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1例妊娠14周经超声发现胎儿骶尾部畸胎瘤,超声联合MRI提示肿瘤分型为Ⅰ型。妊娠26周前肿瘤囊性部分占比>60%,妊娠28周肿瘤囊性部分自行破裂。妊娠期密切监测,妊娠36周 +5时,肿瘤体积增至12.8 cm×9.7 cm×12.3 cm。孕妇于妊娠37周行剖宫产术分娩。新生儿生后4 d于小儿外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IDA)的疗效及对血清中血小板生成素(TPO)、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Th17/Treg)水平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0例IDA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63)和对照组(n=57),对照组给予硫酸亚铁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式效果及对患儿血清中TPO、Th17/Treg水平和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铁蛋白(SF)、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清铁(SI)、平均红细胞容积(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TPO、Th17/Treg降低,VEGF升高,且观察组TPO、Th17/Treg低于对照组,VEGF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NF-γ)水平升高,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水平降低,且观察组IL-2、INF-γ水平高于对照组,IL-6、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治疗IDA患儿疗效较佳,可有效改善患儿血常规各项指标及免疫状态,预后较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罗晓红  曾雯  巨容   《四川医学》2021,42(11):1086-1090
目的构建携带大鼠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检测其在BMSCs的表达、以及对BMSCs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利用全基因合成方法得到目的基因HGF序列,将HGF基因片段与穿梭质粒pDC316-mCMV-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连接,构建含有目的基因的pDC316-mCMV-EGFP-HGF重组质粒,经过病毒包装及扩增,获得带有荧光报告基团EGFP与HG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pDC316-mCMV-EGFP-HGF。将pDC316mCMV-EGFP-HGF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BMSCs细胞,通过ELISA检测HGF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BMSCs增殖能力,Transwell法检测BMSCs迁移。结果构建了表达HGF基因和荧光报告基因EGFP的重组腺病毒载体pDC316-mCMV-EGFP-HGF,转染BMSCs后,BMSCs细胞HGF表达水平、增殖及迁移均明显高于非转染组(P<0.05)。结论成功构建pDC316-mCMV-EGFP-HGF重组腺病毒载体,可以介导HGF在BMSCs中稳定表达,并提高BMSCs增殖及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4.
分析以证据为基础的围产期多学科关键策略(EBPCS)制定的干预方案对<32周极早产儿(VPIs)的体温及临床结局的效果评价。收集2021年5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产房/手术室出生, 需要立即实施体温管理, 并转入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VPIs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每组各108例。对照组实施国内指南推荐的常规体温管理,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EBPCS干预措施。比较两组VPIs在不同体温管理策略实施后的体温及临床结局的差异。共纳入 216例VPIs, 干预组VPIs的低体温发生率更低(30.55%比87.03%, P<0.001)、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平均体温更高[(36.56±0.31)℃比(35.77±0.53)℃, P<0.001]、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使用剂量更低[(115.94±36.96)mg/kg 比(151.41±54.68)mg/kg, P=0.014]、机械通气支持时间更短[(5.77±1.26)d 比(14.19±4.63)d, P=0.006]、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更低(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腹膜后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治策略。 方法选择2017年7月3日,因"生后腹胀31 min"收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并确诊的1例腹膜后淋巴管瘤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该例新生儿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和诊治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本研究对新生儿腹膜后淋巴管瘤相关文献的检索策略为:以"淋巴管瘤""腹膜后淋巴管瘤""淋巴管畸形""新生儿""lymphangioma""retroperitoneal lymphangioma""lymphatic malformation"及"neonate"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PubMed等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2月,收录的关于新生儿腹膜后淋巴管瘤的文献,并总结该病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案。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本例患儿为女性,入院诊断为腹腔积液待查;入院年龄为生后31 min,其病史采集与诊治过程如下。①病史采集:生后腹胀。母亲于孕龄分别为24、40孕周时,接受产前胎儿超声检查均提示胎儿腹腔见囊性占位、腹腔大量积液。患儿出生后除腹胀、腹围进行性增加外,无其他明显异常表现。生后2 d内对该例患儿行腹腔穿刺2次,均抽出较多淡黄色液体,腹水检查结果显示为渗出液。腹部X射线摄片、超声及CT检查,均显示腹腔囊性占位、腹腔大量积液。②手术、治疗经过及转归:患儿在全身麻醉下,共计进行3次手术,具体如下。第1次,于生后第3天对其进行腹腔镜探查术及淋巴液漏口结扎术,术中清理腹腔淡黄色清亮液体约600 mL,手术后有明显的淋巴液漏,腹腔引流液量大,平均为127.2 mL/d,并且患儿出现营养不良表现。第2次,于生后第28天对其进行腹膜后肿物切除术,术中切除淋巴管样异常增生病灶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左侧腹膜后肿物符合淋巴管瘤",术后腹腔引流液量明显减少,但患儿腹胀进行性加重,随访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腹膜后淋巴管瘤复发,弥漫性并逐渐增大。第3次,于生后第49天对其进行剖腹探查术的结果显示,结肠相关广泛淋巴管畸形(LM)伴大范围淋巴液回流障碍,形成弥漫性混合型淋巴管瘤,因此进行结肠次全切除术、腹膜后淋巴管瘤部分切除术,术后腹腔引流液量少,无腹胀发生。第3次手术后14 d,对该例患儿再次开始脱脂奶粉喂养,并且顺利增加至全肠内营养。患儿总住院时间为81 d,治愈出院,随访至18个月龄,患儿生长发育良好,随访腹部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腹膜后淋巴管瘤未复发。③文献检索结果:仅检索到2例新生儿腹腔淋巴管瘤的文献报道。其中,1例为腹腔脐部至右侧腹股沟区的表浅巨囊型淋巴管瘤,因无腹腔脏器受压迫的临床表现,而对其采取生后保守观察,3岁时淋巴管瘤缩小,接受激光治疗;另一例为腹膜后淋巴管瘤,因腹胀明显,于生后第10天对其采取淋巴管瘤手术全切除术。