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23篇
  免费   313篇
  国内免费   99篇
耳鼻咽喉   58篇
儿科学   59篇
妇产科学   104篇
基础医学   717篇
口腔科学   100篇
临床医学   648篇
内科学   1206篇
皮肤病学   102篇
神经病学   548篇
特种医学   855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953篇
综合类   693篇
预防医学   271篇
眼科学   170篇
药学   590篇
中国医学   277篇
肿瘤学   78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322篇
  2022年   722篇
  2021年   710篇
  2020年   801篇
  2019年   461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226篇
  2016年   266篇
  2015年   368篇
  2014年   790篇
  2013年   551篇
  2012年   465篇
  2011年   455篇
  2010年   391篇
  2009年   309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 毫秒
51.
眼球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HR-MRI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眼球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高分辨率磁共振 (HR MRI)影像学特征 ,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断明确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 16例共计 17个病灶的位置、数目、形态、大小、MRI信号、强化情况、有无合并视网膜脱离及有无视神经和眼外侵犯等。所有病例均行HR MRI及增强扫描 ,部分病例行脂肪抑制。结果  17个病灶中的 16个呈扁丘状位于眼球内壁的后极。 15个病灶厚度 <5mm ,平均厚度为2 .9mm。病灶边缘清晰 ,T1WI上呈轻度高信号者 16个 ,T2 WI上呈等信号者 15个 ,增强扫描显著强化者有 12个。 3例合并视网膜脱离 ,在T2 WI上多呈等信号 ,T1WI上呈轻度高信号者 ,均无强化。无视神经及眼外侵犯病例。结论  94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HR MRI表现具有特征性 ,表现为位于眼球内壁后极的较小、基底较宽、边缘清晰的扁丘状病灶。其T1WI信号高于玻璃体 ,T2 WI信号等于玻璃体 ,增强扫描瘤体显著强化。明确其HR MRI影像学特征有助于临床与恶性葡萄膜黑色素瘤相鉴别 ,避免不必要的眼球摘除  相似文献   
52.
颅内多发性胶质瘤的CT与MRI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颅内多发性胶质瘤(MCG)CT与MBI特征,探讨其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CG15例,其中CT检查4例,MRI检查7例,CT+MRI检查4例。对其临床及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共检出病灶34个,病灶主要分布于额叶、颞叶、顶叶。CT平扫病灶大多呈低密度或等密度,MR T1WI大多表现为低或等信号(96.1%),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100%);瘤周多为轻度或中度水肿及占位效应;增强扫描病灶大多表现为明显不均匀或花环样强化。结论 MCG具有一定的CT与MRI特征,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但其在影像学诊断上仍需与转移瘤、多发性硬化、多发性淋巴瘤鉴别。  相似文献   
53.
54.
目的:探讨CT对囊型肝包虫活性特征影像学表现判断的价值。方法:40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共42个肝细粒棘球蚴包虫囊的影像学及术后记录囊内容物性状(液性,胶胨性,实变钙化)及内囊内原头节活性及内囊HE染色切片的镜下结构。结果:不同类型的包虫囊内其CT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变钙化组未见活性原头蚴的存在;CT显示囊内容物液态时囊内原头节活力明显高于胶冻性组(P<0.05),包虫母囊内原头蚴的活性随CT值的增大而减小;包虫内囊组织结构损害随内囊的剥离,塌陷而加重。结论:CT在包虫囊的活性程度的判断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5.
胃癌螺旋CT与病理、nm23-H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癌螺旋CT征象与手术病理及nm23-H1蛋白表达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对65例胃癌行低张力水充盈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nm23-H1蛋白表达.将螺旋CT诊断结果 与病理结果 、nm23-H1蛋白表达进行对照.结果 65例胃癌TNM分期CT的准确性为80.0%(52/65),nm23-H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0.8%(33/65).CT像上的病灶大小、浆膜侵犯、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病理结果 一致性良好,与nm23-H1蛋白阳性表达率均密切相关(P<0.05).结论 螺旋CT可较准确地反映胃癌增殖、浸润转移的病理学及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56.
