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尤飞 《安徽医药》2016,37(12):1557-1560
目的 探讨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除术(PPV)治疗小梁切除术后滤泡相关眼内炎(BRE)临床效果,分析影响视力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到2013年7月安徽省立医院行PPV治疗11例小梁切除术后并发BRE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PPV临床效果,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BRE病程、滤泡渗漏、致病菌感染等可能影响PPV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经PPV治疗后视力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86,P=0.017),小梁切除术到BRE发病的平均时间为(7.42±2.31)年,BRE从发病到开始治疗的时间(PSITE)为(2.33±1.24)d,7例患者(64%)发生滤泡渗漏,细菌培养结果显示6例(55%)为强致病菌,强致病菌感染是影响手术效果因素(Z=-2.196,P=0.0337)。且强致病菌感染导致的低视力的患者数量较非强致病菌感染者多(P=0.0310)。结论 PPV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的BRE安全有效,强致病菌感染是影响PPV临床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老年病科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分析主要危险因素,探讨预防和控制感染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床旁调查和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老年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实查住院患者126例,实查率100%,医院感染现患率9.52%,例次现患率10.32%,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69.23%,其次为泌尿道感染,占30.77%。抗菌药物总使用率为25.40%,病原送检率56.26%。年龄、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长期卧床等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手术室内干置无菌持物钳使用时限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不同空气消毒方法手术室术中使用的干置无菌持物钳保持无菌状态时限。方法对使用的干置无菌持物钳及容器在1 h、2 h、3 h4、h时采样细菌培养,3 h4、h时室内空气采样细菌培养。结果不同空气消毒方法手术间使用的无菌持物钳及容器在打开第1小时和第2小时均无菌生长,合格率为100%。第3小时时间段,动态机消毒手术间和紫外线消毒手术间放置的无菌持物钳及容器存在污染,合格率分别为96.88%、93.75%,层流手术室使用的无菌持物钳及容器无污染,合格率为100%。第4小时三个空气消毒方法手术间均存在污染,合格率分别为:层流93.75%、动态机90.63%、紫外线87.50%。不同类型手术室空气培养,第3小时时间段细菌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4小时时间段细菌检测结果层流手术间与动态机消毒手术间、紫外线消毒手术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动态机消毒手术间和紫外线消毒手术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干置无菌持物钳层流手术间,应3 h更换一次,动态机和紫外线空气消毒手术间2 h更换一次。  相似文献   
4.
尤飞 《安徽医学》2016,37(12):1557-1560
目的 探讨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除术(PPV)治疗小梁切除术后滤泡相关眼内炎(BRE)临床效果,分析影响视力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到2013年7月安徽省立医院行PPV治疗11例小梁切除术后并发BRE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PPV临床效果,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BRE病程、滤泡渗漏、致病菌感染等可能影响PPV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经PPV治疗后视力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86,P=0.017),小梁切除术到BRE发病的平均时间为(7.42±2.31)年,BRE从发病到开始治疗的时间(PSITE)为(2.33±1.24)d,7例患者(64%)发生滤泡渗漏,细菌培养结果显示6例(55%)为强致病菌,强致病菌感染是影响手术效果因素(Z=-2.196,P=0.0337)。且强致病菌感染导致的低视力的患者数量较非强致病菌感染者多(P=0.0310)。结论 PPV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的BRE安全有效,强致病菌感染是影响PPV临床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期间并发真菌感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为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0年1月-2012年2月住院的88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期间并发真菌感染资料,对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真菌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学监测、真菌感染易感因素、抗真菌药物使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初治诱导化疗过程中发生真菌感染50例,感染率为56.8%,应用抗细菌药物治疗感染的同时加用抗真菌药物治疗30例,占34.1%;30例真菌感染患者中,拟诊患者24例,占80.0%,临床诊断6例患者,占20.0%,无确诊病例;常见的感染部位为肺部28例,占93.3%;老年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5 d,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 d等均是真菌感染发生的重要诱因;共送检20份痰标本,5例患者痰培养阳性,菌种分别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及曲霉菌属各2株,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株,痰培养阳性率为25.0%;抗真菌药物使用伏立康唑16例,单用卡泊芬净1例,单用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各2例、伏立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7例,3种药物联用2例,经积极抗感染治疗,26例患者好转后出院,但仍有4例患者因呼吸衰竭死亡.结论 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由于存在各种易感因素,诱导化疗期间极易发生感染,其中合并真菌感染发生率高,感染好发部位为呼吸道,一旦发生真菌感染,则病死率明显增加,病原学培养阳性率极低,需多次行血培养及痰培养以提高诊断率,应及早进行预防性治疗或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产肺炎克雷伯型碳青霉烯酶(KPC)肺炎克雷伯菌检测方法以及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可能的治疗药物.方法 选取K-B法证实的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36株纳入本研究,使用改良Hodge试验、Carba NP试验对菌株进行验证,随后采用PCR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并对电泳阳性条带进行基因测序鉴定.结果 K-B法药敏试验显示36株耐碳氢烯类肺炎克雷伯菌,随后行Hodge验证,33株(91.7%)是产KPC肺炎克雷伯菌,对碳氢烯类耐药而对替加环素及米诺环素仍然敏感.对Hodge试验阳性33株再行Carba NP试验确证,其中27株(87.9%)阳性,6株(12.1%)阴性;对Hodge试验阳性33株行PCR扩增及电泳实验,共有27株出现目标条带(340 bp)提示阳性,与Carba NP试验结果相一致.对出现目标条带的27株肺炎克雷伯菌再进行KPC-2耐药基因PCR扩增产物测序,均为KPC-2型耐药基因.结论 K-B法药敏试验加随后改良Hodge试验验证对于筛查、发现KPC肺炎克雷伯菌具有较高的符合度,为发现KPC肺炎克雷伯菌有效筛查方法.K-B法药敏试验证实对KPC肺炎克雷伯菌,替加环素等可能是有效治疗的药物之一.Hodge试验检测的KPC肺炎克雷伯菌,存在12.1%(6/33)的假阳性率.Carba NP 试验及PCR扩增检测一致性好,具有确证产KPC肺炎克雷伯菌作用.随后的测序研究结果表明检测出的KPC肺炎克雷伯菌均为KPC-2,该型是引起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酶烯酶耐药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