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钙离子作为重要的第二信使,参与机体各种反应,如与类过敏产生相关的细胞脱颗粒。细胞内钙离子水平改变的过程涉及许多受体、信号通路及钙离子流动通道,但目前研究结果尚不充分。现将总结与类过敏产生相关的细胞膜受体及进一步影响钙离子水平变化的信号通路、钙离子释放通道等,从多方面阐释钙离子在类过敏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了解钙离子在细胞脱颗粒过程中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明确药物作用的机制及影响因素,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有效指标,便于早期预测及筛选。  相似文献   
2.
毒性病理学是促进动物和人类健康发展最有价值的学科之一,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研究中对石蜡包埋、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切片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毒性病理学评价的金标准。数字毒性病理学、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尤其是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是全球颠覆性、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其对组织病理学领域的影响正在迅速显现。组织病理学检查种类繁多算法的发展和应用,表明人工智能病理学平台可深度影响将来数字毒性病理学、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然而,与所有其他革命性的技术相同,人工智能病理学平台在实施和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本文综述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发展、人工智能在毒性病理学中的应用、机器学习在数字毒性病理学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对数字毒性病理学的影响,以期为我国毒性病理学中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癌症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之一,传统的治疗方式无法保证药物针对肿瘤细胞的高效杀伤和治疗后的良好预后,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肿瘤及其微环境的了解还不够充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肿瘤的发生机制和肿瘤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研究肿瘤细胞的相关机制需要既能够代表人体免疫系统,又能还原患者肿瘤微环境的临床前肿瘤模型。近年来随着各种临床前肿瘤模型的发展,包括以患者肿瘤组织来源的异种移植模型(PDX)为代表的体内模型和以类器官芯片为代表的体外模型,在肿瘤的临床前研究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并且发挥了各自重要的作用。临床前肿瘤模型作为一种便捷有效的工具,在探索肿瘤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临床前抗肿瘤药物的评价、发现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固定比率为10(FR10)的大鼠可卡因药物辨别模型,进行可卡因辨别效应和剂量关系的测试及半数有效量(ED50)测定.方法 采用FR值逐渐递增1和每获得5次奖励FR值自动增加1的两种实验程序对32只SD大鼠进行食物训练,食物训练成功的大鼠给予可卡因10 mg·kg-1或氯化钠注射液进行辨别训练;将辨别训练成功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固定比率为10(FR10)的大鼠吗啡静脉注射(iv)自身给药模型。方法:先对20只雄性SD大鼠进行2种条件刺激程序下的食物训练,比较2种程序下训练效果差异,大鼠学会踏板后进行颈静脉插管手术,手术恢复期过后以吗啡训练剂量(0.5 mg·kg-1·injection-1)进行FR1模式下静脉注射自身给药的建立,2 h·d-1,随后进行消退测试证明动物已经吗啡成瘾,接着恢复FR1自身给药行为后提升难度至FR10,FR10自身给药稳定后依次替换吗啡剂量为0.125,0.25,0.5和1.0 mg·kg-1·injection-1,每个剂量连续替换3 d,进行剂量反应关系的测试。结果:20只雄性大鼠,在食物训练阶段的2种条件刺激程序下均有8只动物食物训练成功,但2种程序训练效果无明显差别;FR1自身给药阶段有13只动物成功建立FR1静脉注射自身给药行为和消退测试,并呈现出了明显的消退特点;FR10自身给药阶段有5只动物成功建立FR10静脉注射自身给药稳定行为并呈现出典型的"倒U...  相似文献   
6.
