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究白芍总苷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大鼠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的影响。方法 取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白芍总苷组、HIF-1α激动剂(DMOG)组、HIF-1α/VEGF信号通路阻断剂(YC-1)组、白芍总苷+DMOG组,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EMs模型。各组大鼠持续给药4周后,比较病灶体积,取异位内膜组织,H-E法检测各组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HIF-1α、VEGF、CD34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促血管生成素2(Ang-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核转录因子κB(NF-κB)、磷酸化NF-κB(p-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前列腺素E2(PGE2)、雌激素受体β(ERβ)、基质环氧酶2(COX-2)、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异位内膜病灶体积增大,异位内膜组织腺体及间质细胞增多,血管增生严重,HIF-1α介导的血管生成、雌激素分泌相关通路、炎症反应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己酮可可碱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效果。方法 选取于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就诊的136例E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区组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n=68)、对照组(n=68)。两组均经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口服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己酮可可碱。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痛经程度,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白介素(IL)-2、干扰素-γ(IFN-γ)、IL-4、IL-1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统计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转阴情况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痛经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降低,且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2、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IL-4、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EMAb转阴率48.00%(24/50)高于对照组的27.08%(13/48)(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VEGF、ICAM-1水平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P)监测及阴道超声量化评估在未破裂宫外孕诊断及疗效预测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未破裂宫外孕女性62例设为研究组,选择正常妊娠女性62例为对照组。入院后两组均实施超声检查,抽取血液样本测定血清β-HCG、P水平,并给予研究组对症治疗。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不同疗效患者超声参数[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血清β-HCG、P水平,分析超声参数及血清β-HCG、P与未破裂宫外孕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PI、RI高于对照组,血清β-HCG、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I、RI、血清β-HCG、P水平与未破裂宫外孕间存在显著关联性(P<0.05);PI、RI、血清β-HCG、P联合诊断未破裂宫外孕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3,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联合诊断的最佳敏感度为82.26%,特异度为79.03%;治疗有效患者PI、RI低于无效患者,血清β-HCG、P水平高于无效患者(P<0.05);PI、RI、血清β-HCG、P中,PI预测未破裂宫外孕疗效的AUC最大,为0.809,最佳预测敏感度为70.00%、特异度为90.38%。结论破裂宫外孕患者血清β-HCG、P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孕妇,超声检查包块血流参数异常增高,联合血清β-HCG、P及阴道超声量化评估在未破裂宫外孕诊断及疗效评估方面具有较高价值,可为临床诊断未破裂宫外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黄素调节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对宫内炎症致早产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孕鼠后腹腔内注射脂多糖建立宫内炎症致早产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大黄素低剂量(25 mg/kg)组、大黄素高剂量(50 mg/kg)组、空载质粒组、大黄素高剂量(50 mg/kg)+HMGB1过表达组,每组10只,另制备10只孕鼠腹腔内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作对照组,每组孕鼠所产的仔鼠随机选出10只,采用大黄素和质粒分组处理各组孕鼠和仔鼠后,检测各组孕鼠所生仔鼠活产数及出生体质量;H-E染色检测各组孕鼠子宫及胎盘病理形态变化;斜坡实验及圆筒实验检测各组仔鼠神经行为学能力;TUNEL染色检测各组仔鼠海马及脑皮质神经元凋亡;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仔鼠脑组织与血清促炎因子环氧化酶-2(COX-2)、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仔鼠脑组织HMGB1/NF-κB通路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子宫及胎盘病理评分、转头所用时间、海马及脑皮质神经元凋亡率、脑组织与血清COX-2、IL-6水平、脑组织HMGB1蛋白...  相似文献   
5.
