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16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自体植骨与人工异体植骨在手术治疗跟骨骨折中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至2013年收治的90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植骨方式不同分成自体植骨组和人工异体植骨组,每组各45例,比较两组术后一般情况、Böhler角、Gissane角、跟骨水平全长、丘部总高、轴长和体宽,评价患者总恢复情况。结果 自体植骨组在切口干燥时间和愈合时间均小于人工异体植骨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4 h引流量,自体植骨组明显小于人工异体植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25,P=0.036)。对90例患者进行了12~18个月的随访,对患者手术前、术后第1天、第4个月和第8个月的Böhler角、Gissane角、轴长、体宽、丘部总高和水平全长进行测量,发现两组患者在这5个指标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öhler角、Gissane角和丘部总高与治疗前相比具有较大改善(P<0.05),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均大于95%。自体植骨组有1例患者切口流出淡黄色液体,并延迟愈合,1例腓肠皮神经损伤;人工异体植骨组2 例切口流出淡黄色液体,延迟愈合,2例皮肤坏死,1例腓骨长短肌腱滑脱。结论 自体植骨与人工异体植骨在手术治疗跟骨骨折中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改良设计股骨带锁髓内钉钉尾扩孔器,降低股骨髓内钉内固定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医源性损伤。方法本课题组于2007年逐步改进股骨带锁髓内钉钉尾扩孔器的设计,于2008年申请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间用于治疗股骨干骨折21例,平均随访16个月。结果术中应用获得专利的带有限深套管的髓内钉钉尾扩孔器,所有21例手术都顺利完成,手术时间缩短至45~55min,平均为48min。随访5~22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术后患者均达到临床愈合,骨折愈合时间最短4个月,最长7个月,平均6个月。无一例在术中及随访期间发生因钉尾扩孔不理想及髓内钉位置偏移而导致的术中医源性骨折、髓内钉钉插入困难、术后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结论通过新型股骨带锁髓内钉钉尾扩孔器装置的改良可以提高手术效率,使手术操作简便,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体植骨与人工异体植骨在手术治疗跟骨骨折中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至2013年收治的90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植骨方式不同分成自体植骨组和人工异体植骨组,每组各45例,比较两组术后一般情况、Böhler角、Gissane角、跟骨水平全长、丘部总高、轴长和体宽,评价患者总恢复情况。结果 自体植骨组在切口干燥时间和愈合时间均小于人工异体植骨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4 h引流量,自体植骨组明显小于人工异体植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25,P=0.036)。对90例患者进行了12~18个月的随访,对患者手术前、术后第1天、第4个月和第8个月的Böhler角、Gissane角、轴长、体宽、丘部总高和水平全长进行测量,发现两组患者在这5个指标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öhler角、Gissane角和丘部总高与治疗前相比具有较大改善(P<0.05),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均大于95%。自体植骨组有1例患者切口流出淡黄色液体,并延迟愈合,1例腓肠皮神经损伤;人工异体植骨组2 例切口流出淡黄色液体,延迟愈合,2例皮肤坏死,1例腓骨长短肌腱滑脱。结论 自体植骨与人工异体植骨在手术治疗跟骨骨折中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并探讨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DRF)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DRF患者96例,依据入院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接受手法复位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术后6周、骨折愈合时和1年的Cooney评分,术后6周和骨折愈合后桡骨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缩短等情况,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6周、骨折愈合时和1年的Cooney评分分别为(62.5±4.2)分、(85.7±5.6)分和(94.8±4.5)分,对照组为(56.4±4.5)分、(69.2±3.8)分和(94.2±4.6)分,观察组术后6周、骨折愈合时Coone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1年后两组评分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周和骨折愈合后桡骨掌倾角、尺偏角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桡骨缩短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7.1%(13/48),对照组为25.0%(12/48),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DRF患者,手术治疗可获得更好的早期复位和功能恢复,但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对老年患者远期功能恢复无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并探讨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DRF)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DRF患者96例,依据入院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接受手法复位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术后6周、骨折愈合时和1年的Cooney评分,术后6周和骨折愈合后桡骨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缩短等情况,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6周、骨折愈合时和1年的Cooney评分分别为(62.5±4.2)分、(85.7±5.6)分和(94.8±4.5)分,对照组为(56.4±4.5)分、(69.2±3.8)分和(94.2±4.6)分,观察组术后6周、骨折愈合时Coone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1年后两组评分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周和骨折愈合后桡骨掌倾角、尺偏角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桡骨缩短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7.1%(13/48),对照组为25.0%(12/48),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DRF患者,手术治疗可获得更好的早期复位和功能恢复,但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对老年患者远期功能恢复无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