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45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96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81.
目的 评估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颈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搜集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58例颈椎感染患者,其中化脓性颈椎感染10例,结核性颈椎感染35例,布鲁杆菌颈椎感染7例,不明原因颈椎感染6例。男36例,女22例;年龄17~79岁,平均(62.7±12.4)岁。术后采用Eck植骨融合和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 术后随访时间13~32个月,平均(24.9±6.4)个月。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bar{x}$±s”表示,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颈部VAS评分术前平均为(5.3±0.8)分,术后1个月为(2.3±0.8)分,术后6个月为(0.9±0.5)分,末次随访为(0.6±0.5)分,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5,P=0.00)。术前JOA评分平均为(11.0±0.9)分,术后1个月为(13.6±1.0)分,术后6个月为(15.6±1.0)分,末次随访为(15.9±0.8)分;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10, P=0.00)。36例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植骨融合手术节段基本达到Ⅰ级融合。术后有5例患者出现声嘶,给予口服营养神经药物,随访观察1个月后痊愈。2例化脓性颈椎感染患者术后2周内出现切口感染,经再次清创后痊愈。随访期间本组患者均未产生内固定松动、断裂等现象。结论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感染可彻底清除病灶、解除神经压迫,疗效确切,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瘤椎切除与重建治疗胸腰椎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08年9月,共收治单节段胸腰椎肿瘤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18~71岁,平均56.5岁,其中巨细胞瘤3例,浆细胞瘤1例,脊索瘤2例,乳腺癌转移5例,淋巴瘤1例,肺癌转移1例,肾癌转移1例,前列腺癌转移4例,胃肠道肿瘤转移1例,节...  相似文献   
83.
目的:比较角棒与圆棒在Legacy、USSⅡ、RF单轴向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中的抗旋转性能。方法:将Legacy、USSⅡ、RF单轴向椎弓根螺钉分别与原装圆棒或自行设计的角棒组合,分为6个实验组:(1)Legacy螺钉和Legacy圆棒组(A组);(2)Legacy螺钉和角棒组(B组);(3)USSⅡ螺钉和USSⅡ圆棒组(C组);(4)USSⅡ螺钉和角棒组(D组);(5)RF螺钉与RF圆棒组(E组);(6)RF螺钉和角棒组(F组)。每组7套,其中1套行预试验。分别以固定的扭矩标准锁紧单枚椎弓根螺钉与圆棒或角棒,在MTS 858试验机上测量旋转滑动扭矩。结果:A、B组的旋转滑动扭矩分别为12.3±1.9Nm和16.9±2.1Nm;C、D组的旋转滑动扭矩分别为3.9±0.8Nm和4.6±0.7Nm;F、F组的旋转滑动扭矩分别为6.7±0.4Nm和17.6±0.7Nm。Legacy螺钉与RF螺钉配角棒组的旋转滑动扭矩高于配圆棒组(P<0.05),USSⅡ螺钉配两种棒的旋转滑动力矩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角棒能显著提高Legacy和RF椎弓根螺固定系统的抗旋转能力。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腰椎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及其与临床效果的关系,分析退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9年5月采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的49例L4/5退变性失稳患者,男22例,女27例,年龄28~72岁(平均53.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骨密度检测。在X线片上测量固定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高度、椎间隙动态角度变化、椎体滑移距离以及固定节段和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并通过JOA评分及腰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效果。根据末次随访时上位相邻节段有无影像学退变,分为退变组与非退变组,比较两组间临床效果及影像学测量结果。结果:随访时间为13~52个月,平均为29.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神经损害加重症状。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22%)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两组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骨密度、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L4/5前凸角和椎体间滑移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L3/4椎体间滑移距离、L3/4椎间盘高度以及椎间隙动态成角变化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ODI和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年龄与末次随访时固定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高度、椎间隙动态成角、椎体间滑移距离变化值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53、0.521、0.472,余测量指标与固定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指标变化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单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与临床效果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此退变与患者年龄相关,而与骨密度和术前腰椎影像学测量指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运用步行负荷试验检查对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责任节段"定位的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月一2009年10月收治的40例影像学表现为多节段退变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运用步行负荷试验结合影像学检查,进行"责任节段"定位判断诊断,以便确定临床症状产生的责任区域,并与影像学检查对比分析.