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马一鸣  陈宏亮 《医学研究杂志》2023,52(6):117-120,126
目的 分析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6月~2020年6月行PKP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节段数分为单节段组(n=60)与多节段组(n=63)。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体中线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23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94例。两组在术后1天及末次随访时的椎体中线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VAS及ODI与术前比较,均有较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的椎体中线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VAS及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30例(共43个椎体),总渗漏率为24.39%,均为无症状性骨水泥渗漏,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非手术椎体新发骨折共29例,再骨折率为23.5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节段PKP在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疼痛减轻及术后并发症上与单节段手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背景:脑卒中后骨折的预防非常重要,目前尚无预测脑卒中后发生髋部骨折的模型。目的:探讨导致脑卒中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将风险可视化。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39例,男107例,女332例,平均(71.38±9.74)岁,根据脑卒中后有无髋部骨折分为骨折组(n=35)和非骨折组(n=404)。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脑卒中后发生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将数据随机分为训练集(70%)和测试集(30%),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预测髋部骨折发生风险列线图,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对其性能进行评价。开发一个网络计算器用于给临床医生提供更方便的交互体验。结果与结论:①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跌倒次数、吸烟、高血压、糖皮质激素、脑卒中次数、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视力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Berg平衡量表、交谈时停止步行测试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多因素分析显示,跌倒次数[OR=17.104,95%CI(3.727-78.489),P=0.000]、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OR=1.565,95%CI(1.193-2.052),P=0.001]、交谈时停止步行测试[OR=12.080,95%CI(2.398-60.851),P=0.003]是与脑卒中后髋部骨折呈正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骨密度[OR=0.155,95%CI(0.044-0.546),P=0.012]和Berg平衡量表[OR=0.840,95%CI(0.739-0.954),P=0.007]与脑卒中后髋部骨折呈负相关;③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列线图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956和0.907,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际状态吻合度较高,决策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038和0.030;④结果显示,跌倒次数多、骨密度低、Berg平衡量表评分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高、交谈时停止步行测试阳性是脑卒中后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开发了一个网络计算器(https://stroke.shinyapps.io/DynNomapp/)。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健康成人和C5/6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DCM)患者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差异及与DCM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1—1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门诊143例C5/6单节段DCM患者(DCM组)及144例健康体检成人(对照组)的MRI影像资料。其中,DCM组男72例、女71例,年龄30~70(56.7±11.0)岁。对照组男72例、女72例,年龄30~70(55.8±9.4)岁。在颈椎MRI矢状面测量C2斜率(C2S)、颈前凸角(CL)、C2~7矢状位轴向距离(cSVA)、T1倾斜角(T1S)、颈倾斜角(NT)、胸廓入口角(TIA)、脊柱-颅角(SCA)、颈椎倾斜(CeT)和颅倾斜(CrT)。分别在对照组、DCM组内对比不同性别间及两组间各项影像学参数的差异;在DCM组观察各影像学参数与单节段DCM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中,女性C2S(11.25°±6.51°)大于男性(7.63°±7.82°),CL(8.12°±8.45°)、T1S(20.89°±6.50°)、TIA(71.72°±11.88°)、SCA(86.44°±8.54°)、CeT(16.20°±6.59°)均低于男性(14.69°±9.77°、23.27°±7.65°、75.50°±10.92°、95.89°±10.56°、19.23°±8.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SVA、NT、CrT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CM组中,女性SCA(88.19°±11.78°)、CeT(15.11°±8.46°)低于男性(95.88°±11.84°、18.10°±9.21°),而CrT(5.09°±4.22°)高于男性(3.82°±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观察指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与DCM组:女性间比较,对照组NT(50.83°±12.66°)、TIA(71.72°±11.88°)均低于DCM组(55.81°±13.15°、76.02°±13.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间比较,对照组CL(14.68°±9.67°)高于DCM组(10.37°±13.78°),NT(52.24°±8.89°)、TIA(75.50°±10.92°)低于DCM组(57.33°±11.18°、79.27°±9.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女性C5/6单节段DCM发病均与CL和NT相关(DCM女性组r=-0.26、0.28,DCM男性组r=-0.22、0.25,P值均<0.05)。结论 健康成人发展至C5/6单节段DCM的过程中均与颈椎前凸的丢失相关,男性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变化较女性更大。DCM患者不同性别间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差异主要在于头颅重心位置不同和颈椎前移、前凸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