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95例ACS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性休克的高危患者并分为两组, 50例患者PCI前24 h内进行IABP治疗(IABP+PCI组), 45例直接PCI(PCI组)。在入院及PCI术后第5天分别检测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入院时及出院后4周心脏彩超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治疗前两组收缩压均偏低,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IABP+PCI组血压较PCI组血压明显升高(P<0.05);同时IABP+PCI组病死率有所下降(P<0.05), 住院天数减少 (P<0.05)。两组治疗前的血浆NT-proBNP 和 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IABP+PCI组血浆NT-proBNP 和 hs-CRP水平较PCI组明显下降(P<0.05), LVEF明显提高(P<0.05)。结论 IABP辅助PCI治疗高危ACS患者,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血流动力学, 并使住院天数和短期病死率有所下降, 同时降低了血浆NT-proBNP 和 hs-CRP水平, 提高了LVEF。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IABP)辅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5例ACS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性休克的高危患者并分为两组,50例患者PCI前24 h内进行IABP治疗(IABP+PCI组),45例直接PCI(PCI组)。在入院及PCI术后第5天分别检测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水平;入院时及出院后4周心脏彩超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治疗前两组收缩压均偏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ABP+PCI组血压较PCI组血压明显升高(P<0.05);同时IABP+PCI组病死率有所下降(P<0.05),住院天数减少(P<0.05)。两组治疗前的血浆NT-proBNP和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ABP+PCI组血浆NT-proBNP 和 hs-CRP水平较PCI组明显下降(P<0.05),LVEF明显提高(P<0.05)。结论 IABP辅助PCI治疗高危ACS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血流动力学,并使住院天数和短期病死率有所下降,同时降低了血浆NT-proBNP 和 hs-CRP水平,提高了LVEF。  相似文献   
3.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可降低病死率并可改善心功能,已为大规模临床试验所证实.1997年1月~2000年1月,笔者对46例AMI患者采取院前尿激酶(urokinase,UK)静脉溶栓,且以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有效地缩短溶栓治疗距AMI发生时间,简化治疗方案,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PCI术后血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和心功能的影响,探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ACS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ACS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试验组42例,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药物的基础上于围术期持续微量泵入盐酸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NT-pro BNP水平和超声心动图改变。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NT-pro BN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试验组下降更显著(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心功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能够明显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全血NT-pro BNP水平,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加噻氯匹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所示心肌缺血改善情况.结果:低分子肝素加噻氯匹啶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间隔时间延长,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移恢复明显,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总时间缩短,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结论:低分子量肝素加噻氯匹啶较单用阿司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更有效,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汝奎  武冰琳  姚鹏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1,25(18):116-119,132
目的 分析血浆容量(PV)预测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SHF)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择慢性SHF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 40%] 1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PV[(100-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g/L)]水平分为Q1组(<3.41)52例、Q2组(≥3.41~<4.38)55例和Q3组(≥4.38)53例,随访记录全因死亡事件.结果 Q1组、Q2组、Q3组患者年龄、N末端B型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肌酐水平、红细胞压积呈升高趋势,收缩压和舒张压、血红蛋白水平呈降低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截至2021年4月,共45例全因死亡(28.1%),其中Q1组7例(13.5%)、Q2组13例(23.6%)和Q3组25例(47.2%),全因死亡率呈逐渐增加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V和ln(NT-proBNP)升高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PV、In (NT-proBNP)以及联合诊断预测全因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3、0.692和0.841 (P <0.05).结论 慢性SHF患者PV升高对预测短期全因死亡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望成为指导临床早期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戴志江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8):939-940,943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并发快速心房颤动(A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8例ACS伴新近发生快速AF的患者,先静脉注射胺碘酮150 mg,随后以0.5~1.0 mg/min静脉滴注维持0.5~24 h,观察治疗后30 min、2 h、24 h时AF转复、心室率控制、血压变化、心功能与复律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36例AF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75.0%;用药后心室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收缩压变化不明显(P>0.05),但用药后不同时间的舒张压均低于用药前(P<0.01).心功能Ⅰ、Ⅱ级的ACS患者复律率(82.9%)高于心功能Ⅲ、Ⅳ级组复律率(46.2%)(P<0.05).出现窦性心动过缓5例(10.4%),减量或停药后恢复正常;血压偏低4例(8.3%),予多巴胺升压后恢复正常.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对ACS并发快速AF转复率较高,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8.
王红梅 《淮海医药》2013,31(5):399-400
目的分析比较胺碘酮和稳心颗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2009年1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7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温水冲服稳心颗粒,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盐酸胺碘酮片。观察对比2种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期间心绞痛发生次数、平均24 h内心肌缺血次数少于对照组,且累积硝酸甘油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497、-9.791、-7.836,P值均小于0.05);观察组疗程以及随访期间室性早搏、室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4.145、5.029,P值均小于0.05);观察组患者疗程以及随访期间部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4.547、3.934,P<0.05)。结论相比于胺碘酮,稳心颗粒可以显著降低患者心绞痛和部分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疗效优于常用药物胺碘酮,不良反应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