彗星试验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检测方法,可检测到由于衰老、疾病和暴露导致的各种生物体、组织和细胞类型的DNA损伤。为满足遗传毒性检测简单、快速、高通量和更好预测化合物在体内作用的需求,彗星试验正作为一种遗传毒性测试工具进一步升级,如将彗星试验各个步骤优化并集成到一组彗星芯片平台中,开发出一种简单和快速的彗星试验方法;使用更接近人体细胞的三维(3D)组织模型(3D皮肤模型、3D肝模型、3D气道模型和3D重建眼角膜上皮模型)降低体外检测的假阳性率;开发新型的人源化动物模型,减少不同物种带来试验结果的差异,提高预测化合物对人体遗传毒性的能力。随着细胞生物学、医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彗星试验技术将持续改进,使其更广泛、更有效地应用于药物、化妆品、环境和生态等领域的遗传毒性评价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已被用于治疗各种难治性癌症,然而其临床相关的心脏毒性给医生与患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对临床常用的靶向治疗药物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以及细胞治疗产品等所致心脏毒性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综述肿瘤靶向治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最新进展,并就当前抗肿瘤药的临床前评价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新西兰白兔眼组织中伏立康唑浓度的测定方法,并应用于玻璃体腔注射伏立康唑的眼组织分布研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兔眼组织中伏立康唑浓度。以甲苯磺丁脲为内标,色谱柱为Waters X-Bridge BEH C18(50 mm×2.1 mm,2.5 μm),流动相A:0.2%甲酸-水溶液;流动相B:0.2%甲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程序:0~0.30 min,30% B;0.30~1.81 min,30%→90% B;1.81~2.30 min,90% B;2.30~2.31 min,90%→30% B;2.31~2.60 min,30% B;体积流量为0.5 mL·min-1,柱温30℃,进样量1 μL。使用电喷雾离子源,以多重反应监测方式进行正离子扫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z 350.1→281.1(伏立康唑)、m/z 271.1→155.0(内标)。新西兰白兔按照体质量、性别随机区间分成5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无菌条件下,新西兰白兔眼部散瞳,im氯胺酮12 mg·kg-1、赛拉嗪3 mg·kg-1麻醉动物,玻璃体腔注入伏立康唑眼用注射剂,分别在行玻璃体腔注射术后的0.5、1.0、4.0、24.0、48.0 h,过量麻醉后放血处死试验兔。冰浴条件下分离兔眼组织(结膜、角膜、房水、虹膜、晶体、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巩膜),采用建立的HPLC-MS/MS测定各组织中伏立康唑浓度。结果 伏立康唑质量浓度在0.5~500.0 ng·mL-1,线性关系良好(R2>0.98),定量下限为0.5 ng·mL-1。批内精密度(RSD)和准确度(RE)均小于15%,伏立康唑各眼组织的提取回收率均大于85%;新西兰白兔单眼单次给予伏立康唑后,其主要在眼后段分布,且视网膜浓度相对玻璃体、脉络膜更高。结论 建立的伏立康唑测定方法分析时间短,能够快速检测眼组织中的药物,准确度和灵敏度高,适用于伏立康唑在眼组织的分布研究。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在GLP实验室评估膜片钳检测临床用药物对hERG钾通道作用的差异性和重复性,研究9种致尖端扭转性室速(TdP)风险的临床用药物(高风险临床用药物:苄普地尔、奎尼丁、索他洛尔;中风险临床用药物:昂丹司琼、西沙比利、特非那定;低风险临床用药物:雷诺嗪、维拉帕米和美西律)对hERG钾通道的阻断作用。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不同浓度的苄普地尔、奎尼丁、索他洛尔、昂丹司琼、西沙比利、特非那定、雷诺嗪、维拉帕米和美西律作用于外源稳定转染表达hERG钾通道的HEK293细胞(hERG-HEK293稳态细胞)后hERG电流(IKr)的变化,研究上述临床用药物对IKr作用的浓度依赖性及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9种临床用药物对hERG-HEK293细胞上IKr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且高风险临床用药物苄普地尔和奎尼丁的IC50值分别约为98.32 nmol?L-1和1.95 μmol?L-1,索他洛尔的IC50值大于300 μmol?L-1;中风险临床用药物昂丹司琼、西沙比利和特非那定的IC50值分别约为0.94 μmol?L-1、39.10 nmol?L-1和128.58 nmol?L-1;低风险临床用药物雷诺嗪、维拉帕米和美西律的IC50值分别约为9.94 μmol?L-1、235.49 nmol?L-1和65.56 μmol?L-1。本实验所得临床用药物IC50值基本与文献基本相符。结论临床用药物致TdP风险与hERG通道的阻滞作用密切相关,但hERG通道阻断不等同于TdP风险,还与心脏上表达的多种离子通道有关,某些临床用药物可以通过阻断钠通道和钙通道而降低风险。本研究结果提示本方法所得数据可靠,为国内GLP实验室进行hERG钾通道评价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可用于药物心脏毒性评价。  相似文献   
10.
在生物标志物分析方法学验证项中,稳定性验证是难点。与药动学分析不同的是,生物标志物分析待测物为内源性物质,其稳定性与标准品(一般为重组蛋白)有很大不同。所以,生物标志物稳定性验证样品应采用内源性真实样本。但是受分析方法变异影响,内源性真实样本的准确浓度无法得知,而且难以获取新鲜的未冻存过的样本,最终导致稳定性的接受标准难以界定。运用趋势控制图和计算机分析等手段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生物标志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