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8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103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90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490篇
内科学   162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55篇
特种医学   751篇
外科学   111篇
综合类   270篇
预防医学   118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08篇
  2篇
中国医学   59篇
肿瘤学   366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脐血CD34+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T淋巴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利用人造血干/祖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T淋巴细胞的方法,为研究T细胞生物学特性及细胞免疫提供技术平台。方法:MACS方法分离人脐带CD34^ 细胞接种到人胎儿胸腺基质单层细胞上,IMDM液体培养基含20%人AB血清并加入FL、IL-12、IL-7和IL-2细胞因子组合,于培养7、14、21、28、35、42天取非贴壁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表型进行检测,并进行细胞形态学分析。结果:2周后,CD4^ CD8^ 非成熟T淋巴细胞占细胞总数的0.3%-13.3%,4-5周CD4^ CD8^ T淋巴细胞达到高峰占16.6%-26.5%,且CD3^ CD4^ CD8^ 和CD3^ CD4^-CD8^ T淋巴细胞逐渐增多,6周后达26.5%~64.9%和11.6%-38.9%。培养成熟的T淋巴细胞经PHA IL-2刺激后瑞氏染色鉴定可见大原始淋巴细胞存在。结论:利用人脐血CD34^ 在体外人胎儿胸腺基质单层细胞上加FL、IL-12、IL-7和IL-2细胞因子组合条件下,可诱导分化出T淋巴细胞,并且培养的T细胞对有丝分裂素刺激有增殖反应。  相似文献   
42.
含有 PR/ SET结构域的基因 ,在多种肿瘤中都可见其缺失 ,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家族。目前发现含有该结构域的基因具有抑癌基因作用 ,而缺失该结构域的基因具有癌基因的作用 ,即该基因家族有特殊的“阴阳”作用机制。此外含有 PR/ SET结构域的基因可以引起细胞 G2 / M期阻滞和细胞凋亡 ,在调节细胞生长、限制肿瘤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3.
主要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组连锁基因区,包含Ⅰ、Ⅱ、Ⅲ类分子。多数肿瘤特异CTL反应受Ⅰ类抗原限制。体内、外实验证实肿瘤细胞Ⅰ类抗原表达低下,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监督作用,易生长及转移。肿瘤治疗关键在于使肿瘤细胞易于表达、或增强免疫系统有效识别肿瘤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程中脾脏树突状细胞(DC)变化对炎症因子的影响与作用。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酵母多糖的方法复制小鼠MODS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和MODS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脾脏DC免疫表型,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脾脏中促炎因子IL-1β与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计量观察DC与炎症因子在病程中的变化并做相关分析。结果伤后6h组,脾脏中CD11c^+/MHC-Ⅱ’DC数目与IL-18’细胞数目均明显增多,至24h组达峰值。自48h组,CD11c^+/MHC-Ⅱ’DC与IL-1β’细胞含量开始下降,在6天组和10~12天组降至正常组或低于正常组含量;而同时CD11c^+/MHC-Ⅱ^-DC和IL-10阳性细胞含量则相对增多,至10~12天组阳性细胞含量显著升高达到峰值。结论DC的活性在MODS病程早期与IL-1β表达呈正相关性,在病程晚期与IL-10表达呈负相关,提示脾脏DC活性变化与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均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究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8在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变化和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了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48例)、正常健康人(30例)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对移植后发生或未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及发生或未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进行了比较,并对预后也进行比较.