这2例患儿均预后良好。 结论新生儿淋巴管瘤根据其部位、大小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干预时间和方式,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抗菌药物过敏反应报表,根据报表提供的患儿基本信息,检索医院信息系统收集患儿的电子病历,记录抗菌药物应用和过敏反应发生、治疗、转归情况,由3位药师根据相关标准对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分型和严重程度进行统一判定。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统计同期新生儿科就诊和住院患儿总例数并记录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计算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结果设定时段新生儿科抗菌药物过敏反应报表共73份,涉及73例患儿;同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患儿为21-146例,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35%。73例患儿中男性34例,女性39例;就诊或入院时的日龄为(14±7)d;使用注射制剂抗菌药物者69例(94.52%),口服制剂者4例(5.48%)。所用抗菌药物共7类20个品种,占比居前3位者为头孢菌素类(32例,43.84%)、青霉素类(21例,28.77%)和头霉素类(6例,8.22%);过敏反应发生率居前3位者为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4)、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1.29%(4/311)]和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1.07%(4/374)]。73例患儿中过敏反应呈速发型者4例(5.48%),其中3例为严重病例(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严重过敏样反应各1例);非速发型69例(94.52%),主要表现为皮疹、消化系统症状和发热,其中6例为严重病例(肝胆系统损伤3例、粒细胞减少症2例、重症药疹1例)。经停药和/或抗过敏、对症治疗后,73例患儿中71例(97.26%)痊愈,2例(2.74%)好转。结论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率为0.35%。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分型以非速发型为主,多为一般过敏反应,但速发型多为严重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早产儿或超低出生体重儿呼吸道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 UU)定植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3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住院的胎龄<28周或出生体重<1 000 g, 并在入院24 h内留取呼吸道分泌物完善UU核酸检测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核酸检测结果, 将患儿分为UU阳性组和UU阴性组。分析2组患儿的基本临床特点, 探讨UU定植与BPD发生的相关性。采用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82例患儿, 其中UU阳性组31例(37.8%), UU阴性组51例(62.2%)。UU阳性组30例使用阿奇霉素治疗, 2个疗程结束后合计27例(90.0%, 27/30)转阴。UU阳性组与UU阴性组相比, 母亲胎膜早破比例[51.6%(16/31)与17.6%(9/51), χ2=10.50...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性分析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肺部超声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完善肺部超声检查的564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肺部超声资料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新生儿感染性肺炎564例,平均胎龄(36.87±3.56)周;平均出生体重(2 810.59±810.28)g;平均住院时间(16.56±13.42)d。其中,59.22%(334/564)患儿需要呼吸机使用;27.66%(156/564)患儿需要肺表面活性物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肺部超声声像图以肺泡间质综合征和异常胸膜线为主,发生比例分别为67.73%和67.38%;肺通气评分的平均值为(11.41±6.96)分,呼吸机使用组的肺通气评分高于未使用组[(16.32±6.275)vs.(7.21±4.967),P=0.001]。肺部超声评分预测感染性肺炎患儿是否需要使用呼吸机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4(P<0.05),肺部超声最佳界值为11.50分,敏感性为0.797,特异性为0.814。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组肺通气评分高于未使用组[(19.65±5.305)vs.(8.96±6.142),P=0.001)]。肺部超声评分预测感染性肺炎患儿是否需要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6(P<0.05),肺部超声评分最佳界值为16.50分,敏感性为0.883,特异性为0.851。结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肺部超声声像图像具有特征性,且肺通气评分在临床肺表面活性物质以及呼吸机的使用中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足月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分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0年6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住院诊断为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199例足月儿病例资料,按发病日龄分为早发组(发病日龄≤72 h,n=65)与晚发组(发病日龄>72 h,n=134),比较两组在临床表现、住院时间、病原菌分布及治疗转归的差异。采用t检验、χ2检验以及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9例足月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中,病原学阳性确诊病例29例(14.6%)。两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降钙素原、脑脊液蛋白、振幅整合脑电图或脑电图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发热81.4%(162/199)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晚发组显著高于早发组[93.3%(125/134)与56.9%(37/65),χ2=38.231,P<0.05];两组气促、纳差、吐奶、烦躁症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完善了头颅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的183例患儿中,发现有异常145例(79.2%),包括硬脑膜增厚、...  相似文献   
10.
赵利秋  巨容 《海峡药学》2022,34(2):126-132
新生儿及婴儿的危重疾病本身可以改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PK).而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一种为严重心肺疾病患儿提供生命支持的现代医学技术,ECMO装置增加了亲脂药物和高蛋白结合药物的药物吸附和再释放,从而让药物发生额外的PK改变,影响疗效,甚至导致治疗失败或中毒.本文通过检索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回顾了新生儿和小婴儿E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