同时根据上述方法对确定的"责仟节段"运用"选择性椎板减压加神经根管扩大术"治疗;疗效则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评定.[结果]加例患者步行后较静息时的临床体征均有不I司程度的加重或引发新的临床体征.步行后和静息时腰痛、下肢感觉障碍及下肢麻木、放射痛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MRI及CT检查显示受累168条神经根,经步行负荷试验定位诊断并经手术证实,实际累及110条神经根(X<'2>值=8.173),影像学检查与步行负荷试验检查阳性神经根的构成分布相同,狭窄节段以L<,4、5>为主,其次为;L<,5>S<,1>及L<,3、4>节段,而L<,1、2>及L<,2、3>,节段虽影像学有狭窄,但少见有临床症状及体征(但也可能与样本量过少有关).本组40例患者均针对"责任节段"行椎板减压及神经根管扩大手术,其结果显示:术前评分(7.02±0.42)分;术后评分(13.12±0.34)分;末次随访评分(12.96±0.65)分;术后与术前评分比较P=0.0000,提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术后与术后最终随访时评分比较P=0.121 5,提示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运用步行负荷试验结合影像检查,进行临床功能定位检查,可在术前明确本病的"责任节段",便于医牛选择手术减压的范围及部位,减少或避免了医源性腰椎不稳的发生.对仅有影像学狭窄征象而无临床症状的间隙无需进行"预防性手术".  相似文献   
86.
[目的] 评价脊柱板-棍系统(plate-rod spinal system,PRSS)及钉棒系统治疗重度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 2001~2007年本科收治25例重度脊柱侧凸患者,按矫形器械分为PRSS系统治疗组和钉棒系统治疗组.采用PRSS系统治疗12例,男7例,女5例;平均15.2岁;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弯1例,神经纤维瘤型脊柱侧弯1例,特发性脊柱侧弯10例.钉棒系统治疗13例,男9例,女4例;平均17.6岁;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弯6例(1例术前不全瘫),先天性脊柱侧弯3例,神经纤维瘤型脊柱侧弯3例,重度脊柱侧弯翻修术1例.两组病例采用的术式包括术前牵引后,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术;一期单纯后路矫形术和后路松解截骨矫形术.术后根据畸形矫正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两种内固定系统的疗效.[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及严重手术并发症出现.PRSS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3.6 h,术中平均出血量930ml,术后平均随访56.7个月,主侧弯Cobb角由术前平均98°(86°~135°),矫正至术后平均59°(32°~76°),矫正率平均57%,出现断棒3例,脱钩1例,皮肤破溃或皮下滑囊形成11例.钉棒系统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4.6 h,术中平均出血量1420 ml,术后平均随访7.8个月.主侧弯Cobb角由术前平均108°(93°~159°),术后矫正至平均54°(30°~105°),矫正率平均66.3%.矢状面后凸从术前平均116°(90°~155°)矫正至术后平均34°(20°~45°),发生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例,术后肋间神经痛1例,术后双下肢-过性麻木2例,-过性肌力减退1例.[结论]术前正确评估判断是前提;手术彻底松解是基础,椎弓根钉置入、矫形靠经验,准确操作及诱发电位监控是安全保障.PRSS系统操作简便、经济,与钉棒系统相比,矫正效果差,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87.
背景:上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过程中,放置寰椎侧块螺钉技术是关键。目的:总结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在不稳定性枢椎骨折治疗中的进钉点位置。方法:2007-01/2010-12采用Vertex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骨折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21~75岁,平均49.5岁。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及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6例,寰椎侧块、单侧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3例,寰椎侧块、双侧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1例,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9例,内固定过程中均行后侧椎板间植骨融合。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43个月。患者骨折复位满意,骨折端均获得愈合,植骨部位融合率达到100%,未出现断钉、断棒等现象,未发生颈髓及椎动脉等医源性损伤。该方法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骨折创伤小,固定可靠,作者根据临床经验,对螺钉进钉点的位置总结如下:①对于寰椎侧块进钉点选择在侧块中点稍偏外、椎弓的下方1/3处,进针方向为向内、上分别稍倾斜约10°,5°。②枢椎椎弓根进钉点选择在枢椎上下关节面间、下关节正中垂线的中点,进针方向为向内、上分别倾斜15°~20°,25°。③第三颈椎侧块进钉点选择在侧块中心点内侧2mm,进针方向为向外、上倾斜20°~25°。  相似文献   
88.
