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肝泡型包虫病(HAE)病灶边缘区超声造影(CEUS)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34例(39个病灶)HAE患者,根据常规超声声像图表现分为浸润型、钙化型及液化型HAE,记录各型病灶中心区、边缘区及正常肝组织平均渡越时间(MTT)、达峰时间(TP)、峰值强度(PI)及曲线下面积(AUC)。对术后病灶组织行常规HE染色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边缘区MVD。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观察各型HAE病灶边缘区MVD与CEUS参数的相关性。结果39个HAE病灶中,浸润型16个、钙化型13个及液化型10个;不同类型病灶边缘区PI、TP、AUC及M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均为浸润型>钙化型>液化型(P均<0.05);病灶中心区及未受累肝组织的CEUS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种类型病灶边缘区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4.21,P<0.01),且浸润型>钙化型>液化型(P均<0.05)。液化型、钙化型、浸润型HAE病灶边缘区MVD值均与PI呈正相关(r=0.98、0.97、0.97,P均<0.01);与AUC亦呈正相关(r=0.38、0.43、0.29,P均<0.05),但相关系数r相对较低;与TP及MTT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CEUS定量参数能反映不同类型HAE病灶边缘区微循环及血流灌注情况;浸润型、钙化型、液化型HAE之间,病灶边缘区CEUS定量参数和MVD值均呈递减趋势,PI、AUC均与MVD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超声造影(CEUS)联合声辐射力脉冲(ARFI)弹性成像技术评价微波消融(MWA)治疗大鼠肝泡型棘球蚴病(HAE)效果的价值。方法 将40只HAE大鼠模型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10)。实验组予超声引导下MWA,对照组仅常规饲养。术前及术后1个月采用二维超声、CEUS和ARFI测量2组病灶最大径,以及实验组病灶边缘带平均灰阶比值与剪切波速度(SWV)。完成检测后处死大鼠,对组织切片行常规HE染色、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Masson染色,计数病灶边缘带微血管密度(MVD)及纤维化面积。结果 术后1个月,3种方法所测实验组病灶最大径均较术前缩小(P均<0.001),对照组病灶最大径均较入组时增大(P均<0.001);CEUS、ARFI所测病灶最大径均大于二维超声(P均<0.05),CEUS与ARF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个月实验组病灶边缘带平均灰阶比值低于术前,平均SWV高于术前(P均<0.001);病灶边缘带MVD低于而纤维化面积高于对照组(P均<0.001),MVD与病灶边缘带灰阶比值呈正相关(r=0.541,P=0.011),SWV与纤维化面积呈正相关(r=0.494,P=0.023)。结论 CEUS联合ARFI对评估MWA治疗大鼠HAE效果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背景复杂性肝包虫病具有多发、残腔大,继发胆汁瘘等特点,术后并发胆漏的防治重心应倾向于术中对胆漏点的清除.腹腔镜下术中若胆道系统给与注射肉眼可见的显影剂,有利于术者对胆漏点进行清除.目的分析复杂肝包虫病患者不同术式术后并发症探讨White test+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腹腔镜术式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9-01诊断纳入复杂肝包虫病并经手术治疗的患者43例,其中开腹组15例(A组),术前行ERCP+腔镜组14例(B组), White test+ERCP+腔镜组14例(C组),分析比较三组术后临床效果.结果行White test+ERCP+腔镜组术后短期残腔胆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 White test+ERCP+腔镜组及ERCP+腔镜组术后远期(3mo)胆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结论复杂肝包虫病患者行White test+ERCP+腔镜治疗术,可有效预防术后胆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定量参数对不典型乳腺癌和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不典型乳腺癌30例(不典型乳腺癌组)和纤维腺瘤32例(纤维腺瘤组)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DCE-MR检查,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血浆分数(Vp),比较两组各参数的统计学差异,并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不典型乳腺癌组Ktrans、Kep、Ve、Vp分别为(1.49±0.55)min-1、(0.70±0.02)min-1、0.78±0.19、0.26±0.13,纤维腺瘤组Ktrans、Kep、Ve、Vp分别为(0.64±0.23)min-1、(0.30±0.23)min-1、0.63±0.25、0.33±0.14;两组间Ktrans、Ve、Ke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V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Kep、Ve诊断不典型乳腺癌和纤维腺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0.88、0.68,敏感度为86.7%、86.7%、83.3%,特异度为93.7%、81.2%、46.9%。结论 DCE-MRI可准确评估病变的微循环,对纤维腺瘤和不典型乳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氧条件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组织中锌指样转录因子2(KLF2)、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的差异。