每次取药时间、复诊间隔时间、对治疗的满意程度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影响本市农村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依从性好组与差组的毛细血管空腹血糖分别为(7.39±2.15)mmol/L、(8.88±4.10)mmol/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影响本市农村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及药物因素,家庭、社区医护人员、社会可加大对上述影响因素的优化干预来提高农村糖尿病患者的药物依从性.  相似文献   
82.
目的 研究浙江省慈溪市职业性手外伤的流行病学状况.方法 对2010年10月至2014年8月20 000例浙江省慈溪市手外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内容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手外伤患者以外来务工男性20~40岁青年居多,主要从事机械制造(43.7%),工伤占84.1%,开放性损伤占94.8%,其中切割锯伤和压砸挤压伤最常见,两者占79.5%,手指损伤占71.6%,工伤患者中私营企业员工占85.5%.结论 为避免职业性手外伤,需要加强安全措施,优化工作环境和积极推进职工参加岗前培训.  相似文献   
83.
慢性泪囊炎是泪囊炎中最常见的,由于鼻泪管阻塞和鼻腔内的慢性炎症,泪液不能导入鼻腔内而积存于泪囊内,继发慢性阻塞性感染,造成黏膜增厚,产生黏液或脓性分泌物,长期溢泪影响学习、工作及生活.自1904年Toti创立鼻外泪囊鼻腔吻合术以来,一直被公认为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理想方法,但此手术有损伤内眦韧带致泪腺泵功能障碍和面部遗留瘢痕等缺点.随着鼻内镜外科技术的进步,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可同期处理鼻腔影响泪液引流的病变及面部无瘢痕等优势而受到重视.本院开展此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66例(68眼),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个体化健康教育对血透患者临床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长期血液透析患者1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透析治疗起始阶段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对照组采取常规临床基础护理措施。对比教育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血透患者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5.
目的了解褪色沙雷菌的临床感染特点及耐药现状,为临床治疗和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临床分离的300株褪色沙雷菌临床分布及其耐药谱变化,比较ICU与非ICU不同病区之间耐药性差异。结果 5年医院感染褪色沙雷菌的临床分离率逐年递增,从2008年的0.8%上升至2012年的5.3%;其主要分布在ICU、外科、内科、呼吸科,分别占44.7%、17.3%、16.0%、7.7%,标本来源以痰液最多占85.6%;褪色沙雷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曲松、亚胺培南及庆大霉素耐药性呈递增趋势(P<0.05),至2012年该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达24.7%、头孢曲松59.2%、亚胺培南24.3%、庆大霉素24.9%;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比较敏感,耐药率分别为1.2%、3.6%、5.9%;ICU褪色沙雷菌对复合制剂、头孢菌素及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ICU,而对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高于非ICU。结论褪色沙雷菌导致的感染呈增高趋势,且耐药率逐年升高,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和医院感染的扩散。  相似文献   
86.
目的分析延续护理干预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效果。方法将慈溪市人民医院医治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人数相等,两组患者均实行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方式,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应用延续护理干预。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经延续护理干预后,有10例病情加重,病情加重率为10.0%;对照组病情加重24例,加重率为2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通气后血气分析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SDS和SA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后SDS得分为(53.6±4.9)分,SAS得分为(51.5±5.7)分。研究组护理后SDS得分为(41.2±3.8)分,SAS得分为(37.2±7.3)分。研究组平均住院次数为(2.0±1.2)次、总花费为(869.2±21.1)元和生活质量满意度为(0.89±0.0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3±1.8)次、总花费(1 653.1±28.3)元和生活质量满意度(0.68±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SDS得分和SAS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护理干预在COPD患者治疗中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对保证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显著改善患者治疗效果,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护理措施,效果极佳。  相似文献   
87.
目的:了解多参数监护仪电气安全的基本情况,发现多参数监护仪电气安全存在的问题,做出相应措施,及时消除多参数监护仪电气安全隐患.方法:对多参数监护进行电气安全检测.结果:及时消除多参数监护仪电气安全隐患.结论:定期对多参数监护仪进行电气安全检测可有效地防止多参数监护仪电气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88.
血清C-反应蛋白(CRP)是Tilleta和Francis于1930年在急性肺炎病人中首先发现的,是迄今为止反映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主要的,最敏感的指标之一,人体CRP主要在IL-6、IL-1、TNF-α介导下由肝脏产生,在炎症发生后6~8h和即升高,48h达高峰,它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组成部分,具有免疫调节功能,诱导单核细胞表达组织因子,启动凝血过程,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89.
参附注射液对大鼠心肺复苏后早期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大鼠心肺复苏后早期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常规对照组、参附治疗组,采用琥珀酰胆碱窒息合并冰氯化钾致大鼠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模型,复苏后6h取标本,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呼吸心跳骤停大鼠心肺复苏CPR)后6h血清TNF-α、IL-1β、血浆可溶性ICAM-1和MDA含量较假手术组升高,但参附治疗组较常规对照组低。结论大鼠CPR后早期存在全身炎症反应,参附注射液能减轻CPR后全身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新型镇静镇痛评分的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和躁动镇静评分(RASS)在重症监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ICU需行机械通气治疗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根据CPOT和RASS指导镇痛镇静治疗,对照组根据护士主观判断进行镇痛镇静。记录两组患者使用镇痛镇静药物前、使用药物1、6、12小时的生命体征指标;同时记录患者所需镇痛次数、非计划性拔管、人机对抗、低血压及28天病死率;当患者意识清醒且转出ICU后,对护士及患者镇痛镇静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在镇痛次数、护士及患者满意度、非计划性拔管、人机对抗、低血压和使用镇痛镇静药物剂量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8天病死率和镇静镇痛前后生命体征比较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POT与RASS在达到预期镇痛镇静的目标下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这两种评估工具是目前危重症患者镇痛镇静评估的可靠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