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毒性病理学是一门综合了病理学和毒理学两门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有毒物质的潜在作用。准确诊断病变和报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继续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发挥关键作用。此外,毒性病理学评价必须结合其他相关数据进行,例如临床观察、体质量变化、临床病理学结果、以及代谢和药动学数据。简要介绍了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基本要素、组织病理学的特点、组织病理学诊断注意事项、病理学数据分析和报告病理学结果的要点,以期为中国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病理学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病理学数据分析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试验有害作用的判断非常重要,因其可为保护临床试验暴露于新化学实体或药物的受试者提供重要信息。毒性试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提供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形态学数据,帮助分析和确定有害作用和非有害作用及其剂量水平。参照美国毒性病理学会(STP)和欧洲毒性病理学会(ESTP)的推荐最佳实践或建议及其他相关文献,对有害作用的定义、区分有害作用与非有害作用的要素、有害作用数据沟通和使用来评估人类潜在风险等建议等进行简要概述分析,以期为我国非临床药物安全性评价毒性试验中有害作用判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药物非临床毒性试验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PNS)组织病理学评估分为4种情况:未知或预期无神经毒性的一般毒性试验、可能有躯体神经毒性的一般毒性试验、可能有自主神经病的一般毒性试验以及预期有神经毒性作用的专门神经毒性试验。美国毒性病理学会(Society of Toxicologic Pathology,STP)推荐最佳实践建议的目的是确保在药物非临床一般毒性试验和专门神经毒性试验的4种情况下,对PNS组织进行一致性、高效率取材、处理和评估。综述了PNS解剖的基本结构、PNS毒性试验情况分类及取材建议、PNS毒性试验不同情况下最佳实践建议、PNS神经病理学评估分析策略以及评估结果的记录,以期为我国药物非临床毒性试验中周围神经系统组织病理学评估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致癌试验的目的是考察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潜在致癌作用,从而评价其可能对人类的相关风险,是非临床药物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啮齿动物致癌试验的结果与人类安全性评估的相关性经常引起争议,可能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来探讨其作用方式,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对人类的潜在致癌性。当啮齿动物致癌试验出现阳性结果时,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毒性病理学研究探讨其作用机制,来评估与人类的相关性。简要介绍动物致癌试验结果与人类相关性的必要性、致癌试验基于作用方式与人类风险评估无关的肿瘤、致癌试验基于作用方式与人类风险评估可能无关的肿瘤,以期为我国非临床药物致癌试验的结果分析和药物评价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由多因素共同诱发的视网膜黄斑区改变,基因治疗可以显著改善AMD患者临床症状,减轻长期玻璃体内治疗相关的治疗负担,提高临床适应性。尽管已取得多项成果,但基因疗法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药物的临床试验仍处于研究阶段。通过整理近10年以来AMD的相关靶点治疗产品的药理研究与临床研究进展,并根据不同靶点或新载体进行分类,结合已取得的临床试验结果,评估基因治疗AMD的可行性与安全性,以期对于AMD相关靶点、治疗技术创新与载体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新西兰白兔眼组织中伏立康唑浓度的测定方法,并应用于玻璃体腔注射伏立康唑的眼组织分布研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兔眼组织中伏立康唑浓度。以甲苯磺丁脲为内标,色谱柱为Waters X-Bridge BEH C18(50 mm×2.1 mm,2.5 μm),流动相A:0.2%甲酸-水溶液;流动相B:0.2%甲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程序:0~0.30 min,30% B;0.30~1.81 min,30%→90% B;1.81~2.30 min,90% B;2.30~2.31 min,90%→30% B;2.31~2.60 min,30% B;体积流量为0.5 mL·min-1,柱温30℃,进样量1 μL。使用电喷雾离子源,以多重反应监测方式进行正离子扫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z 350.1→281.1(伏立康唑)、m/z 271.1→155.0(内标)。新西兰白兔按照体质量、性别随机区间分成5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无菌条件下,新西兰白兔眼部散瞳,im氯胺酮12 mg·kg-1、赛拉嗪3 mg·kg-1麻醉动物,玻璃体腔注入伏立康唑眼用注射剂,分别在行玻璃体腔注射术后的0.5、1.0、4.0、24.0、48.0 h,过量麻醉后放血处死试验兔。冰浴条件下分离兔眼组织(结膜、角膜、房水、虹膜、晶体、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巩膜),采用建立的HPLC-MS/MS测定各组织中伏立康唑浓度。结果 伏立康唑质量浓度在0.5~500.0 ng·mL-1,线性关系良好(R2>0.98),定量下限为0.5 ng·mL-1。批内精密度(RSD)和准确度(RE)均小于15%,伏立康唑各眼组织的提取回收率均大于85%;新西兰白兔单眼单次给予伏立康唑后,其主要在眼后段分布,且视网膜浓度相对玻璃体、脉络膜更高。结论 建立的伏立康唑测定方法分析时间短,能够快速检测眼组织中的药物,准确度和灵敏度高,适用于伏立康唑在眼组织的分布研究。