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2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91篇
耳鼻咽喉   14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89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151篇
内科学   233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68篇
特种医学   43篇
外科学   202篇
综合类   169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37篇
眼科学   59篇
药学   72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1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腔静脉后输尿管的最佳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腔静脉后输尿管患者的治疗方法:14例行传统开放手术,其中1例行右肾切除术;3例行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复位矫形术;4例行经腹腔手术,其中3例行腹腔镜下输尿管复位矫形术,1例行腹腔镜辅助下肾盂癌根治术.结果:21例手术均获成功.输尿管复位矫形术的开放组、后腹腔镜组和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5 h、3.6 h和2.1 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0m1、80 ml和70 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5天、5天和6天.未出现围术期并发症.术后4~6周拔除双J管.随访6个月~4年,B超和(或)IVP复查无吻合口狭窄,输尿管梗阻均明显缓解.16例术前有右腰酸胀不适感症状者完全缓解.结论:采用腹腔镜下输尿管复位矫形术治疗腔静脉后输尿管应成为临床首选方式.经腹腹腔镜较后腹腔镜在腔静脉后输尿管段粘连严重的治疗和手术视野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治疗胰腺假性囊肿(PPC)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53例PPC(急性PPC 37例,慢性PPC 16例)行超声引导下PCD治疗的病例资料。所有PPC均先在超声引导下行PCD术,对引流液持续增多,囊肿无明显缩小者联合内镜、腹腔镜或开腹内引流术。结果 PCD穿刺成功率为100%,PPC单纯行PCD的总体治愈率为66%(35/53),其中急性PPC单纯行PCD的治愈率为89.2%(33/37);慢性PPC单纯行PCD的治愈率为12.5%(2/16)。对先行PCD失败者行囊肿和胰管造影检查示二者持续相通,联合内镜、腹腔镜或开腹内引流术,PPC均可完全治愈。结论 PCD治疗急性PPC效果满意,对慢性PPC成功率低,往往需联合其他微创引流技术。  相似文献   
103.
医学双语教学实践的现状与反思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多个角度总结了医学双语教学实践的得失,归纳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深刻反思在双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04.
米非司酮近年来被广泛试用于避孕和妇科性激素依赖性疾病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功血等的治疗,是妇科领域又一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对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确切,但是其作用的具体病理、生理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本研究就近年来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增生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MS-275对膀胱癌T24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用MTT法检测MS-275对T24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并观察其有效作用浓度,采用荧光显微镜及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和检测MS-275对T24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Bcl-2和Bax在细胞内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MS-275抑制T24细胞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5.21±0.61)μmol/L。4.0μmol/L的MS-275处理T24细胞后可观察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变化,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同时引起Bcl-2及Bax的表达率分别下调和上调。结论 HDAC抑制剂具有体外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涉及Bcl-2及Bax表达的动态改变。  相似文献   
106.
程湘  杨鹰  李真  丁可可 《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249-1252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妇科临床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用典型病例导课,图示法展示月经异常的临床表现和性轴变化的特点,采用排除法在鉴别诊断中给出全部的器质性疾病进行复习和鉴别,用对比思维法根据病理生理变化给出治疗原则和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107.
背景:聚乙二醇作为一种非渗透性大分子物质,在器官保存液中可发挥保护细胞膜、维护细胞骨架完整性、防止细胞水肿、抗脂质过氧化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目的:探讨器官保存液中的聚乙二醇对人红细胞聚集性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10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器官移植科完成。 材料:抽取接受体格检查的6名健康志愿者的肘前静脉血。 方法:在抽取的新鲜血液中按5∶1的稀释比分别加入生理盐水、器官保存液及含不同相对分子质量、不同浓度聚乙二醇的多器官保存液,按加入液体的不同分为:生理盐水组、器官保存液组、不添加聚乙二醇的保存液组、20聚乙二醇1,10,30 g/L和35聚乙二醇1,10,30 g/L组。 主要观察指标:室温下通过魏氏法检测红细胞沉降率、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光镜观察红细胞聚集的形态学改变,分析聚乙二醇对人红细胞聚集性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结果:不含胶体的保存液对红细胞聚集无影响,含低浓度聚乙二醇的保存液对红细胞聚集性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较小,器官保存液组、20聚乙二醇30 g/L,35聚乙二醇10 g/L和35聚乙二醇30 g/L的保存液则可显著加快红细胞沉降率,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引起红细胞明显聚集。 结论:器官保存液中的聚乙二醇可引起红细胞聚集,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浓度越高,促进红细胞聚集的作用越明显,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三乙醇胺保留灌肠在放射性肠炎中的疗效。方法:将79例不同程度放射性肠炎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三乙醇胺保留灌肠)和对照组(常规保留灌肠),治疗后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放射性肠炎治疗中,实验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乙醇胺保留灌肠对放射性肠炎能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极大地减轻病人痛苦,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泌尿系结石患者血脂及其他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1年5月我院就诊的214例泌尿系结石患者(尿石症组)及192例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正常者(对照组)健康体检时及患者入院后采集的外周血及尿液样本资料,检测血钙、磷、血尿酸、血脂、血浆脂蛋白、尿钙以及尿pH水平,比较两组各观察指标水平有无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泌尿系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受检者血钙、血磷、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检者血清三酰甘油(TG)、血浆脂蛋白E(ApoE)、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浆ApoA、Apo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进入模型的变量为高脂血症[OR=1.321,95%CI(1.145,1.467)],家族史[OR=2.234,95%CI(1.768,2.814)]。结论泌尿系结石患者与健康人血脂以及电解质水平存在差异,高脂血症及家族史是泌尿系结...  相似文献   
110.
Inhibition of phosphodiesterase-4 (PDE4) produces robust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s in multiple animal models. However, the detailed mechanisms have not been well studied.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RAGE) and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are implicated in the etiology of depression. Here,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involvement of RAGE and nucleotide-binding domain (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 (NLRP3) inflammasome in the 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s of PDE4 inhibition in mice. We found that inhibition of PDE4 by roflupram (ROF, 0.5, and 1.0 mg/kg, i.g.) exerted 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s in mice subjected to 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CUMS). Simultaneously, ROF inhibited CUMS-induced microglial activation and restored the morphology of microglial cells in the hippocampus, as evidenced by reduced total process length, area, volume, number of branching points, number of terminal points and total sholl intersections of microglia. ROF also de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ionized calcium-binding adapter molecule-1 and the level of interleukin-1β. Western blot analysis showed that PDE4 inhibition suppressed the high-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 (HMGB1)/RAGE signaling pathway, as the levels of HMGB1, RAGE, toll-like receptor 4, phosphorylated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nd nuclear factor κ-B were decreased in both hippocampus and cortex in mice after treatment with ROF. Moreover, ROF also attenuated the protein levels of NLRP3, the 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SC), and cysteine-requiring aspartate protease-1 (Caspase-1), which are key proteins in the NLRP3-mediated inflammasome signaling pathway. In summary,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down-regulation of HMGB1/RAGE signaling pathway and inflammasome suppression possibly contribute to the 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s of PDE4 inhibitors. And, ROF has potential as a candidate drug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