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大鼠动-静脉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模型是否能模拟临床体外循环造成的特征性炎性反应和器官损伤。方法 SD大鼠麻醉,右颈总动脉、左股静脉插管建立循环通路后随机分为2组:ECC组大鼠采用右颈总动脉-左股静脉转流2h,观察2h;Sham组大鼠插管后仅进行血液稀释而不行旁路循环,观察4h。实验结束后取标本测定血常规、血浆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动脉血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性因子和肺组织含水量;并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另取肺组织做HE染色。结果 ECC后2h,ECC组大鼠仍能保持正常红细胞数量,而白细胞数量、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水平、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均高于Sham组(P<0.05)。肺损伤指标显示:ECC组动物肺氧合指数低于300 mmHg(1mmHg=0.1333kPa),并低于Sham组(P<0.05),达到临床急性肺损伤诊断标准;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内TNF-α、肺水含量均高于Sham组(P<0.05),肺组织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膜明显增厚。结论经右颈总动脉、左股静脉插管能成功建立大鼠ECC模型,该模型影响因素单一,成功率高,仅转流2h即能诱导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和炎性相关急性肺损伤,因此适于研究ECC炎性反应对组织器官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
目前在心脏外科手术精准治疗中仍然存在部分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体外循环作为手术精准治疗的关键因素之一,仍有许多核心环节依赖体外循环医生和外科医生的经验结合主观因素来对体外循环的状况进行判断,缺乏精确的数据反馈。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和手术难度的提高,体外循环过程中细节的精准反馈将为手术成功率的提高以及高难度手术的开展提供支持。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中的关键性难点,除了需要殷实的医学背景外,通常还需要多个学科领域的密切合作。组建涵盖医疗、信息、软件等行业相关专业人士的多学科合作团队,能为这些难点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本文以医学与电子信息联合团队在心脏外科手术精准治疗中的几项专利作为示范,探讨了在心脏外科手术精准治疗领域中如何发现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分享了申请发明专利的经验。 相似文献
53.
目的 2019年9月—2020年1月,研究分析3D打印技术结合PBL教学法在心脏外科本科教学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临床本科学生共16组(207人)作为研究分析对象,使用随机区组法将16组学生分为观察组(8组,103人)、对照组(8组,104人),对照组学生通过常规教具联合PBL教学法进行教学,观察组学生通过3D打印技术结合PBL教学法进行教学,对比两组学生考核成绩以及教学效果.结果 在学生考核成绩方面,观察组学生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P<0.05);在学习积极性、理论知识理解、学习能力培养、外科操作能力以及临床思维能力方面,观察组学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心脏外科本科教学中,应用3D打印技术结合PBL教学法具有显著教学效果,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对心外科疾病知识的理解以及提升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54.
目的 2019年9月—2020年1月,研究分析3D打印技术结合PBL教学法在心脏外科本科教学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临床本科学生共16组(207人)作为研究分析对象,使用随机区组法将16组学生分为观察组(8组,103人)、对照组(8组,104人),对照组学生通过常规教具联合PBL教学法进行教学,观察组学生通过3D打印技术结合PBL教学法进行教学,对比两组学生考核成绩以及教学效果.结果 在学生考核成绩方面,观察组学生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P<0.05);在学习积极性、理论知识理解、学习能力培养、外科操作能力以及临床思维能力方面,观察组学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心脏外科本科教学中,应用3D打印技术结合PBL教学法具有显著教学效果,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对心外科疾病知识的理解以及提升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55.
56.
57.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段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液中炎症介质浓度变化规律,并在炎症反应变化基础上初步探讨主动脉夹层的病程分期。方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收治主动脉夹层患者46例,其中男33例、女13例,年龄22~77(53.2±13.6)岁,分别于出现首发症状到12h(0~12h,记为T1)、12~24h(T2)、24~48h(T3,1~2d)、48~96h(T4,2~4d)、96~168h(T5,4~7d)、168~336h(T6,7~14d)、336~720h(T7,14~30d)、720~1440h(T8,30~60d)和〉1440h(T9,〉60d)9个时间段采集患者血液样本,检测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a,TNF-a)、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 eprotein,CRP)、内毒素(endotoxin,ET)、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和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t)炎症介质浓度,分析总结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炎症反应变化规律。结果14d以内(T1~T6)患者血液样本中各炎症介质水平均明显增高,14~60d(T7~T8)各炎症介质水平明显下降,〉60d(T9)各炎症介质回归正常水平。ET和TNF-α的峰值均出现在T1时间段,分别为(263.42±29.98)pg/ml和(86.75±18.83)pg/ml;IL一6的峰值出现在T2时间段,为(95.70±22.64)pg/ml;CRP的峰值出现在T5时间段,为(123.74±54.78)mg/L;WBC和Neut没有明显的峰值。结论基于炎症反应变化程度,主动脉夹层病程具备急性期(≤14d)、亚急性期(14~60d)及慢性期(〉60d)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58.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而目前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仍有限。研究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在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心房颤动的发生。抑制HDAC可通过对心房重构的调控达到上游治疗的目的,成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本文就HDAC与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经胸封堵杂交手术治疗婴幼儿肌部室间隔缺损(MV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华西医院2009~2012年行经胸封堵杂交手术治疗MVSD 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1个月至7岁,中位年龄3.9岁。包括单发MVSD 10例,多发MVSD 12例,合并其他心内畸形6例,外科术后残余MVSD 7例。结果 35例患儿术后即刻MVSD封堵成功28例(80.0%),7例(20.0%)残留少量分流,植入封堵器直径中位数5 mm,其中19例患者避免了体外循环。围手术期死亡2例(5.7%),均因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所致心功能不全导致。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患儿全部生存,31例(93.9%)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仅2例(6.1%)存在少量心尖部残余分流。结论经胸封堵杂交技术治疗婴幼儿MVSD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低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