57.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磁共振直接成像(MRDTI)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5例临床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MRA和MRDTI检查.MRA采用二维时间飞越法(2DTOF);MRDTI选用SET1WI、FSET2WI、FAST(fourier acquired steady state,FAST)序列。其中23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MRA与DSA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MRA表现有:静脉充盈缺损(14例)、静脉闭塞和中断(8例)、静脉再通(3例)、侧支循环形成(25例)。以DSA为诊断标准,MRA诊断符合率为95.6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MRDTI表现为:急性血栓(19例),血栓在SET1WI、FSET2WI和FAST序列上多为等信号或高信号,信号多不均匀,6例可见血管周围水肿;慢性血栓(6例),血栓在SET1WI、FSET2WI和FAST序列上多均为低或等信号。结论2DTOFMRA结合多种序列MRDTI的表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更准确,并可以为判断血栓新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观察清前方对大鼠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方法 采用向大鼠前列腺内注入1%角叉菜胶生理盐水的方法,建立实验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并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的蒸馏水(A组和B组)、清前方(C组)或舍尼通(D组)混悬液,观察清前方对该炎症模型大鼠体重增长变化、前列腺脏/体比值及病理学改变的影响。结果 清前方(2.5g/kg·d)组炎症模型动物体重增长回升,前列腺脏/体比值下降,前列腺平滑肌增殖受到抑制,局部病理性瘀血状态得以改善。结论 清前方可望用于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X线、CT及血管造影对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4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l临床及影像学资料,46例全部作过十二指肠气钡双对比造影,并有13例作低张十二指肠插管造影;28例作CT检查;11例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 胃十二指肠双对比造影及低张十二指肠插管诊断十二指肠癌24例;平滑肌肉瘤6例;恶性淋巴瘤4例。诊断总符合率为73.91%(34/46)。误诊率为17.39%(8/46),漏诊率为8.7%(4/46)。CT检查28例,确诊十二指肠癌4例,平滑肌肉瘤7例。误诊为腹腔脓肿2例,平滑肌瘤6例,腹腔恶性肿瘤9例。诊断符合率为39.29%(11/28),误诊率为60.71%(17/28)。血管造影11例,9例检出病变,6例确诊为十二指肠恶性肿瘤,3例误为良性肿瘤,2例未发现明显肿瘤血管。确诊率为54.55%(6/11),误、漏诊率分别为27.27%(3/11)、18.18%(2/11)。结论 胃十二指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是发现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它和胃镜配合能得到病理学诊断。低张十二指肠插管造影对重度肠腔狭窄或阻塞患者显示病变范围起补充作用。CT能显示管外型恶性肿瘤的软组织块影及管壁破坏和有无淋巴结肿大。血管造影能根据血供来源明确钡餐难发现、CT仅显示与肠管无明显联系的平滑肌肉瘤,并可进行栓塞IE血治疗。  相似文献   
60.
Allergic diseases like bronchial asthma are increasing in societies with western lifestyle. In the last years substantial progress was mad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nd explanations like the hygiene hypothesis were developed. However the exact mechanisms of the physiological and immunological events in the lung leading to bronchial asthma are still not fully understood. Therefore, animal models of asthma have been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 to study the complex cellular interactions in vivo. Since mice became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animal species the methods for detecting lung physiology, e.g. lung function measurements were adapted to the small size of the murine lung. Laser-dissection and precision cut lung slices have become common techniques to get a view into distinct lung compartments and cells. In addition genomic and proteomic approaches are now used widely. On the other hand a major conclusion of the workshop stated that more than one species is necessary in research and for pharmacological screening in asthma and COPD. The resulting new understanding in the mechanisms of asthma pathogenesis has lead to a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pharmaceutical targets for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