结果:急、慢性GVHD组与未发生急、慢性GVHD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及IL-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除未发生cGVHD组的TNF-α浓度低外);急、慢性GVHD组与未发生急、慢性GVHD组比血清TNF-α、IL-6及IL-8水平均升高(P<0.05);移植后死亡组生存时间≤6月及>6月(除>6月的IL-8水平外)各组TNF、IL-6与IL-8水平均高于同期的存活组(P<0.05).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动态监测TNF、IL-6、IL-8水平变化有助于对发生aGVHD 或cGVHD的可能提供另一种检测方法,并对判断愈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我国部分省份(地区)汉族人群HLA-I类经典基因座位HLA-A、HLA-B、HLA-Cw位点的群体遗传学特点及其基因频率分布的地区差异。方法选取1014例无关汉族拟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患者及其健康家系供者的血液样本,提取基因组DNA后,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P)分型技术进行HLA-A、HLA-B、HLA-Cw位点基因分型,分析不同地区汉族人群及不同种族间的基因频率分布特征。基于文献报道的我国不同地区汉族人群及不同种族的HLA-I类基因频率资料,计算种群间遗传距离(D),比较不同地区汉族人群及不同种族间遗传距离差异。结果Hard-Weinberg吻合度检验表明,本研究抽样群体适于进行遗传学统计分析。HLA-A位点共检测出14种基因型,最常见的是A^*02(0.330)、A^*11(0.240)、A^*24(0.155)、A^*33(0.075);HLA-B位点共检测出27种基因型,最常见的是B^*13(0.134)、B^*15(0.143)、B^*40(0.133)、B^*46(0.102);HLA-Cw位点共检测出13种基因型,最常见的是Cw^*01(0.157)、Cw^*03(0.247)、Cw^*07(0.181)、Cw^*08(0.106)。群体汉族与其他人种间HLA-A、HLA-B基因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兰州汉族人群仅同南方汉族、湖南、山东、江苏、台湾汉族人群间HLA-A、HLA-B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地区汉族人群间HLA-A、HLA-B基因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地区汉族人群间平均遗传距离D=0.164,辽宁和北方汉族人群间遗传距离(D=0.064)最小,江苏与湖南汉族人群间遗传距离(D=0.299)最大;不同地区汉族人群间遗传距离普遍小于种族间遗传距离。结论我国不同地区汉族人群HLA-I类基因频率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但其差异要明显小于世界不同人种间的分布差异。我国汉族人群所特有的HLA-I类基因频率分布格局资料对区域性疾?  相似文献   
47.
目的伦那创复用机和伦那莲消毒液在透析器的复用中进行了数据指标的观察,为低通量透析器的复用提供了客观依据.方法透析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血中的尿素氮(BUN)和肌酐(Scr)浓度,计算透析器的排出率.首次和末次使用的容量比较.结果经536次复用后的透析器无破膜、热原反应和过敏反应.BUN、Scr排出率q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透析器首次和末次使用的容量比较t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选择一种较好的消毒处理程序,透析器的效果是可以保证的.  相似文献   
48.
本文报告32例按FAB分类法诊断的急性白血病(其中急淋13例、急非淋19例)的免疫分型结果。白血病细胞的免疫分型采用单克隆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凡荧光细胞大于20%者为阳性(+),11~19%者为可疑(±),少于10%者为阴性(-)。所采用白细胞单克隆抗体见附表。急淋13例中有10例(76.9%),急非淋19例中有17例(89.5%)的免疫分型与FAB  相似文献   
49.
 目的确定替硝唑结肠释放片在人体内释药部位。方法以氧化钐为标记物,利用γ-闪烁扫描技术对替硝唑结肠释放片在人体内的释药部位进行跟踪监测。结果替硝唑结肠释放片在2名志愿者胃肠道内的崩解部位均为升结肠,药片崩解时间为7~8 h。结论替硝唑结肠释放片在人体胃肠道内具有结肠定位释药效果,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50.
拓扑替康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拓扑替康 (topotecan ,TPT)是新的喜树碱衍生物。TPT是DNA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 1996年FDA批准治疗小细胞肺癌 (SCLC)和卵巢癌(OVC)。临床试验表明 ,TPT与顺铂和紫杉醇无交叉耐药性。TPT单药治疗SCLC的效果与目前的一线治疗方案相当。TPT单药治疗OVC的效果相同或好于紫杉醇 ,TPT单药或结合治疗作为一线药物 ,治疗SCLC和OVC进行了很多研究并得到肯定的结果。TPT是少有的能进入血脑屏障的药物之一 ,口服TPT与静脉注射效果相同 ,但有低的骨髓抑制毒性。TPT单药或结合治疗也对白血病、非何杰金病、骨髓异常增生症、选择性胰腺癌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