符山花  包利利  赵达  李俊  林芳婷  彭芸 《西部医学》2023,35(5):654-661+669
目的 探讨Bcl-2小分子抑制剂ABT-737对经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来源外泌体(Exo)处理的卵巢癌细胞自噬性凋亡及干性特征的作用。方法 利用佛波酯(PMA)与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THP-1为M2型TAM,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巨噬细胞相关标志物表达;差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透射电镜与纳米粒子追踪技术观察外泌体形态及径粒分布,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标志蛋白表达,Dil结合PKH67染色检测TAM来源外泌体被卵巢癌细胞系SKOV3摄取情况;实验分组为对照组、Exo组、Exo+ABT-737组,采用TAM来源外泌体与ABT-737按照分组处理SKOV3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双荧光mRFP-GFP-LC3实验检测细胞自噬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Beclin-1、p62)与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caspase3)表达,肿瘤细胞成球实验检测细胞干性,Western blot检测肿瘤干细胞相关蛋白(CD133、OCT4、SOX2)表达。结果 经PMA与IL-4...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血清中前梯度蛋白2(AGR2)、CD3+T细胞水平,并探讨血清中两者水平对卵巢交界性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07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并明确诊断的49例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卵巢交界性肿瘤组);同期选取68例良性上皮性肿瘤患者为对照(良性上皮性肿瘤组),最终诊断由病理结果作为依据。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AGR2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血清中T细胞亚群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水平;分析影响卵巢交界性肿瘤发生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AGR2、CD3+T细胞水平对卵巢交界性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孕次、产次、临床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交界性肿瘤组患者AGR2水平显著高于良性上皮性肿瘤组,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水平显著低于良性上皮性肿瘤组(P<0.05);患者AGR2水平是发生卵巢交界性肿瘤的危险因素,CD3+T细胞水平是发生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保护因素(P<0.05),血清AGR2、CD3+T细胞水平诊断卵巢交界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3(95%CI:0.750~0.925)、0.800(95%CI:0.721~0.879),特异性分别为98.5%、79.4%,敏感度分别为65.3%、67.3%;二者联合诊断卵巢交界性肿瘤的AUC为0.892(95%CI:0.828~0.956),特异性为94.1%,敏感度为73.5%。结论:血清中AGR2、CD3+T细胞水平参与了卵巢交界性肿瘤病情的发生、发展,对卵巢交界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卵巢早衰小鼠卵巢内分泌功能及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级昆明种小鼠36只,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卵巢早衰组以及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每组各12只。卵巢早衰组以及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和白消安建立卵巢早衰模型,假手术组小鼠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小鼠于造模成功后第1天起每7天经尾静脉注射1ml浓度为1.0×109/L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共注射4次。比较造模前1天、造模成功后14天和造模成功后28天3组小鼠血清雌二醇、孕酮、促卵泡生成素、黄体生成素以及抑制素B水平变化,并比较治疗后3组小鼠对卵巢病理损伤的影响和卵巢中颗粒细胞的凋亡。结果 造模成功后14天,卵巢早衰组以及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小鼠的血清雌二醇、孕酮以及抑制素B水平均低于假手术组(P均<0.05),促卵泡生成素、黄体生成素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且造模成功后28天卵巢早衰组小鼠的血清雌二醇、孕酮以及抑制素B水平均低于脂肪间充质干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PTENP1(以下简称“PTENP1”)在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诊断的54例的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另选取宫颈癌细胞系(HeLa、SiHa、C33A、Caski)和正常宫颈上皮细胞系(H8),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TENP1、miR-3611、PTEN基因、PTEN蛋白水平。