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旨在开发用 125I-NaI标记外泌体的方法,并通过 γ 计数仪考察其在 Pan02 胰腺癌荷瘤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特征。方法 通过非放射性 NaI对用于治疗胰腺癌的工程化外泌体进行冷标记,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粒子跟踪分析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对标记前后外泌体进行表征。在此基础上采用Iodogen法进行外泌体的放射性 125I-NaI标记,分离纯化后测定 125I-NaI的标记率,Radio-HPLC法测定给药前后 125I-外泌体的放化纯度以考察其稳定性;将 125I-外泌体单次尾iv于Pan02胰腺癌荷瘤小鼠体内,分别于给药后2、6、24、72 h(每个时间点雌雄各3只)经CO2麻醉后心脏放血处死小鼠,取血清、主要组织器官及肿瘤,γ计数仪测量其放射性计数,计算各组织/血清在不同时间点的蛋白沉淀率;并计算在不同时间点的每克组织(或每毫升血清)放射性计数占总注入放射性计数的百分比(%ID·g-1或%ID·mL-1)。结果 外泌体表征的结果显示,标记前后的外泌体形态一致,均成圆形或茶托样结构;标记前外泌体粒径峰值为 113 nm,标记后外泌体粒径峰值为 122 nm,粒径大小主要分布在 50~200 nm;均表达其标志性蛋白 CD63及 TSG101,符合外泌体特征。125I-NaI标记外泌体的标记率为 27.82%,纯化后 HPLC法测得即时放化纯度为 100%,给药后放化纯度为(93.34±5.48)%。在小鼠尾 iv给药后 2 h,标记的外泌体主要分布在肝脏[(10.899 2±1.518 1)%ID·g-1]和脾脏[(2.566 4±0.799 8)%ID·g-1],肿瘤中为[(0.291 0±0.056 0)%ID·g-1],脑、心脏、脂肪和肌肉组织摄取较少;给药后72 h,肝脏中仍有较高摄取,肿瘤中仍有放射性分布。给药后 2~6 h各组织脏器的蛋白沉淀率较低,表明 125I-NaI标记外泌体稳定性有所降低。结论 外泌体可以进行 125I标记,而且标记同位素前后对外泌体物理形态、生物学活性无明显影响;125I标记外泌体的方法简便,标记率和放化纯度均较高;该外泌体产品在荷瘤小鼠体内大部分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均有分布,且具有一定的肿瘤靶向定位能力。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构建BALB/c小鼠免疫复合物性肾损伤模型,探讨观察此类肾损伤的早期、简便、灵敏检测方法和候选生物标志物,为生物技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试验中肾损伤检测提供参考。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和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低、中、高剂量造模组,每组10只。诱导免疫时,造模组动物给予2 mg·mL-1 C-BSA和弗氏不完全佐剂 1∶1等体积混合乳剂(1 mg·mL-1、5 mL·kg-1),而溶媒对照组动物给予磷酸盐(PBS)缓冲液与弗氏不完全佐剂 1∶1等体积混合乳剂,sc诱导免疫,每周1次,共2次;加强免疫时,各组动物均尾iv给予C-BSA,溶媒对照组和C-BSA低、中、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 0、2.5、5.0、10.0 mg·kg-1,每 3天给予 1次,共 5次。造模期末,检测造模期末小鼠 24 h尿蛋白含量;检测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bg);检测血清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以及三酰甘油(TG)水平;摘取主要脏器称质量并计算脏体比、脏脑比;HE染色和特殊染色[过碘酸-希夫(PAS)染色、Masson三色染色、过碘酸六胺银(PASM)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检查肾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观察肾脏补体成分3(C3)、免疫球蛋白G(IgG)、结蛋白水平;免疫荧光观察肾脏C3水平;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肾脏肾小球基底膜、足细胞足突的变化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下有无电子致密物沉积。结果 C-BSA各剂量组动物在尾iv给予C-BSA后出现不同程度精神萎靡、活动减少、皮肤发红和呼吸急促等过敏反应症状,溶媒对照组动物给药后无明显异常;在加强免疫2周后,与溶媒对照组比较,C-BSA低、中和高剂量组动物体质量增长显著缓慢(P<0.05);C-BSA低、中、高剂量组动物尿蛋白呈阳性。与溶媒对照组比较,C-BSA各组动物 BUN、SCr、TG 均未见规律改变,仅高剂量组动物的 BUN 升高,TG 降低;C-BSA 中 、高剂量组动物 PT 显著降低(P<0.05),低、中剂量组动物 APPT 显著降低(P<0.05),低、中、高剂量组动物Fbg含量显著降低(P<0.001);C-BSA低、中、高剂量组动物肾脏的脏体比显著升高(P<0.01),且低、中和高剂量组的脾脏绝对质量和脏体比亦显著升高(P<0.05、0.01)。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特殊染色检查发现C-BSA中、高剂量组动物肾小球系膜基质增加、基底膜增厚;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溶媒对照组比较,C-BSA低、中、高剂量组动物的C3、IgG、结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01),高剂量组 IgG水平显著高于低、中剂量组(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溶媒对照组比较,C-BSA高剂量组C3水平显著升高(P<0.001);透射电镜结果显示C-BSA低、中、高剂量组动物肾脏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足细胞足突部分融合,C-BSA中、高剂量组动物肾脏肾小球基底膜可见少量电子致密物沉积。结论 成功建立了免疫复合物性肾损伤模型和早期、简便、灵敏的检测方法,C3、IgG和结蛋白可作为生物技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试验中肾损伤检测的候选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