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给予药物及高脂饲料以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结束后将两组大鼠放入低压氧舱建立急性低氧模型;处死大鼠后取主动脉组织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进行半定量比较KLF2、eNOS及GAPDH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给予造模组大鼠急性缺氧4h、8h干预后,与缺氧同时间组比较,KLF2、eNOS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造模组大鼠给予缺氧12h干预后,KLF2、eNOS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慢性缺氧及缺氧4h组(P〈0.05)。结论急性缺氧预刺激可以导致KLF2、eNOS基因mRNA表达量改变,急性缺氧条件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高原地区缺血性卒中呈逐年上升趋势,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 病因。高海拔地区低氧、低压的特殊生态环境,导致高原世居人群为了更好适应高原环境而发生血 红蛋白水平升高、肠道微生物生态性下降、交感神经兴奋等适应性改变,但也带来了血液黏稠度增 加、代谢障碍及血管受损的影响,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此外,高原人 群高脂、少蔬果等饮食习惯进一步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海地区残胃癌(GS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0月就诊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青海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的102例GS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02例GSC患者中,首次疾病为良性者20例(19.6%),首次疾病为恶性者82例(80.4%)。首次术后至GSC发生的时间间隔,首次疾病为良性者为204(108~481)个月,首次疾病为恶性者为38(5~204)个月,前者GSC均发生于首次术后60个月后,后者大多数(84.2%)发生于首次术后60个月以内,且两者在首次手术方式、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构成比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首次疾病为良性者GSC主要发生于非吻合口(60.0%),而首次疾病为恶性者主要发生于吻合口(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2例患者中,行根治性手术11例(10.8%),姑息性手术19例(18.6%),未手术72例(70.6%)。83例获随访1~50个月,全组GSC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为25.5%,患者的生存率与首次疾病的良、恶性无关(P=0.086),而与GSC的病理组织分型、有无合并症以及CEA、CA19-9水平有关(均P0.05)。结论:GSC的发生与首次手术方式及首次消化道重建方式有关,不同首次疾病性质患者GSC发生的间隔时间及发生部位不同;GSC预后差,GSC的病理组织分型、合并症及部分肿瘤标志物水平对GSC患者的预后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DNA甲基化和E-cadherin基因甲基化与胃癌关系的研究现状。方法:应用PubMed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系统,以“胃癌、DNA甲基化、Eu钙黏蛋白基因和CpG岛”等为关键词,检索1979-01-2013-05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2093篇,中文文献672篇。纳入标准:1)关键词包括胃癌及DNA甲基化;2)文中包括E-钙黏蛋白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剔除标准:1)非E-钙黏蛋白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2)关键词有E-钙黏蛋白但文中无甲基化描述。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文文献56篇,英文文献43篇,根据剔除标准剔除中文文献46篇,英文文献23篇,最后纳入分析30篇文献。结果:DNA甲基化在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功能紊乱在恶性肿瘤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E-cadherin基因能抑制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是胃肠道肿瘤E-cadherin基因失活的主要原因,可引起E-cadherin表达下降或缺失,与胃癌的发生、浸润、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结论:DNA甲基化和E-cadherin基因甲基化与胃癌的形成、浸润和转移等关系密切,但其要成为胃癌防治的靶点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卵泡液是由颗粒细胞、卵泡膜细胞等分泌物共同形成的,可作为卵母细胞生长发育的微环境或培养基。卵泡液中含有细胞、蛋白质、激素等物质,可以促进卵母细胞完成生长、发育、成熟等一系列生理活动。卵母细胞的质量是影响辅助生殖结局的关键因素,对提高临床妊娠率有重要价值。代谢组学分为靶向和非靶向分析技术,现如今通常利用磁共振成像、质谱检测技术等来检测卵泡液中的代谢物,包括葡萄糖、氨基酸、胆固醇,维生素等成份,进而评估与预测卵母细胞的发育和成熟。本文就卵泡液代谢组学预测卵母细胞发育潜能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是胃癌转移最常见形式.是影响胃癌预后及治疗策略的重要因素.本综述阐述目前与胃癌转移相关的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为胃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