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2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4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0篇
肿瘤学   58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01.
目的 系统评价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的多态性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收集有关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各文献数据库建库时间至2013年12月20日。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并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评估。结果 纳入11项研究,共273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中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Arg/Arg 或Arg/Pro表型多见,与女性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58,95%CI:1.04~2.40,P=0.03)。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Pro/Pro表型在非鳞癌患者中居多,与鳞癌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69,95%CI:0.49~0.97,P=0.03)。而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肺癌患者的吸烟史、临床分期、3年生存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的多态性与肺癌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相关。由于纳入研究的质量和数量有限,降低了本系统评价的证据强度,本系统评价的结论仅供临床研究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bcl-6 、p53、c-myc基因异常的检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方法检测59例DLBCL患者活体石蜡组织bcl-6、p53蛋白、c-myc基因异常的情况,同时以CHOP及R-CHOP方案化疗,评价疗效.观察bcl-6、p53蛋白、c-myc基因与化疗疗效及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59例DLBCL中,p53丢失18例(30.5%),bcl-6重排11例(18.6%),c-myc重排5例(8.5%).p53丢失阳性组化疗有效率(33.3%)明显低于阴性组(76.5%)(x2=9.560,P=0.002). bcl-6基因重排阳性组的预后差于基因重排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生存(OS),P=0.107;无进展生存时间(PFS),P=0.094]; p53基因丢失阳性组预后明显差于阴性组(OS,P=0.031;IPFS,P=0.028);c-myc重排阳性组的预后差于基因重排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P=0.163;PFS,P=0.167).其中CHOP化疗组患者,p53基因丢失、c-myc重排阳性组的预后明显差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R-CHOP化疗组,bcl-6基因重排阳性组具有较差的预后意义(OS,P=0.003;PFS,P=0.007).结论 bcl-6 、p53、c-myc基因异常与 DLBCL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DLBCL的预后因素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03.
104.
105.
卵巢癌在妇科肿瘤中致死率最高,放化疗及手术等治疗方法疗效有限,更有效的新型治疗方法亟待开发。近年来免疫疗法成为备受关注的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措施,其中抗PD-1/PD-L1疗法在包括恶性黑色素瘤在内的多种肿瘤治疗中取得显著疗效,但其在卵巢癌的临床治疗中效果尚不明确。本文就PD-1/PD-L1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和其在卵巢癌预后中的意义作一概述,探讨免疫疗法和其他传统疗法相结合应用于卵巢癌临床治疗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6.
摘要: 目的 鉴定人脐静脉内皮融合细胞株 EA.hy926 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 CRL-1730 1-磷酸鞘氨醇受体 (S1PR) 亚型和胞浆中 C-myc 及 His 标签蛋白的表达情况, 为研究载脂蛋白 M (ApoM) -1-磷酸鞘氨醇轴 (ApoMS1P 轴) 的功能提供参考。方法 体外培养 EA.hy926 及 CRL-1730 至细胞密度达到 60%~70%时, 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鉴定内皮细胞标志凝血八因子(FⅧ)、 ApoM、 S1PR1~S1PR5、 C-myc 和 His 标签蛋白。结果 (1)两种细胞均表达 FⅧ和 ApoM, FⅧ在 CRL-1730 中呈散在颗粒状分布, 在 EA.hy926 中呈均匀分布。(2)两种细胞均主要表达 S1PR1, 少量表达 S1PR2 和 S1PR3, 不表达 S1PR4 和 S1PR5。(3)两种细胞胞浆中均有 C-myc 和 His 标签蛋白的表达。结论 两种细胞都具有内皮细胞的特性; 因其自身表达 ApoM、 C-myc 和 His 标签蛋白, 在应用这两种细胞研究 ApoM-S1P 轴的功能时, 不适合选用带有 C-myc 和 (或) His 标签的重组 ApoM 蛋白。