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不同剂量非离子型对比剂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冠状动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500例,其中男性280例,女性220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5.0岁。单纯冠状动脉造影280例,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220例。根据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的剂量随机分为3组:低剂量组(<100 mL)180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80例,平均年龄60.2岁;中剂量组(100~200 mL)200例,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平均年龄65.6岁;高剂量组(>200 mL)120例,男性70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66.9岁。分别检测各组对比剂应用前及应用后8、12、24、48、72 h反映肾功能情况的血清肌酐(SCr)、胱抑素C(Cys C),比较每组内和组间不同时间段的SCr、Cys C。结果低剂量组中,SCr仅在对比剂应用后48 h升高,而Cys C仅在对比剂应用后24 h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段均与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血SCr、Cys C在各个时间段升高幅度明显增加(P<0.05),而高剂量组比中剂量组SCr、Cys C在各个时间段进一步升高(P<0.05),并且随着对比剂应用剂量的增加,如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其SCr、Cys C升高的程度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恢复速度明显变慢,部分患者对比剂应用72 h后仍未恢复到基线水平,并且较基线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应用非离子型对比剂对肾功能的损害与对比剂剂量明显相关,低剂量(<100 mL)对肾功能影响小且恢复快,而中剂量(100~200 mL)和高剂量(>200 mL)随着剂量的增加其对肾功能的影响越大,且恢复越慢,部分患者由对比剂造成的肾功能损害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2.
窦性心率震荡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窦性心率震荡指标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患者危险分层中的作用。方法:对63例确诊为UAP的患者(UAP组)和49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其窦性心率震荡(HRT)指标;根据GRACE评分UAP患者被进一步分为UAP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比较各分组间HRT指标的差异和HRT异常的发生率。结果:UAP组震荡初始(TO)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30±1.53)%∶(0.08±1.79)%,P〈0.01];震荡斜率(TS)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90±0.56)∶(4.22±3.77),P=0.001]。UAP组不同危险分层亚组中,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有TO增大、TS减小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高危组TO则显著增大[(0.55±1.61)%∶(2.05±1.21)%,P〈0.01]、TS显著减小[(2.20±0.59)∶(1.71±0.44),P〈0.01]。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HRT2异常率有升高的趋势,差异无显著性(x2=2.385,P=0.063),高危组HRT2异常率显著升高(x2=9.227,P=0.01)。结论:结果提示窦性心率震荡指标可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高危分层的一项新的心电学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衰弱的发生情况及衰弱状态与双重任务行走步态特征的关系。方法方便抽取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89例,采用Fried衰弱表型量表评估其衰弱情况,便携式步态分析仪采集双重任务行走状态下的步态参数。结果 189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无衰弱、衰弱前期、衰弱分别为30.69%、51.32%、17.99%;与非衰弱患者比较,衰弱前期及衰弱患者步速减慢、步频及步长减少、跨步时间延长(均P0.05);步速、步频及步长与衰弱程度呈负相关,跨步时间与衰弱程度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衰弱发生率较高,衰弱患者的步态性能恶化较衰弱前期及无衰弱者更加明显,应关注衰弱患者的步态参数,避免出现跌倒等更严重的结局。  相似文献   
4.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R-R长间期的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静  程立顺  施有为  张良洁  李从圣 《安徽医药》2008,12(12):1186-1187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患者R-R长间期的发作规律,探讨老年心房颤动伴R-R长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96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动态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6患者共发生大于1.5 s长间期共15 456次,23:00时至凌晨05:00时出现次数最多,11:00时至14:00时次之,最长R-R间隔为4.21 s,发生在02:16分;均合并其他心律失常,以期前收缩、ST-T改变及交界性逸搏多见;患者记录中均无明显自觉症状。结论老年心房颤动伴R-R长间期多发生在睡眠状态,可能与睡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关,绝大多数并非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症状至首次医疗接触(S2F)时间的延迟因素及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术短期临床疗效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36例行PPCI术的STEM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S2F时间的差异分为A组(≤2 h组,n=47)、B组(>2 h组,n=89).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知情同意时间、入门至导丝通过(D2W)时间、总缺血时间、D2W时间达标率和住院死亡率情况,分析S2F时间延迟的危险因素.结果 B组患者的知情同意时间、D2W时间、总缺血时间均长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D2W达标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文化程度、就诊方式、医保类型和不同发病时段是STEMI患者S2F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患者术中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高敏肌钙蛋白T、N端脑钠肽前体和住院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缩短就诊延误和总缺血时间,减少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可改善STEMI患者行PPCI术的短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患者基线尿白蛋白/尿肌酐(urine 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UACR)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对出院后3个月心力衰竭住院(hospitalization for heart failure,HHF)事件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227例HFpEF患者,根据出院3个月内再发HHF事件情况,将患者分为事件组(n=48)及对照组(n=162),检测基线UACR与NT-proBNP,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按照尿白蛋白排泄水平将患者分成正常白蛋白尿组(n=102)、微量白蛋白尿组(n=86)和大量白蛋白尿组(n=22),比较3组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FpEF患者短期HHF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事件组年龄、收缩压、UACR、NT-proBNP的基线水平较高,血钠与左室射血分数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白蛋白尿组的NYHA分级,血肌酐、血钠、NT-proBNP水平及HF再入院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与正常白蛋白尿组相比,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的肌酐、NT-proBNP水平和HF再入院率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ACR与收缩压、舒张压、NYHA分级、血肌酐、血尿酸呈正相关,与血钠、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UACR与NT-proBNP是HFpEF患者出院后3个月复发HHF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UACR、NT-proBNP及联合预测短期HHF再发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8、0.757、0.857、0.868。结论 UACR与NT-proBNP是HFpEF患者3个月再次发生HHF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