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9篇
综合类   110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相关的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治疗手段,在退变椎间盘修复的领域展现了巨大潜力,作者就其相关进展及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2.
椎间盘退变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包括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退变,通过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可发挥其分化潜能、营养效应、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外基质增加等效应,从而修复退变的椎间盘.移植的MSCs大部分滞留于移植部位,只有小部分迁移至纤维环外侧,并且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提高移植的MSCs的迁移效率,可能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3.
SDF-1/CXCR4信号轴在调节干细胞迁移及发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可以与其受体CXCR4结合,形成SDF-1/CXCR4信号轴,并在调控干细胞/前体细胞定向迁移至靶器官,促进正常组织发育及损伤组织器官修复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就SDF-1/CXCR4信号轴在生理及病理条件下干细胞迁移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在骨肉瘤抗血管生成治疗及化疗疗效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5例原发性骨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组(n=14)和化疗组(n=11),对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后行64层螺旋CT扫描,分别比较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及灌注参数的差别,并对灌注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后,该组患者血流量(BF)、血容量(BV)、Patlak血容量(PBV)和对比剂起始时间(TTS)下降显著(P<0.05),毛细血管通透性(PS)和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变化不明显(P>0.05)。化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参数变化均不显著(P>0.05)。治疗前后两组肿瘤体积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F、BV、PBV和PS值均与MVD呈正相关(P<0.05),TTS、TTP与MVD无相关关系(P>0.05)。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组和化疗组两年生存率分别为84.71%、55.25%,两组生存曲线整体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I可为观察骨肉瘤治疗后改变及判断预后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5.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郭玉冬  王宸 《中国骨伤》2017,30(10):881-884
<正>胫骨上端膨大而形成两个髁,称为胫骨平台。与股骨髁对应,在半月板、内外侧副韧带、前后交叉韧带、髌骨及其周围附属结构的支持下,构成膝关节。胫骨平台是重要的负荷结构,周围解剖结构复杂,传导躯体重量,完成各种活动。遭受外伤后,常会发生骨折及其附属结构的损伤,骨折线  相似文献   
46.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长期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迅速导致骨质疏松,其严重性依赖于剂量和治疗时间,它引起的骨副作用并没有安全的界限。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其损害肠道的钙吸收,严重抑制成骨形成,刺激骨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47.
《江苏医药》2012,38(14)
目的 观察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复合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制作大鼠膝关节骨关节炎(OA)模型的效果.方法 将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两组,采用前交叉韧带切断术制作大鼠膝关节OA模型.联合麻醉组采用戊巴比妥腹腔注射及局部利多卡因浸润;腹腔麻醉组采用单纯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方式麻醉.观察两组术中戊巴比妥用量及手术时间.结果 联合麻醉组戊巴比妥用量(29.3±5.9) mg/kg,明显小于腹腔麻醉组的(37.0±8.9)mg/kg(P<0.05);手术时间(44.9±7.4) min,也明显短于联合麻醉组的(52.1±7.4) min(P<0.05).结论 联合麻醉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改善麻醉效果,有利于大鼠膝关节OA模型的顺利制作.  相似文献   
48.
目的 研究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合并病变间隙小关节内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对策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2000年3月至2000年11月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的255例腰椎问盘突出症的CT片,测量其形态上呈小关节内聚改变的47例腰椎CT片数据,制定统一标准选择病例。并依据1994年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外科组制定的手术疗效标准,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随访45例,优34例,良l0例,优良率97.8%。结论 合理选择适应证,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合并病变间隙小关节内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可以达到较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9.
50.
目的探讨绿色荧光蛋白(GFP)示踪时效及GFP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移植后参与退变修复过程中的细胞增殖情况。方法使用针吸髓核法建立兔的椎间盘退变模型,体外培养MSCs,并用含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腺病毒载体(Adeno-XTM-GFP)转染,成为GFP标记的MSCs(GFP-MSCs),于造模2周后植入造模的椎间盘内。在移植后第2、4、6、8周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观察MSCs的增殖情况,对比GFP本身荧光和免疫荧光的示踪时间。结果非免疫荧光组GFP本身荧光强度能够持续到4周,后较微弱甚至难以辨别;免疫荧光组用FITC荧光二抗标记的GFP-MSCs在8周内都能够持续稳定的显现荧光,4个时间点GFP-MSCs的阳性率的可信区间分别是:2周(14.64±2.05)%;4周(21.85±2.45)%;6周(31.03±4.03)%;8周(36.37±4.42)%。结论GFP-MSCs在椎间盘微环境中能够稳定增殖。若示踪研究需要持续超过4周,则应对GFP行免疫荧光染色,可以使有效示踪时间持续至少8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