选取合适的宫颈癌细胞系,比较PTENP1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将其分为空白组(无处理)、pcDNA3.1组(转染pcDNA3.1)、pcDNA3.1-PTENP1组(转染pcDNA3.1-PTENP1)、NC组(阴性对照,转染模拟物或抑制剂NC)、miR-3611抑制剂组(转染miR-3611 抑制剂)、pcDNA3.1-PTENP1+NC组(转染pcDNA3.1-PTENP1和NC)和pcDNA3.1-PTENP1+miR-3611 mimics组(转染pcDNA3.1-PTENP1和miR-3611模拟物)。比较空白组、pcDNA3.1组、pcDNA3.1-PTENP1组PTENP1、miR-3611、PTEN基因、PTEN蛋白及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指标,采用细胞活力检测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比较空白组、NC组、miR-3611抑制剂组miR-3611、PTEN基因、PTENP1水平;比较pcDNA3.1-PTENP1+NC组和pcDNA3.1-PTENP1+miR-3611 mimics组的细胞增殖情况及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指标。采用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及RNA下拉实验验证miR-3611与PTENP1、PTEN基因的靶向关系。 结果 癌组织PTENP1、PTEN基因、PTEN蛋白水平低于癌旁组织,miR-3611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5)。HeLa、SiHa、C33A、Caski细胞PTENP1、PTEN基因、PTEN蛋白水平低于H8细胞,miR-3611水平高于H8细胞(P<0.05),后续实验选择HeLa、Caski细胞进行,PTENP1在HeLa、Caski细胞质中高表达。pcDNA3.1-PTENP1组PTENP1、凋亡率、上皮钙黏素、PTEN基因高于空白组,细胞增殖活力(培养48、72、96 h)及ZEB1、Snail、波性蛋白、miR-3611低于空白组(P<0.05)。miR-3611抑制剂组miR-3611低于空白组,PTEN基因、PTENP1高于空白组(P<0.05)。pcDNA3.1-PTENP1+miR-3611 mimics组细胞增殖活力(培养48、72、96 h)、上皮钙黏素低于pcDNA3.1-PTENP1+NC组,ZEB1、Snail、波性蛋白高于pcDNA3.1-PTENP1+NC组(P<0.05)。野生型miR-3611转染生物素标记的HeLa、Caski细胞的PTENP1水平高于转染生物素标记的空白细胞和突变型miR-3611转染生物素标记的细胞,分别转染PTENP1或PTEN野生型和miR-3611模拟物的293T细胞的相对萤光活性低于仅转染PTENP1或PTEN野生型的293T细胞(P<0.05)。结论 PTENP1通过竞争性结合miR-3611调控PTEN表达影响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ircERBB2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GEO数据库筛选卵巢癌差异表达环状RNA(circRNA),并查找circRNA相关靶基因,绘制韦恩图得到GSE79572数据集中差异表达基因与Targetscan 7.1预测所得微小RNA-187-3p(miR-187-3p)靶基因的交叉基因。收集20例卵巢癌患者的卵巢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培养人正常卵巢细胞系HOSEpiC和人卵巢癌细胞系OVCAR-3、SKOV-3、3AO、OV90,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circERBB2、miR-187-3p、BCL6表达水平。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RNA下拉实验验证circERBB2、miR-187-3p、BCL6三者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多项细胞实验分析circERBB2、miR-187-3p、BCL6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迁移、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卵巢癌中差异表达circRNA为circERBB2, circERBB2靶向的miRNA为miR-187-3p,绘制韦恩图取交集后得到BCL6等7个交叉基因,circERBB2与m...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血清高迁移率蛋白1(HMGB1)、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1T-1)水平与合并细菌性阴道炎(BV)孕妇发生早产的关系。方法 选取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241例BV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基线资料,于确诊BV时检测血清HMGB1、sF1T-1水平。根据早产发生情况将孕妇分为早产组与未发生早产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HMGB1、sFLT-1水平与合并BV孕妇发生早产的关系,并分析血清HMGB1、sFLT-1水平对合并BV孕妇发生早产的预测效能。结果 241例BV孕妇中,有45例早产,196例未发生早产;比较早产组与未发生早产组基线资料后,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阴道清洁度Ⅲ级、血清HMGB1及sF1T-1表达上调是BV孕妇发生早产的危险因素(OR>1,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发现,血清HMGB1及sF1T-1水平单项及联合预测BV孕妇发生早产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80,均有中等预测效能,且以联合预测的AUC最大。结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