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患者血清中卵泡抑素样蛋白1 (FSTL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41例SS患者及30例健康人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FSTL1表达。结果 SS患者组血清FSTL1表达水平(2.54±0.30) ng/ml高于健康对照组(2.08±0.82) ng/ml(P=0.0035);血清FSTL1水平与IgG(r=0.332,P=0.039)、IgA水平(r=0.368,P=0.021)呈正相关;血清FSTL1水平与C3水平(r=-0.319,P=0.045)呈负相关。血清FSTL1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ESR)、IgM、C4、外周血白细胞、外周血血小板、外周血血红蛋白、类风湿因子(RF)无相关性(P>0.05)。抗核抗体(ANA)滴度1∶160组与ANA滴度1∶320组及抗SSB阳性组与抗SSB阴性组FSTL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间质损害、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关节炎与FSTL1无关(P>0.05)。结论 血清FSTL1可能成为提示SS疾病活动度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高表达microRNA-22对小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构建小鼠心肌梗死模型,用携带microRNA-22的腺病毒载体转染至心肌梗死周围区域,观察高表达microRNA-22对小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保护作用。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力竭游泳检测运动能力,HE及Masson染色检测心肌微结构及纤维化,Western blot检测PTE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高表达microRNA-22组小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9.38%±2.51%比42.29%±2.74%,P0.05)及短轴缩短率(FS)(24.24%±0.64%比22.59%±0.73%,P0.05)较空载腺病毒组升高,心脏收缩功能维持较好;高表达microRNA-22组力竭运动时间较空载腺病毒组延长(8.13±1.01min比7.02±1.32 min,P0.05),小鼠整体运动能力改善;高表达microRNA-22组小鼠HE染色示心肌结构维持较好,Masson染色示心肌纤维化程度较轻;高表达microRNA-22组心肌梗死周围区域内microRNA-22表达增加(6.66±2.01比1.22±0.07,P0.05),PTEN蛋白表达下降(0.63±0.19比2.23±0.44,P0.05)。结论小鼠心肌梗死后在体高表达microRNA-22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及运动能力,改善心肌微结构,减轻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合并腘窝囊肿的临床诊疗特点及预后。方法 收集免疫风湿科2010-2018年收治的62例RA合并腘窝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收治的50例RA未合并腘窝囊肿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与未合并腘窝囊肿患者比较, 合并腘窝囊肿患者总病程较长(P=0.040),RA活动比例升高(P=0.012),膝关节受累、首发受累关节为膝关节、行走受限者比例增多(P<0.05)。62例合并腘窝囊肿患者中12例囊肿破裂、50例囊肿未破裂。腘窝囊肿破裂患者的年龄≥65岁者比例增多(P=0.040)、囊肿面积≥16 cm2者比例增多(P=0.043),Rauschning和LindgrenⅢ级者比例增多(P=0.046),入院时膝关节肿痛缓解者比例增多(P=0.000)。多元回归分析显示,DAS28评分高、总病程长、首发受累关节为膝关节、系统损害数≥3个为RA患者发生腘窝囊肿的危险因素。RA合并腘窝囊肿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药物联合关节腔穿刺治疗,采用药物联合关节腔穿刺治疗的患者比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起效时间更快,小腿肿胀、疼痛症状缓解更快(P=0.000);两种方案的治愈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9)。结论 RA患者的病程越长,病情活动越明显,系统损害越严重,越容易出现腘窝囊肿;合并的腘窝囊肿越大,其破裂的风险越大;药物联合关节腔穿刺治疗起效时间更短,症状缓解更快。  相似文献   
110.
王飞  岳延华  陆洛  顾伟英 《临床荟萃》2019,34(6):502-507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指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而无其他部位受累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其发病率相对较低,病理标本相对难获得,给基础和临床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尽管这些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少,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证实了其特殊的遗传背景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尽管大剂量甲氨蝶呤的应用明显改善了这部分患者的预后,但由于大部分的临床研究为Ⅱ期单中心的临床试验且样本量相对较少,尚无统一的最佳治疗方案,而对于老年及复发难治患者的治疗尚无大宗的临床研究数据支持。本文将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点以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