背景:治疗脊髓损伤的人工合成高分子支架材料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目的:综述国内外人工合成高分子支架材料在治疗脊髓损伤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医学、中国知网、PubMed、EBSCO数据库中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关于人工合成高分子支架材料治疗脊髓损伤方面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脊髓损伤,组织工程,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或"spinal cord injury,tissue engineering,synthetic polymer material"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结果与结论:治疗脊髓损伤的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很多,主要有聚乳酸、聚羟基酸、聚β-羟丁酸、合成水凝胶、聚乙二醇及其他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每种材料都有其优缺点,都无法达到完全的组织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这些支架材料不能完全模仿脊髓的三维多孔立体结构,移植后这些支架材料的位置相对于脊髓结构来讲是随机的,并未与脊髓的灰、白质组织学结构吻合,更没有和白质中主要纤维相对应,所以均未应用于临床。人工合成高分子支架材料在治疗脊髓损伤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9.
背景:胸腰椎骨折固定后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相邻运动节段出现过度活动,导致该节段应力集中,并且相邻节段的头侧较尾侧更容易发生退变,固定节段数量越多,相邻节段的应力越集中,退变概率越大。 目的:通过对相邻双节段腰椎爆裂性骨折经皮椎弓根螺钉外固定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评价脊柱外固定器的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以及上位相邻椎体的运动范围退变情况。 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年猪脊柱标本(T14-S1,猪胸椎共有14个椎体)。每具标本均按以下顺序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正常组、骨折组(L3,L4椎体制作成爆裂性骨折模型)、外固定组(L2,L5椎体行脊柱外固定器固定)、内固定组(取出脊柱外固定器后行L2,L5椎体传统开放后路内固定)。测试标本的固定节段(L2-L5)和上位相邻节段(L1)应用跨相邻2伤椎4钉外固定与内固定后的前屈、后伸、侧屈、轴向旋转角位移运动变化。 结果与结论:骨折组各方位角位移运动范围均大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种固定状态下固定节段(L2-L5)各方位角位移运动范围均显著小于正常状态和骨折状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且两种固定状态下各方位的即刻稳定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正常组比较,两种固定状态上位椎体(L1)的各方位角位移运动范围均增加;外固定组与正常组上位椎体(L1)三维运动范围比较:前屈、后伸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侧屈、旋转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内固定组与正常组比较: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结果可见应用脊柱外固定器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爆裂性骨折,其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与传统开放后路内固定系统相当;两种固定方式均能引起上位正常相邻椎体侧屈、旋转的角位移增加,但脊柱外固定器较传统内固定在前屈、后伸时不会引起上位相邻椎体的运动范围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0.
背景: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脊髓损伤动物体内后对脊髓损伤的恢复效果非常有限。甲钴胺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损伤的常见药物,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甲钴胺体外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观察分化后的细胞增殖和生长情况。 方法:取大鼠胫腓骨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细胞培养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四五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以25,50,100 mg/L的甲钴胺进行诱导分化24,48和72 h。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检测细胞活性,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特异性标志物Nestin和NSE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甲钴胺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大部分细胞变成神经元样细胞。与对照组比较,甲钴胺诱导后细胞活性无明显变化。不同剂量甲钴胺诱导48 h后,Nestin和NSE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上调,其中100 mg/L组表达上调最明显;100 mg/L 甲钴胺诱导24,48和72 h后,Nestin和NSE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上调,其中72 h表达上调最明显。说明甲钴胺可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100 mg/L为甲钴胺的较佳诱导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