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8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7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223篇
内科学   31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209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23篇
  3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索肝硬化肠道细菌移位(BT)大鼠多脏器TNF-α的变化及其与组织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实验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BT阴性组(BT-组)及BT阳性组(BT+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回肠、肝、肾、脑、外周血中TNF-α含量;HE染色评估组织损伤;探讨组织损伤评分与其相应组织及外周血TNF-α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在回肠、肝、脑、外周血中,BT+组的TNF-α均较BT-组显著升高(P0.05);其增高水平与相应组织的损伤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肝硬化BT所诱发的TNF-α水平升高在回肠、肝、脑组织的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为临床肝硬化发病机制探讨及防治BT相关并发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2.
目的:总结快速康复理念在双镜联合技术切除胃肠道间质瘤护理经验,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7月采用双镜联合技术切除胃肠间质瘤患者53例,按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实验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实验组在传统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快速康复理念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5.92±3.72) d,住院天数(9.10±4.79) d,住院费用(8291.42±5909.07)元,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80,10.23,7.56;P<0.05);实验组患者满意度(98.56±1.12)%,对照组(92.00±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59,P<0.05)。结论快速康复理念在双镜联合技术切除胃肠道间质瘤护理的应用是安全有效,正确细致的护理措施是患者手术获得成功、且身体早日康复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3.
目的:调查住院功能性肠病的发病情况,并与器质性肠病比较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及住院费用,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复习我院消化科1999年1月~2002年11月期间住院的以腹痛、腹胀、腹泻、便秘为主诉的病例,按罗马Ⅱ标准复验各种功能性肠病诊断,包括各种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腹胀、腹痛、腹泻、便秘,对比同期器质性肠病如肠结核、肠癌、炎症性肠病、肠血管畸形等病例,比较两大类疾病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及住院费用情况。结果:①病种比较:功  相似文献   
84.
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治疗缺乏特异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85.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体增生激活受体-γ(PPAR-γ)在结肠腺瘤及腺癌中的表达,初步探讨PPAR-γ在结肠肿瘤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测定结肠腺瘤及腺癌中PPAR-γ的表达。结果 PPAR-γ主要表达在细胞核中,腺瘤及腺癌患者PPAR-γ的表达均上升,并与分化趋势相反,分化越高,表达越低。结论 PPAR-γ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6.
重视研究肠道神经系统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炎(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主要涉及遗传,免疫异常,感染,环境和精神因素等多方面,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最近有多项研究表明在炎症性肠病中肠神经系统(entericnervous system,ENS)结构和功能表现异常,损害ENS可引发鼠类肠道出现腹泻,血便等肠炎的表现,均提FENS调控异常参与了的IBD发病,本文就目前炎症性肠病ENS调节异常的研究现状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87.
蓝程  唐承薇 《胃肠病学》2004,9(3):161-163
背景:已知胃肠多肽生长抑素(SST)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可调节肠黏膜肥大细胞(IMMC)的生物学活性。多数胃肠多肽对IMMC活性的调节作用可能与其受体途径有关。目的:探讨大鼠IMMC上是否有SST受体(SSTR)和VIP受体(VIPR)mRNA表达,确定SST和VIP调节IMMC活性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大鼠小肠IMMC,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IMMC上SSTR-1、SSTR-3和VIPR-1、VIPR-2mRNA的表达。结果:大鼠IMMC上有SSTR-1和VIPR-2 mRNA表达,其电泳条带分别位于1183bp和494bp,但无SSTR-3和VIPR-1mRNA表达。结论:大鼠IMMC可表达SSTR-1和VIPR-2基因,SST和VIP对IMMC活性的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其相应受体SSTR-1和VIPR-2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88.
目的 评价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 )是否能降低结直肠息肉发生的危险性 ,以及长期使用这些药物的安全性。方法 应用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系统评价方法对全世界关于NSAIDs与安慰剂或空白对照比较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共有 8篇随机临床对照试验被纳入评价。分析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可以预防结直肠腺瘤的发生 (P =0 0 0 3 ) ,但没有证据支持长期使用苏林酸和塞来昔布可以减少结直肠腺瘤发生的危险性 (P >0 0 5) ,也无证据证明结直肠腺瘤预防与NSAIDs的剂量有关。无论使用阿司匹林还是安慰剂 ,结直肠癌发生的机会相似 (P =0 8)。未发现NSAIDs和安慰剂组间不良反应有差异。结论 在结直肠腺瘤或结直肠癌术后的患者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减少腺瘤的发生 ;目前尚无常规剂量阿司匹林可减少结直肠癌发生的证据 ,也无长期使用苏林酸和塞来昔布可减少结直肠腺瘤发生危险性的证据  相似文献   
89.
背景:白细胞介素(IL)鄄18是一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对多种免疫反应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目的:观察IL鄄18对单个核细胞产生1型辅助性T细胞(Th1)细胞因子干扰素(IFN)鄄γ和IL鄄2的影响,及其对细胞内核因子(NF)鄄κB活化的影响,以揭示IL鄄18对单个核细胞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IL鄄18或IL鄄18 IL鄄12刺激小鼠脾单个核细胞(SMC),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鄄PCR)检测IFN鄄γ和IL鄄2mRNA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IFN鄄γ和IL鄄2蛋白浓度,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EMSA)检测NF鄄κB的活化。结果:IL鄄18刺激后,SMC培养上清液中的IFN鄄γ蛋白浓度随IL鄄18浓度的增高而相应增高;100ng/mlIL鄄18与不同浓度的IL鄄12共刺激后,IFN鄄γ蛋白浓度随IL鄄12浓度的增高而相应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各刺激组的IL鄄2蛋白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改变(P>0.05)。IL鄄18或IL鄄18 IL鄄12刺激后,SMC中NF鄄κB活化。结论:IL鄄18可单独或与IL鄄12协同诱导单个核细胞分泌Th1细胞因子IFN鄄γ,NF鄄κB活化参与了这一过程的信号转导。  相似文献   
90.
长期乙醇摄入导致胰腺腺泡细胞退行性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长期摄入乙醇对胰腺腺泡细胞结构和外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只Wistar大鼠平均分为乙醇组和对照组,乙醇组饲以25%乙醇6个月,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胰腺腺泡细胞结构变化,用比色法检测胰腺组织匀浆淀粉酶和脂肪酶,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用免疫组化检测COX2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乙醇组腺泡细胞中出现较多空泡,腺泡细胞内脂滴增加,酶原颗粒减少,髓样结构形成。乙醇组胰腺组织匀浆淀粉酶、脂肪酶分别为(2807.26±50.10)U/G组织、(3650.00±80.18)U/G组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乙醇组胰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COX2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乙醇摄入可导致大鼠胰腺腺泡细胞退行性改变及外分泌功能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